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12/12/2020
孫家棟在中國航天的地位少人能及,他研發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被譽為「中國衛星之父」;他又是北斗導航系統和探月工程首任總設計師,開拓未來。用錢學森的話說,孫家棟就是中國航天事業的見證人。孫家棟有甚麼故事?
錢學森親自點將 孫家棟挑重擔
孫家棟1929年生於東北遼寧的教師家庭,上世紀50年代留學蘇聯,學習飛機製造,但回國後因為中國軍事需要,改行從事導彈和運載火箭的研發,且很快成為該領域的專家,30歲出頭已是一款中程導彈的總體主任設計師。
到上世紀60年代,當局在成功研發「兩彈」(核彈和導彈)後,決定發展同樣對中國軍事有重要意義的「一星」──人造衞星。可是文革開始,多位技術負責人都「靠邊站」。此刻孫家棟的能力與智慧,引來時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院長的錢學森注意,並親自點將由這位年輕人出任人造衞星總體設計負責人。
延伸閱讀:包攬中國航天4個「第一」 神舟之父戚發軔
臨危受命的孫家棟不負眾望,帶領團隊刻苦攻關,終於在1970年4月23日,把中國第一顆人造衞星「東方紅一號」送上太空,並實現了「上得去、抓得住、聽得着、看得見」的目標。中國亦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後,第5個成功發射人造衞星的國家。這一年,孫家棟才41歲。
孫家棟頂壓力 移除衛星上毛像章
這裏還有一段小插曲。文革時期神州大地的領袖崇拜近乎瘋狂,一些科研人員甚至在「東方紅1號」的儀器上鑲嵌毛主席像章以「表心意」,結果不單衞星重量大增,更可能影響散熱、影響衞星姿態。
這問題的嚴重性其實大家心裏都有數,只是在那個特殊年代,誰也不敢說穿,擔心犯政治錯誤。最終還是孫家棟鼓起勇氣,趁匯報工作的機會向總理周恩來說出情況。周恩來聽後強調「搞衞星一定要講科學」,支持把像章移除,衛星才順利升空。
後來孫家棟先後擔任中國第一顆遙感探測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以及多顆通信衛星、氣象衛星、地球資源探測衛星的總師,他還是北斗導航衛星的首任總設計師。從「東方紅一號」算起,由孫家棟擔任技術負責人或總師的人造衛星已超過40顆;中國自主研發的頭100個航天飛行器中,就有34個出自孫家棟之手。
延伸閱讀:孫家棟獲「共和國勳章」、葉培建獲「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
嫦娥成功奔月 孫家棟喜極而泣
21世紀初,中國展開探月工程,以「繞」、落」、「回」的「三步走」方式探索月球。在2004年,在衛星事業上已地位超然的孫家棟,在已過古稀之年再次接過重擔,出任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很多人為他擔心:大多數人在這年紀都功成身退,為甚麼還冒這個險?萬一失敗了,航天生涯不就蒙上陰影?對此,孫家棟回答很簡單:「國家需要,我就去做。」
從導彈到人造衛星,再到北斗導航、探索月球,孫家棟的經歷就是一部「中國航天史」。中國「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離世前曾給孫家棟寫了一封信:「您是在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歷程中成長起來的優秀科學家,也是中國航天事業的見證人.....我為您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
在探月一期工程後,孫家棟逐漸淡出航天一線,但年逾九旬的他,仍時常到北京航天科技大廈看資料。有人問他航天精神哪一條最重要,孫家棟毫不猶豫地說是「熱愛」,因為沒有熱愛,就不會有動力去埋頭苦幹、無私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