生命剩下27天會做甚麼? 核試專家林俊德選擇了繼續工作

編輯︰許可

  他是核試工程和爆炸力學專家,堅守戈壁半世紀,參與了中國全部45次核試,為國鑄盾;他確診癌症時已到了最末期,為了給後人留下盡量多科研資料,在生命最後27天他強忍劇痛,爭分奪秒地工作,直至眼睛再也睜不開。這位國家英雄就是林俊德。

 

林俊德扎根大漠半世紀 參與中國全部45次核試

  林俊德1938年生於福建的貧窮農家,靠着國家的助學金完成中學和浙江大學機械系課程,之後加入軍工研究所工作,成為解放軍的一員,並被選派到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進修;該學院在黑龍江哈爾濱,它有一個更為人熟悉的簡稱──哈軍工。

  1963年,25歲的林俊德被調入中國核試科研隊伍。從這一天起,他走進大漠,扎根羅布泊的馬蘭基地,那是中國唯一的核試驗基地。 

林俊德年少時靠助學金完成學業,他經常對兒女們說:「我能有今天,離不開黨和國家的培養。」(網上圖片)

  林俊德第一項工作是負責研製測量核爆炸衝擊波壓力的儀器,並擔任組長。當時研製工作時間緊,卻沒有設備,也沒有技術,大家甚至這儀器長甚麼機都不知道,但林俊德和同事經過艱難探索,總算把它製造出來。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試驗,記下衝擊波數據、確認核爆炸成功的,正是林俊德研發的這部儀器。

  此後林俊德繼續專注於核試驗工作,成為核試工程和爆炸力學專家。他曾擔任過基地的總工程師,卻堅持身體力行,不怕艱苦,哪裏有困難他就到哪裏去;他參與了中國全部的45次核試驗,見證中國核試驗從空白到成熟,從大氣層到地下....。

  延伸閱讀:「娃娃博士」設計原子彈 鄧稼先壯大中國軍事力量

林俊德74歲仍在第一線 負責重大國防科研項目

  上世紀90年代初,林俊德把地下核試驗應力波測量技術,向核試驗地震核查技術拓展,為中國在1996年最後一次核試之後,參與國際禁止核試的核查工作贏得了發言權。

  在這幾十年間,林俊德為中國核事業奮鬥,為國鑄盾,卻沒法好好照顧自己的家庭;他帶出很多優秀的研究生、博士生,但卻沒時間親自指導女子,女兒卻沒能考上大學成了林俊德心裏的痛。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1964年10月16日試驗成功,林俊德研的儀器記下了衝擊波數據;該「功勳裝備」後來應用於各種高尖武器試驗中。圖為中國首顆原子彈爆炸產生的「磨菇雲」。(圖片來源:

   2012年,74歲的林俊德仍奮鬥在國防科研一線,擔任着軍方一個試驗基地的研究員。但大家發現他突然面容憔悴,又明顯消瘦,便勸他趕快接受身體檢查。

  5月4日,住進北京301醫院的林俊德被確診為膽管癌,而且已到了晚期。

  面對猝不及防的變故,林俊德感到愕然,卻沒有慌亂,他首先想到的是手頭上一個重大的國防科研項目還沒完成。

  「我是搞科研的,最相信科學。請你們告訴我還有多少時間,我好安排工作。」這是林俊德得知自己身患絕症後,對醫生說的第一句話。

確診癌症晚期 林俊德為搶時間拒絕治療

  醫生說,這種病雖然存活率低,但經過積極治療,生命是可以延續的,前題是必須馬上進行手術和化療……。

  林俊德知道手術和化療後,可能趟在床上下不來後,也無法工作,他認為自己不能在這時候趴下,「不如讓我盡快完成任務」。林俊德決定與死神競賽,他拒絕了醫院治療方案,並執意出院,回到他的書案前。

林俊德曾說:「我這輩子就干了一件事,核試驗。咱們花錢不多,幹事不少。搞科學實驗,就要有一股子拼勁兒。」圖為試驗任務後,林俊德(左一)與同事合照。(網上圖片)

  大約兩星期後,也就是5月23日,林俊德在各方力勸下,總算住進了西安一間醫院。但他仍然拒絕手術,「我是搞核試驗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現在最需要的是時間,你們不要再勸我了」。他在病房裏繼續工作,希望為手上的科研碩目盡最後努力。

   5月29日,林俊德的情況已經惡化,身上插滿了維持生命的喉管了,還要戴着氧氣面罩,他知道自己的時間真的很少了。他爭分奪秒,在手提電腦裏整理了1.5G科研資料,3次用加密電話打到實驗室指導科研工作......。

辦公桌搬進病房 林俊德離世當天9次忍痛下床

  當他感到稍微有點兒精力,又為一名博士生的畢業論文寫下300多字評語和6條建議﹔並在病房兩次召集課題組成員交代後續實驗任務。

  對於前來慰問的親友,林俊德幾乎不近人情,「沒有時間了,看望我的人一分鐘就夠了,其他事問我愛人(妻子)就行了!」,即使對從福建老家遠道而來的親屬也是如此。

  5月30日下午5點半,林俊德要求把辦公桌椅搬進病房。他在醫護人員攙扶下,艱難地坐在了椅子上,強撑着劇痛,一直工作到當晚9時45分。

在生命最後兩、三天,林俊德已極度虛弱,連要坐在椅上也不容易。(網上圖片)

  5月31日,林俊德先後9次下床工作。這時他腹脹如鼓,呼吸困難,已極度虛弱,每點一下鼠標都要喘一大口氣。

  當天下午,半昏半醒的林俊德反複叮嚀學生和家人,辦公室裏還有甚麼資料要整理,密碼箱怎麼打開,整理時要注意保密……。

  終於,林俊德的眼睛再沒法睜開,晚上8時15分,他離開人世。

  這一刻,在場的親友和醫護人員再也控制不了,一個個掩面而泣,主治醫生更一下子跪在床前,向這位堅強的軍人、執着的科學家深深地三叩首……。

  林俊德的骨灰,按照他生前意願,安葬在羅布泊的馬蘭基地。

  延伸閱讀:林俊德:「院士不可能樣樣都懂」

林俊德有少將軍銜,他離世後獲追授「獻身國防科技事業傑出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雄模範勳章。(網上圖片)

幻想移民火星不科學 「天問」總設計師張榮橋:不如打理好地球

緬懷偉人|除了袁隆平 2021年辭世的學界泰斗還有他們

天問一號總設計師 張榮橋是「火星探險家」

80後美女教授研發智能無人艇 彭艷改變海上「遊戲規則」

最新文章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時代英雄

打破珠峰北坡不可征服的神話 「攀登者」王富洲

傑出名人

乘神舟十八號一飛沖天 「農村娃」李聰有甚麼期待?

創新先鋒

小米造車

小米造車|從無到有只需3年 雷軍:小米正式成為一家車廠

潮流人物

KOL時代|堅守「生死第一線」 85後醫生推廣醫學科普 救人無數

小城大事

女性第一人!董紅娟登頂全部14座8000米級高峰

運動健兒

乒乓球員之最 馬龍擁30個世界冠軍!

影視巨星

姜大衛,《新獨臂刀》、《大內群英》、《再見亦是老婆》、《白日之下》

金像獎2024|香港首位亞太影帝 姜大衛為一個原因堅持演武俠片

編輯推薦

香港街道故事|銅鑼灣利園山為何消失?這幾條街為何以廣東四邑命名?

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

廣州新地標|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 似天鵝又似遊輪 必看5大亮點

深圳美術館新館

北上新地標|深圳美術館新館打卡攻略 三大必看展覽

東莞虎門站擴容

東莞新地標|虎門站大變身 三鐵超級轉車站 15分鐘融入大灣區

廣州海珠區人工智能大模型應用示範區

AI新地標 |廣州海珠區建全國首個 AI大模型應用示範區

深圳京東電器城市旗艦店

華強北新地標!京東電器城市旗艦店登場 連電競賽場都有?

國際金融論壇永久會址-廣州南沙橫瀝島

南沙新地標|國際金融論壇永久會址登場 最高規格綠色建築有亮點

2:30

總體國家安全觀10周年 一文認識「國家安全」

2:49
我們的故宮-榫卯

我們的故宮|榫卯和斗拱的關係密不可分?

2:05
一帶一路-健康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科普篇|讓中國醫療「走出去」 健康絲綢之路如何惠及世界?

1:58
一帶一路科普篇-綠色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科普篇|綠色絲綢之路是甚麼?一文看清重點成果

1:54

一帶一路科普篇|如何以「中國方案」打造「數字絲綢之路」?

2:25

一帶一路科普篇|RCEP是甚麼?它與一帶一路如何1+1>2

2:46

一帶一路科普篇|「鋼鐵駝隊」是甚麼?解密中歐班列

敦煌保育80年|「敦煌癡人」常書鴻 放棄留法回大漠 「為它死也值!」

農田、貨櫃船
當代中國-名家-溫鐵軍
溫鐵軍

溫鐵軍從土地和海洋文明 看東、西方兩大文明的差異

坐在輪椅的人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李焯芬
李焯芬

李焯芬人生導航 欣賞別人的幸福

道濟會堂
丁新豹
丁新豹

丁新豹憶基督教跟革命的關係密切?

有志方有智 有智方有志

   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曾經寫過一首詩來勸告兒子。詩其中兩句是:「有志方有智,有智方有志。」這兩句話看似相似,實際大有不同,有「志」先還是有「智」先,是湯顯祖想向兒子說明的道理。

  他想說:只有立下了遠大的志向,才能勤奮學習,變得聰明。只有明白事理,才能樹立起遠大的志向。

  立志有多重要?國家首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有一個立志的故事。

  他在潘陽東關模範高等學堂讀小學的時候,一天,魏校長問同學:「讀書為了甚麼?」大家的回答五花八門,有說想發財,有說想為自己找出路。

  當校長問到...

4個龍

     2024年是龍年,除了年份之外,原來月份、日期、時間都可以生肖來排序。那麼龍月、龍日是怎樣來定義?龍年、龍月、龍日、龍時這樣「四龍合一」的日子,今年會出現幾次呢?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