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攬中國航天4個「第一」 神舟之父戚發軔

編輯︰許可

  由頂級中國航天科學家組成的訪問團,2021年6月下旬抵達香港,掀起一陣熱潮。在這個「宇宙級天團」中有,一位己年近九旬卻精神矍鑠的老人家,他曾參與中國自主設第一型導彈、第一枚長征火箭和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研發,更是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的首任總設計師,他就是被傳媒稱為「行走航天百科全書」和「神舟之父」的戚發軔。

經歷日本殖民統治 戚發軔「天生愛國」

  戚發軔1933年出生於遼寧大連的農村家庭。那時的大連已淪陷處於日本殖民統治下,他小學時要每天向東京三鞠躬,再後來日本人還要把學生奴化成「皇軍」,要求他們練射擊、刺刀,準備日後到戰場上和中國人打仗。

  正因為這段不堪回首的經歷,在日本投降,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可以堂堂正正地做中國人的戚發軔,也就更深愛自己的國家,不想再看到國家再落後挨打。「所以,我們那一代人,愛國是天生的,是自發的」他說。

戚發軔學飛機製造出身,但畢業後即改投身航天事業。圖為年輕時的戚發軔。(網上圖片)

  1952年9月,戚發軔入讀北京航空學院(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機系工藝專業學習,但畢業後卻在1957年「轉行」到成立不久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說是轉行,因為第五研究院不搞飛機,卻是中國第一個為研製導彈和火箭而成立的機構,而這也是戚發軔也半個多世紀航天生涯的起步點。

  當然,那時中國航天科技還沒從導彈武器「分家」,戚發軔初期研究主的主要是導彈,他的「入門課本」就是時任院長的錢學森親自編寫之《導彈概論》。

  中國開始導彈之初,中國和「老大哥」前蘇聯關係還是不錯的。

  1958年,蘇方允許中國年輕人到莫斯科茹科夫斯基航空軍事工程學院學習。但隨後兩國關係惡化,蘇方便藉口不接收現役軍人,拒絕戚發軔等人入學;大家馬上「應變」,脫下軍裝準備通過高教部去莫斯科學習,未料蘇聯卻說,別人都可以去,只有戚發軔不能去,因為他是研究導彈總體技術的。

蘇聯撤走專家 戚發軔:研發導彈只能靠自己

   蘇聯這決定明顯是針對中國導彈發展,這和後來蘇聯撤走各範疇援華專家、帶走全部資料,都對中國自行研發第一枚導彈──東風二號帶來打擊。幸好中國科學家們,包括年輕的戚發軔都發奮圖強,咬緊牙關硬是攻克所有技術難關,終於造出東風二號。

  從那時起,戚發軔和所有人都清醒地意識到靠別人靠不了,只能靠自己,「自力更生」的中國航天精神也是始於那個時候。

  延伸閱讀:戚發軔:航天科學對人類社會的進步是有很大作用的

戚發軔參與東方紅一號衛星研製工作時,提出完整的地面實驗方案,為保證發射成功作出貢獻。圖為內地學生參觀東方紅一號模型。(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成功研發東風二號之後,中國繼續發展其他型號導彈,並在長程導彈基礎上發展探索太空的運載火箭,此中戚發軔一直是科研的中堅力量,並參與了東風四號導彈和長征一號火箭的結構和總體設計工作。長征一號是長征火箭家族第一位成員,參與長征一號的研發,也標誌着戚發軔正式轉向航天事業。

  在航天世界中,像戚發軔涉獵範圍如此之廣的少之又少,這也是他後來被傳媒形容為「行走航天百科全書」的原因。1968年,長征一號火箭仍未上天,戚發軔又被負責衛星總體工作的孫家棟「點將」,出任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技術負責人,主力地面實驗方案,他的工作全面轉到衛星領域。

 戚發軔帶領年輕團隊攻關載人飛船技術

   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由長征二號火箭發射入軌,中國成為全球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接下的20多年,戚發軔還主持了東方紅二號、三號等通信衛星研製,使中國通信衛星技術上了一個新台階,並為後續衛星提供一個成熟的公用平台。

  1992年,中國決定發展載人航天工程,神舟載人飛船的研發至關重要,由誰來做「開荒牛」,擔任它的首任總設計師呢?戚發軔又成為首要人選。

戚發軔帶領研發的神舟,技術水平達到或優於國際第三代載人飛船。(網上圖片)

  國家有需要,戚發軔再一次義無反顧地挑起重擔,帶領主要由年輕人組成的團隊,挑戰這個全新領域。在隨後的幾年間,他們確定了神舟借鑒蘇聯的方案,但把蘇式的生活艙改成軌道艙,讓它在太空人返回地球後,能留到軌道上繼續發揮實驗室的用途;團隊還解決了飛船艙段連接和解鎖技術、調姿和製動技術、回收著陸技術等連串難題。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順利升空。之後系列飛船順序號發射,至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乘神舟五號進入太空,完了中國人千年飛天夢。到2021年,神舟十二號把聶海勝等3位太空人送上天宮,他們成為中國太空站第一批訪客。

  在神舟一次又一次完成任務之際,戚發軔也逐步退居二線。但他仍經常出席講座,為大家介紹中國航天的發展、講解中國航天精神和愛國精神。2021年6月的香港之行,他就多次提到愛國。他說,愛國不是高不可攀,每個人只要把崗位工作做好,就是愛國。

  延伸閱讀:神舟十二號載3太空人上天宮 她和「前輩」有甚麼不同?

戚發軔2021年6月訪港,並與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中聯辦副主任譚鐵牛等共同為月壤展覽揭幕。圖為戚發軔、林鄭月娥等人參與月壤。(圖片來源:getty)

捨西方優渥生活回國效力 華羅庚:為了國家民族

隱姓埋名研發核潛艇 黃旭華30年沒回家

核潛艇總設計師親自深潛 黃旭華創世界先例

中國數學之神 華羅庚自學成才

最新文章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相關每周主題
1:44

「嫦娥之父」歐陽自遠 打開中國的探月大門

1:58

中國高鐵為何這麼穩?女總設計師梁建英:因為我暈車

隱姓埋名研發核潛艇 黃旭華30年沒回家

「中國計算機之母」 夏培肅的永恒傳奇

包攬中國航天4個「第一」 神舟之父戚發軔

百歲「兩彈一星」元勳王希季 他把中國第一顆衛星送上天

孫家棟見證航天發展 他還是「中國衛星之父」

時代英雄

打破珠峰北坡不可征服的神話 「攀登者」王富洲

傑出名人

「電器大王」蒙民偉:賣不了1萬部收音機不結婚!1年達標抱美人歸

創新先鋒

科大訊飛劉慶峰

科大訊飛劉慶峰|中國首間在校大學生創辦企業 強勢挑戰ChatGPT?

潮流人物

讀書 KOL;名著解讀

讀書類KOL盤點|10分鐘讀1本名著?他們讓「文化窮人」變富有

小城大事

疑難病例「活字典」!王愛霞報告內地第一例愛滋病 制定首個診治方案

運動健兒

杭州亞運人物篇|首位田徑歸化選手 混血美女鄭妮娜力為何決意代表中國?

影視巨星

陳慧嫻

80年代樂壇天后陳慧嫻 曾為一個承諾放棄火紅事業

編輯推薦

杭州亞運戰報|中國乒乓球女子團體實現「五連冠」 港隊七欖挫韓國衛冕金牌

香港歷史最悠久公園|兵頭花園在哪兒? 這些「明星動物」你認識嗎?

杭州亞運

杭州亞運專頁|亞洲體育盛事正式開鑼 共同見證強者封王

杭州亞運會

杭州亞運不止有體育 還有這些「中國風」元素展現文化

誰是中國亞運第一金?被遺忘了的蘇之勃

杭州亞運

杭州亞運科技篇|5G時代的亞運 360度VR觀賽如親臨現場

杭州亞運;首個碳中和亞運會

杭州亞運環保篇|全部設施都用綠色電力 亞運場館怎樣發電?

杭州亞運選手村

杭州亞運前瞻篇|揭秘五星級選手村 最細兩房 餐廳健身室媲美私人會所

杭州亞運人物篇|世界「新蛙王」 覃海洋有多強?

3:39
一帶一路 港企機遇

一帶一路香港篇|港企參與大有可為 盤點4領域成功案例

2:21
北京亞運、廣州亞運、杭州亞運

杭州亞運前瞻篇|回顧亞運會歷史 中國兩度主辦稱霸獎牌榜

5:58
裱糊作-八大作-我們的故宮

我們的故宮|八大作的裱糊作是什麽?

1:39

從日用品到工藝品 「一壺一世界」的內畫絕技

5:59
故宮八大作彩畫作

我們的故宮|八大作的彩畫作是什麽?

1:40

從河泥到千古名硯 澄泥硯工藝是怎樣復活的?

1:40

《科技前沿 共建一帶一路》 中國創新工程惠及全球

電動車電池;寧德時代
當代中國 時評

從無名之輩到全球霸主 中國建立電動車電池王國

2022年歐洲籃球錦標賽,保加利亞隊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李焯芬
李焯芬

李焯芬人生導航 一念之間的啟示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潮遊三國
羅倫斯將軍 潮遊三國

三國景點|劉備洞中藏勝景 岳陽追尋金戈鐵馬歷史

1980年9月26日
運-10

國產大飛機「運-10」首飛成功

「地頭蛇」與「地頭蟲」

   形容某人對某地很熟悉,甚至在當地「稱王稱霸」時,會說他是某地的「地頭蟲」或「地頭蛇」,這個講法怎麼來的呢?

  「地頭蛇」出自明朝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七卷:「大官人休說滿說!常言道『惡龍不鬥地頭蛇』。」   《西遊記》第45回則說:「你也忒自重了,更不讓我遠鄉之道—也罷,這正是『強龍不壓地頭蛇』。」   兩句的意思都是說,外來者儘管很厲害,但也鬥不過本地勢力,提醒外來者不要輕易自大。   廣東人...

8種潮景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浙江錢塘江潮,自古以來就被譽為「天下奇觀」,不僅氣勢磅礴,而且形態多變,共8種花款,大家都見過嗎?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