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攬中國航天4個「第一」 神舟之父戚發軔

編輯︰許可

  由頂級中國航天科學家組成的訪問團,2021年6月下旬抵達香港,掀起一陣熱潮。在這個「宇宙級天團」中有,一位己年近九旬卻精神矍鑠的老人家,他曾參與中國自主設第一型導彈、第一枚長征火箭和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研發,更是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的首任總設計師,他就是被傳媒稱為「行走航天百科全書」和「神舟之父」的戚發軔。

經歷日本殖民統治 戚發軔「天生愛國」

  戚發軔1933年出生於遼寧大連的農村家庭。那時的大連已淪陷處於日本殖民統治下,他小學時要每天向東京三鞠躬,再後來日本人還要把學生奴化成「皇軍」,要求他們練射擊、刺刀,準備日後到戰場上和中國人打仗。

  正因為這段不堪回首的經歷,在日本投降,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可以堂堂正正地做中國人的戚發軔,也就更深愛自己的國家,不想再看到國家再落後挨打。「所以,我們那一代人,愛國是天生的,是自發的」他說。

戚發軔學飛機製造出身,但畢業後即改投身航天事業。圖為年輕時的戚發軔。(網上圖片)

  1952年9月,戚發軔入讀北京航空學院(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機系工藝專業學習,但畢業後卻在1957年「轉行」到成立不久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說是轉行,因為第五研究院不搞飛機,卻是中國第一個為研製導彈和火箭而成立的機構,而這也是戚發軔也半個多世紀航天生涯的起步點。

  當然,那時中國航天科技還沒從導彈武器「分家」,戚發軔初期研究主的主要是導彈,他的「入門課本」就是時任院長的錢學森親自編寫之《導彈概論》。

  中國開始導彈之初,中國和「老大哥」前蘇聯關係還是不錯的。

  1958年,蘇方允許中國年輕人到莫斯科茹科夫斯基航空軍事工程學院學習。但隨後兩國關係惡化,蘇方便藉口不接收現役軍人,拒絕戚發軔等人入學;大家馬上「應變」,脫下軍裝準備通過高教部去莫斯科學習,未料蘇聯卻說,別人都可以去,只有戚發軔不能去,因為他是研究導彈總體技術的。

蘇聯撤走專家 戚發軔:研發導彈只能靠自己

   蘇聯這決定明顯是針對中國導彈發展,這和後來蘇聯撤走各範疇援華專家、帶走全部資料,都對中國自行研發第一枚導彈──東風二號帶來打擊。幸好中國科學家們,包括年輕的戚發軔都發奮圖強,咬緊牙關硬是攻克所有技術難關,終於造出東風二號。

  從那時起,戚發軔和所有人都清醒地意識到靠別人靠不了,只能靠自己,「自力更生」的中國航天精神也是始於那個時候。

  延伸閱讀:戚發軔:航天科學對人類社會的進步是有很大作用的

戚發軔參與東方紅一號衛星研製工作時,提出完整的地面實驗方案,為保證發射成功作出貢獻。圖為內地學生參觀東方紅一號模型。(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成功研發東風二號之後,中國繼續發展其他型號導彈,並在長程導彈基礎上發展探索太空的運載火箭,此中戚發軔一直是科研的中堅力量,並參與了東風四號導彈和長征一號火箭的結構和總體設計工作。長征一號是長征火箭家族第一位成員,參與長征一號的研發,也標誌着戚發軔正式轉向航天事業。

  在航天世界中,像戚發軔涉獵範圍如此之廣的少之又少,這也是他後來被傳媒形容為「行走航天百科全書」的原因。1968年,長征一號火箭仍未上天,戚發軔又被負責衛星總體工作的孫家棟「點將」,出任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技術負責人,主力地面實驗方案,他的工作全面轉到衛星領域。

 戚發軔帶領年輕團隊攻關載人飛船技術

   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由長征二號火箭發射入軌,中國成為全球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接下的20多年,戚發軔還主持了東方紅二號、三號等通信衛星研製,使中國通信衛星技術上了一個新台階,並為後續衛星提供一個成熟的公用平台。

  1992年,中國決定發展載人航天工程,神舟載人飛船的研發至關重要,由誰來做「開荒牛」,擔任它的首任總設計師呢?戚發軔又成為首要人選。

戚發軔帶領研發的神舟,技術水平達到或優於國際第三代載人飛船。(網上圖片)

  國家有需要,戚發軔再一次義無反顧地挑起重擔,帶領主要由年輕人組成的團隊,挑戰這個全新領域。在隨後的幾年間,他們確定了神舟借鑒蘇聯的方案,但把蘇式的生活艙改成軌道艙,讓它在太空人返回地球後,能留到軌道上繼續發揮實驗室的用途;團隊還解決了飛船艙段連接和解鎖技術、調姿和製動技術、回收著陸技術等連串難題。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順利升空。之後系列飛船順序號發射,至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乘神舟五號進入太空,完了中國人千年飛天夢。到2021年,神舟十二號把聶海勝等3位太空人送上天宮,他們成為中國太空站第一批訪客。

  在神舟一次又一次完成任務之際,戚發軔也逐步退居二線。但他仍經常出席講座,為大家介紹中國航天的發展、講解中國航天精神和愛國精神。2021年6月的香港之行,他就多次提到愛國。他說,愛國不是高不可攀,每個人只要把崗位工作做好,就是愛國。

  延伸閱讀:神舟十二號載3太空人上天宮 她和「前輩」有甚麼不同?

戚發軔2021年6月訪港,並與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中聯辦副主任譚鐵牛等共同為月壤展覽揭幕。圖為戚發軔、林鄭月娥等人參與月壤。(圖片來源:getty)

捨西方優渥生活回國效力 華羅庚:為了國家民族

隱姓埋名研發核潛艇 黃旭華30年沒回家

核潛艇總設計師親自深潛 黃旭華創世界先例

中國數學之神 華羅庚自學成才

最新文章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相關每周主題
1:44

「嫦娥之父」歐陽自遠 打開中國的探月大門

1:58

中國高鐵為何這麼穩?女總設計師梁建英:因為我暈車

隱姓埋名研發核潛艇 黃旭華30年沒回家

「中國計算機之母」 夏培肅的永恒傳奇

包攬中國航天4個「第一」 神舟之父戚發軔

百歲「兩彈一星」元勳王希季 他把中國第一顆衛星送上天

孫家棟見證航天發展 他還是「中國衛星之父」

時代英雄

李振聲——比肩袁隆平的農業科學家 要讓中國人家中裝滿糧

傑出名人

塔吉克族家庭三代義務戍邊70年 巴依卡:守護中國每一寸土地

創新先鋒

「無創產前檢查之父」盧煜明

盧煜明獲任香港中大校長 帶你認識這位「無創產前檢查之父」

潮流人物

KOL時代|堅守「生死第一線」 85後醫生推廣醫學科普 救人無數

小城大事

烈士紀念日|科技考古追尋塵封歷史 文少卿:讓無名烈士變有名

運動健兒

2:22
巴黎殘奧WH2級單打亞軍陳浩源

「輪羽二哥」陳浩源再闖殘奧 勇奪銀牌突破個人成績

影視巨星

徐少強、《天蠶變》、《武狀元蘇乞兒》

徐少強逝世 從《天蠶變》大俠到《武狀元蘇乞兒》大反派

編輯推薦
3:07
中國5G、AI、大數據創新科技融入大眾生活

非凡75年·科技篇|從5G、AI到大數據 中國創新科技融入大眾生活

3:30

非凡75年·環保篇|中國自然保育的5個「第一次」

3:05

非凡75年·文體篇|新中國體育75年 從零到4000個世界冠軍

2:48

非凡75年·政經篇|75年糧食增產5倍 中國人吃飽了 也吃好了

2:47
近年,網劇、網文、網遊已成為中國文化出海的「新三樣」。

非凡75年·文體篇|中國文化出海「新三樣」:網劇 網文 網遊

3:09

非凡75年·政經篇|中國的脫貧奇迹

2:52
新中國成立75年,逐步成為清潔能源冠軍。

非凡75年·環保篇|中國何以成為「清潔能源冠軍」?盤點3大成就

2:11
新中國成立75年來,經濟取得巨大發展。

非凡75年·政經篇|書寫奇迹 持續超越 中國經濟走過怎樣歷程?

3:45

非凡75年·科技篇|中國航天「從無到強」 躋身世界前列

2:48

非凡75年·科技篇|中國交通75年 從「基本靠走」到復興號和C919

3:15

非凡75年·科技篇|中國如何成為「基建狂魔」?

3:02

非凡75年·政經篇|社會民生「七個有」 中國建成全球最大社保體系

2:25
中央贈港大熊貓安安與可可

中央贈港大熊貓|將入住安安佳佳舊居 即睇安安可可小簡介

2:59

非凡75年·政經篇|新中國外交75年 從「一邊倒」到「大國外交」

2:56

非凡75年·政經篇|「一國兩制」如何保障港澳繁榮穩定?

中國一間鋼鐵廠內的工人
葛兆光
葛兆光

葛兆光憶中國十八世紀思想文化僵化 難以發展現代科學自由經濟

母子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李焯芬
李焯芬

李焯芬人生導航 兩張帳單看親情何價

1999年10月14日
資源一號

「資源一號」衛星發射成功

short short 哋

  形容別人說話及行為怪異、不正常,年輕人會說:「有病」、「發神經」,但較年長的,則常說「short short 哋」,當中有甚麼緣故呢?

  「short」源自英語「short circuit(短路)」。「短路」是一種電路故障,會突然產生較大的電流,導致電器損壞,甚至火災或爆炸。

  因此在口語中,有人將「short circuit」簡化為「short short 哋」,用來形容有人語言或行為不正常,給人感覺「搭錯線」、「傻傻哋」。

  ...

4個龍

     2024年是龍年,除了年份之外,原來月份、日期、時間都可以生肖來排序。那麼龍月、龍日是怎樣來定義?龍年、龍月、龍日、龍時這樣「四龍合一」的日子,今年會出現幾次呢?

書展專題講座-《香港志.自然》:自然環境保育在香港

第34屆香港書展將於本月17日至23日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今年香港地方志中心再度與中華書局攜手參與香港書展,並舉行專題講座。書展亦設置《香港志》專屬展位,親臨專區並參與遊戲,更有機會獲贈禮品,不容錯過!

  •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會議室S226-227)
  • 日期︰2024年7月22日(星期一)
  • 時間︰下午2時30分至4時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