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兩彈一星」元勳王希季 他把中國第一顆衛星送上天

編輯︰許可

  「兩彈一星」元勳王希季不為人熟悉,但就是這位少數民族科學家打造的「長征一號」火箭,把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送上太空;他還為中國研發了返回衛星技術,這正是如今載人航天的基礎。2022年,王希季已是101歲高齡,但仍心繫中國航天事業。

入讀西南聯大 王希季志願工業救國

   王希季是白族人,1921年7月出生在雲南昆明,17歲以優異成績考入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機械系。

  抗戰期間的西南聯大由北大、清華和南開3所高校組建,有空前雄厚師資,更有愛國報國優良傳統,而王希季就希望學成後能「工業救國」,「建立大電廠,解決中國工業發展的根本問題」。

王希季
王希季畢業於著名的西南聯大,這是他1938年入學時的履歷卡。(網上圖片)

  1948年王希季負笈美國,一年後獲取碩士學位。原本他還要繼續攻讀博士學位,但新中國成立的消息改變了他的計劃。

  「有生以來首次看到真為老百姓服務的軍隊和祖國大陸的統一,我為此而歡呼,決心回國參加新中國的建設。」半個世紀後,王希季曾這樣憶述當年的決定。

王希季1950年乘搭「克利夫蘭總統號」郵輪回國,同船的還有數十位中國留學生和學人,包括數學家華羅庚。在行程之中,華羅庚寫下《致全體中國留學生的公開信》,號召海外學子回國:「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歸去來兮」。圖為王希季在回國郵輪上留影。(網上圖片)

  1950年,王希季回到中國,先後在大連工學院、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任教和做研究。那時他應該沒想到會「轉行」,與火箭和衛星打交道。

  1957、1958年,蘇聯和美國相繼把衛星送入太空,中國領導人毛澤東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戰略。

  延伸閱讀:孫家棟見證航天發展 他還是「中國衛星之父」

國家指派研發火箭 王希季一切從頭開始

   這一年的11月,王希季接到當局通知,讓他轉到新成立的上海機電設計院。他趕往報到,才得知這機構院負責的,是衛星和運載火箭總體設計,而自己的新崗位是火箭研製的技術負責人。

  王希季在美國學的是動力及燃料專業,卻從未觸過火箭,要「轉行」設計火箭,也意味要放棄之前的研究成果,一切從新開始。

有報道認為王希季研發的「T-7M」火箭,是中國第一枚探空火箭,亦有報道不同意這說法。但無論如何,「T-7M」的中國的歷史地位是無與倫比的。(網上圖片)

  但國家需要,他義無反顧地接下任務,「我們深知這件事情對國家的分量,這要求我全身心投入,一心只為國家作貢獻。」王希季說。和很多相關領域科學家一樣,王希季自此過着「神秘人」生活,連家人也不知道他在做甚麼。

  此後王希季率領年輕團隊,在三年困難之際艱苦創業。技術缺乏,有紮實科研根基的王希季先找資料自學,再給團隊講課;他曾自嘲這是「現學現賣」。

王希季和工作人員在「T-7M」火箭發射塔下合照,塔架下穿西裝的是「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他的左邊就是王希季。(網上圖片)

  經費設備不足,他們用7塊錢買的小鬧鐘改造成發射的時鐘,給火箭加注燃料的是自行車打氣筒;沒有先進的電腦,他們用手搖計算器計算彈道,算一條就要45天......

  終於1960年2月19日,王希季和團隊研發的「T-7M」探空火箭在上海蘆潮港的灘塗發射和回收。雖然這枚火箭只有5米多高,飛行高度也只有8公里,但它的成功卻是中國航天發展的里程碑。

擔任返回式衛星總師 王希季挑戰難度

   同年5月,毛澤東到了上海,特意參觀了這枚火箭,並予以肯定:「了不起呀,8公里也了不起!我們就要這樣,8公里、20公里、200公里地搞下去!搞它個天翻地覆!」這是毛澤東一生中,唯一一次參觀航天產品實物。

  3年後,王希季研製的探空火箭又帶着40公斤儀器,飛上了130公里高空。

毛澤東參觀王希季的「T-7M」火箭後予以肯定,並盛讚「了不起呀」。(網上圖片)

  1965年,上海機電設計院遷到北京,改名為七機部第八設計院,王希季被任命為總工程師。來到北京,他被賦予新重任:主持中國第一枚運載火箭總體方案論證和設計。

  王希季是一個頭腦清醒、求真務實的人,他做了大量調查,全面考慮各方面條件後,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個將導彈技術與探空火箭技術相結合、液體燃料火箭和固體燃料火箭相結合的方案,成果就是後來的「長征一號」。

王希季研發的長征一號火箭進了行兩次衛星發射,均告成功。(網上圖片)

  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成功發射,把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送上太空,中國成為世界第5個獨立研製和發射衛星的國家。

  另外,王希季還擔任返回式衛星「尖兵一號」的總設計師,攻克這項門檻極高的航天技術;1975年,「尖兵一號」首次成功回收,中國是美、蘇之後第三個幾研發、發射這種衛星的國家。

1999年獲授功勳獎章 王希季事迹公開

   返回式衛星是指在軌道上完成任務後,部分結構能返回地面的衞星。它最初多用於對地觀測、偵察的平台;早期衛星因技術所限,必須用菲林才能拍到清晰的對地照片,因此需要返回式衛星把拍好的菲林帶回地面。

  此後衛星能直接把拍到影像傳回地面,一些需要回收樣品的太空實驗,又會利用返回式衛星作「實驗室」。而更重要的是,返回式衛星天地往返技術,正是載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測等工程的基礎。

王希季在長征一號火箭升空後,投入研發返回式衛星,圖為1975年返回式衛星首次成功回收的情況。(網上圖片)

  由於工作涉及國家機密,王希季對中國航天的貢獻很少人知道,直至1999年他和錢學森等一共23位科學家獲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其研發「長征一號」和返回式衛星的故事才逐漸為人所了解。

  大家後來還知道,上世紀80年代中國準備發展載人航天,王希季等少數極具前瞻的科學家力排眾議,從技術和國力等角度出發,堅決否定研發穿梭機(航天飛機),這才有了後來神舟飛船,中國也少走了美國開發穿梭機的彎路。

有同事覺得王希季比較固執,但他堅持「科學技術的問題,不能少數服從多數,應該服從的是客觀規律」。圖為王希季晚年到航天五院的研究所調研。(網上圖片)

  用王希季的話說:「希望我們中國發展航天不要走彎路,走比較直的路。」

  2022年7月,王希季已經101歲高齡,是此時在世3位「兩彈一星」元勳(另外兩位是孫家棟和周光召)中最年長的一位。他早已離開航天第一線,但仍時刻關心着中國航天事業。這位功勳科學家曾說:「我願做太空的鋪路石」。

  延伸閱讀:一位白族科學家的初心使命

王希季(前排)對中國航天有重大貢獻,圖為他與神舟五號返回艙及中國太空人(後排從左起費俊龍、翟志剛、楊利偉、聶海勝、吳杰)的合照。(網上圖片)

突破海軍關鍵技術 馬偉明:「要領先就領先美國」

為引進蘇-27戰機 混血將軍林虎喝翻17蘇聯將領?

第一個坐汽車到拉薩的人 「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

中國電磁彈射之父馬偉明曾要當「逃兵」?

最新文章
澳門、中山、珠海

大灣區歷史|丁新豹憶澳門最早接觸西方文化 中山原名香山 珠海唐家灣人才輩出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相關每周主題
1:44

「嫦娥之父」歐陽自遠 打開中國的探月大門

1:58

中國高鐵為何這麼穩?女總設計師梁建英:因為我暈車

隱姓埋名研發核潛艇 黃旭華30年沒回家

「中國計算機之母」 夏培肅的永恒傳奇

包攬中國航天4個「第一」 神舟之父戚發軔

百歲「兩彈一星」元勳王希季 他把中國第一顆衛星送上天

孫家棟見證航天發展 他還是「中國衛星之父」

時代英雄

打破珠峰北坡不可征服的神話 「攀登者」王富洲

傑出名人

「靈魂擺渡人」劉德文 20年義送近300赴台老兵魂歸故里

創新先鋒

希望之手湯啟宇

主攻冷門研究 研製「希望之手」 湯啟宇為中風病人重燃希望

潮流人物

KOL時代|堅守「生死第一線」 85後醫生推廣醫學科普 救人無數

小城大事

95後小夥奪「世界麵包冠軍」 靠中國原料征服世界

運動健兒

港隊單車造王者 沈金康的傳奇故事

影視巨星

黎明,新秀歌唱比賽(左)

「四大天王」黎明 90年代紅遍半邊天 他更是樂壇「金句王」

編輯推薦

中國航天|停留太空時間最長中國人 王亞平和世界紀錄還差多遠?

神七任務曾遇險 劉伯明:回不去也要讓國旗在太空飄揚

張陸 曾夢想當歌手的太空人

乘神舟十四號再征穹蒼 陳冬:要為祖國飛出新高度

王亞平長駐中國太空站半年 女太空人遇「例假」影響大?

準備25年 鄧清明終圓飛天夢

神舟十七號|進駐天宮最年輕太空人 唐勝傑是黃土高原走出來的窮孩子

2:24

彩虹邨擬清拆|尼克遜來過打羽毛球 網紅打卡點 曾獲建築獎

1:40

《科技前沿 共享數字經濟》 盡覽中國發展新機遇

2:13
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合作篇|一文看清「一帶一路」10年成績單

3:15

一帶一路合作篇|一帶一路10周年 哪些基建項目最矚目?

2:21

一帶一路合作篇|為何要舉行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1:51

「太空艙」裏挖文物?三星堆考古「黑科技」開創先河

2:21

杭州亞運|18屆亞運奪38金 香港金牌運動員逐個睇 哪位贏最多金牌?

重慶、蘭渝鐵路、銀川煉油廠
當代中國-名家-溫鐵軍
溫鐵軍

溫鐵軍看國家地緣戰略 帶起西部3次工業化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潮遊三國
羅倫斯將軍 潮遊三國

三國文化深度遊2023前瞻 走進歷史現場

彎路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李焯芬
李焯芬

李焯芬人生導航 彎彎曲曲的成功路

2016年11月30日
當代中國-當年今日-二十四節氣

中國「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非遺名錄

「生保」同戶籍有關?

  現今社會進步,不少大樓屋苑都有保安,甚至公共屋邨有看更幫大家巡樓兼看門口。當保安人員遇到一些「生保」人及陌生面孔,通常也會多問幾句探明來意,並要求他們先登記再上樓,以策安全。

  在廣東話俗語當中,「生保」有陌生、生疏的意思,而這個俗語的由來是與中國古代一種制度有關的。   「保甲制度」是自宋代開始一種帶有軍事管理的戶籍管理制度,所謂「什伍其民」、「變募兵而行保甲」,就是這個意思。   到了明清兩代仍有類似設置,是管理鄉村地區的重要制度。保甲制度以戶、甲、保等為基...

735個洞窟

     歷經千年營建而成的敦煌莫高窟,是世界現存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被譽為全人類的文明瑰寶。俗稱「千佛洞」的莫高窟,現存洞窟735個,在規格、形狀、主題上各具特色,被學者分為9大類,各有甚麼特別之處呢?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