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兩彈一星」元勳王希季 他把中國第一顆衛星送上天

編輯︰許可

  「兩彈一星」元勳王希季不為人熟悉,但就是這位少數民族科學家打造的「長征一號」火箭,把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送上太空;他還為中國研發了返回衛星技術,這正是如今載人航天的基礎。2022年,王希季已是101歲高齡,但仍心繫中國航天事業。

入讀西南聯大 王希季志願工業救國

   王希季是白族人,1921年7月出生在雲南昆明,17歲以優異成績考入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機械系。

  抗戰期間的西南聯大由北大、清華和南開3所高校組建,有空前雄厚師資,更有愛國報國優良傳統,而王希季就希望學成後能「工業救國」,「建立大電廠,解決中國工業發展的根本問題」。

王希季
王希季畢業於著名的西南聯大,這是他1938年入學時的履歷卡。(網上圖片)

  1948年王希季負笈美國,一年後獲取碩士學位。原本他還要繼續攻讀博士學位,但新中國成立的消息改變了他的計劃。

  「有生以來首次看到真為老百姓服務的軍隊和祖國大陸的統一,我為此而歡呼,決心回國參加新中國的建設。」半個世紀後,王希季曾這樣憶述當年的決定。

王希季1950年乘搭「克利夫蘭總統號」郵輪回國,同船的還有數十位中國留學生和學人,包括數學家華羅庚。在行程之中,華羅庚寫下《致全體中國留學生的公開信》,號召海外學子回國:「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歸去來兮」。圖為王希季在回國郵輪上留影。(網上圖片)

  1950年,王希季回到中國,先後在大連工學院、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任教和做研究。那時他應該沒想到會「轉行」,與火箭和衛星打交道。

  1957、1958年,蘇聯和美國相繼把衛星送入太空,中國領導人毛澤東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戰略。

  延伸閱讀:孫家棟見證航天發展 他還是「中國衛星之父」

國家指派研發火箭 王希季一切從頭開始

   這一年的11月,王希季接到當局通知,讓他轉到新成立的上海機電設計院。他趕往報到,才得知這機構院負責的,是衛星和運載火箭總體設計,而自己的新崗位是火箭研製的技術負責人。

  王希季在美國學的是動力及燃料專業,卻從未觸過火箭,要「轉行」設計火箭,也意味要放棄之前的研究成果,一切從新開始。

有報道認為王希季研發的「T-7M」火箭,是中國第一枚探空火箭,亦有報道不同意這說法。但無論如何,「T-7M」的中國的歷史地位是無與倫比的。(網上圖片)

  但國家需要,他義無反顧地接下任務,「我們深知這件事情對國家的分量,這要求我全身心投入,一心只為國家作貢獻。」王希季說。和很多相關領域科學家一樣,王希季自此過着「神秘人」生活,連家人也不知道他在做甚麼。

  此後王希季率領年輕團隊,在三年困難之際艱苦創業。技術缺乏,有紮實科研根基的王希季先找資料自學,再給團隊講課;他曾自嘲這是「現學現賣」。

王希季和工作人員在「T-7M」火箭發射塔下合照,塔架下穿西裝的是「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他的左邊就是王希季。(網上圖片)

  經費設備不足,他們用7塊錢買的小鬧鐘改造成發射的時鐘,給火箭加注燃料的是自行車打氣筒;沒有先進的電腦,他們用手搖計算器計算彈道,算一條就要45天......

  終於1960年2月19日,王希季和團隊研發的「T-7M」探空火箭在上海蘆潮港的灘塗發射和回收。雖然這枚火箭只有5米多高,飛行高度也只有8公里,但它的成功卻是中國航天發展的里程碑。

擔任返回式衛星總師 王希季挑戰難度

   同年5月,毛澤東到了上海,特意參觀了這枚火箭,並予以肯定:「了不起呀,8公里也了不起!我們就要這樣,8公里、20公里、200公里地搞下去!搞它個天翻地覆!」這是毛澤東一生中,唯一一次參觀航天產品實物。

  3年後,王希季研製的探空火箭又帶着40公斤儀器,飛上了130公里高空。

毛澤東參觀王希季的「T-7M」火箭後予以肯定,並盛讚「了不起呀」。(網上圖片)

  1965年,上海機電設計院遷到北京,改名為七機部第八設計院,王希季被任命為總工程師。來到北京,他被賦予新重任:主持中國第一枚運載火箭總體方案論證和設計。

  王希季是一個頭腦清醒、求真務實的人,他做了大量調查,全面考慮各方面條件後,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個將導彈技術與探空火箭技術相結合、液體燃料火箭和固體燃料火箭相結合的方案,成果就是後來的「長征一號」。

王希季研發的長征一號火箭進了行兩次衛星發射,均告成功。(網上圖片)

  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成功發射,把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送上太空,中國成為世界第5個獨立研製和發射衛星的國家。

  另外,王希季還擔任返回式衛星「尖兵一號」的總設計師,攻克這項門檻極高的航天技術;1975年,「尖兵一號」首次成功回收,中國是美、蘇之後第三個幾研發、發射這種衛星的國家。

1999年獲授功勳獎章 王希季事迹公開

   返回式衛星是指在軌道上完成任務後,部分結構能返回地面的衞星。它最初多用於對地觀測、偵察的平台;早期衛星因技術所限,必須用菲林才能拍到清晰的對地照片,因此需要返回式衛星把拍好的菲林帶回地面。

  此後衛星能直接把拍到影像傳回地面,一些需要回收樣品的太空實驗,又會利用返回式衛星作「實驗室」。而更重要的是,返回式衛星天地往返技術,正是載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測等工程的基礎。

王希季在長征一號火箭升空後,投入研發返回式衛星,圖為1975年返回式衛星首次成功回收的情況。(網上圖片)

  由於工作涉及國家機密,王希季對中國航天的貢獻很少人知道,直至1999年他和錢學森等一共23位科學家獲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其研發「長征一號」和返回式衛星的故事才逐漸為人所了解。

  大家後來還知道,上世紀80年代中國準備發展載人航天,王希季等少數極具前瞻的科學家力排眾議,從技術和國力等角度出發,堅決否定研發穿梭機(航天飛機),這才有了後來神舟飛船,中國也少走了美國開發穿梭機的彎路。

有同事覺得王希季比較固執,但他堅持「科學技術的問題,不能少數服從多數,應該服從的是客觀規律」。圖為王希季晚年到航天五院的研究所調研。(網上圖片)

  用王希季的話說:「希望我們中國發展航天不要走彎路,走比較直的路。」

  2022年7月,王希季已經101歲高齡,是此時在世3位「兩彈一星」元勳(另外兩位是孫家棟和周光召)中最年長的一位。他早已離開航天第一線,但仍時刻關心着中國航天事業。這位功勳科學家曾說:「我願做太空的鋪路石」。

  延伸閱讀:一位白族科學家的初心使命

王希季(前排)對中國航天有重大貢獻,圖為他與神舟五號返回艙及中國太空人(後排從左起費俊龍、翟志剛、楊利偉、聶海勝、吳杰)的合照。(網上圖片)

突破海軍關鍵技術 馬偉明:「要領先就領先美國」

為引進蘇-27戰機 混血將軍林虎喝翻17蘇聯將領?

第一個坐汽車到拉薩的人 「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

中國電磁彈射之父馬偉明曾要當「逃兵」?

最新文章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相關每周主題
1:44

「嫦娥之父」歐陽自遠 打開中國的探月大門

1:58

中國高鐵為何這麼穩?女總設計師梁建英:因為我暈車

隱姓埋名研發核潛艇 黃旭華30年沒回家

「中國計算機之母」 夏培肅的永恒傳奇

包攬中國航天4個「第一」 神舟之父戚發軔

百歲「兩彈一星」元勳王希季 他把中國第一顆衛星送上天

孫家棟見證航天發展 他還是「中國衛星之父」

時代英雄

打破珠峰北坡不可征服的神話 「攀登者」王富洲

傑出名人

中國畫家吳冠中

筆法融匯中西 畫壇大師吳冠中與香港「相遇相知」

創新先鋒

PIKA郭文景

Pika郭文景|「女兒概念股」暴升近倍 天才少女打造爆紅AI影片工具

潮流人物

KOL時代|堅守「生死第一線」 85後醫生推廣醫學科普 救人無數

小城大事

感人至深!香港小商販靠賣茶葉蛋 40年捐1500萬為內地助學

運動健兒

2:58

港隊單車造王者 沈金康的傳奇故事

影視巨星

王菲

華語樂壇的傳奇 王菲天生唱將無人可代替

編輯推薦

搭火車看中國|盤點有趣火車站名 全名只有1個字?「下一站」是甚麼站?

1:50

十四五入門篇|甚麼是「十四五」規劃?

一文看懂「新質生產力」 它如何改變日常生活?|懶人包

灣區百科|粵港澳大灣區是怎樣誕生的?

2:10
一帶一路地圖;一帶一路科普

一帶一路入門篇|一帶一路怎麼建?一文看清5大合作重點

中國冀實現共同富裕 第三次分配並非「均貧富」

1:54

中國公布未來40年減碳時間表 2060年實現碳中和

9348萬人|中國7年創造脫貧奇迹

2:05
一帶一路-健康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科普篇|讓中國醫療「走出去」 健康絲綢之路如何惠及世界?

1:58
一帶一路科普篇-綠色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科普篇|綠色絲綢之路是甚麼?一文看清重點成果

1:54

一帶一路科普篇|如何以「中國方案」打造「數字絲綢之路」?

2:25

一帶一路科普篇|RCEP是甚麼?它與一帶一路如何1+1>2

2:46

一帶一路科普篇|「鋼鐵駝隊」是甚麼?解密中歐班列

2:52
一帶一路科普篇

一帶一路科普篇|亞投行與絲路基金扮演甚麼角色?

2:20
塔吉克斯坦的魯班工坊、印尼魯班工坊的學員進行汽車維修培訓

一帶一路科普篇|魯班工坊是甚麼?如何打造中國職教品牌?

中國黑龍江省稻田作業
當代中國-名家-溫鐵軍
溫鐵軍

溫鐵軍:為甚麼以中國為主的土地文明 更能作為人類文明未來的先導?

住宅大廈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李焯芬
李焯芬

李焯芬人生導航 城市裏的心牆啟示

孫中山
丁新豹
丁新豹

丁新豹憶孫中山一番話 香港土壤萌生革命思想

2015年3月29日
當代中國-當年今日-中國軍艦首次靠泊外國港口執行撤僑任務

中國軍艦首次靠泊外國港口執行撤僑任務

古代「勸酒」有專門職位?

  自古以來,酒都是宴會必備的,但原來酒不是隨便喝的。   古代有「酒令」,自唐朝起,宴會上「酒令」已是一項有儀式章程的酒事活動,又或稱為「勸酒」。「勸酒」就是今天在飲宴上主動為人倒酒勸飲的行為。

  唐代,「勸酒」統稱為「酒糾」,也有叫作「席糾」、「觥使」。按照職責不同,又再分為「明府」、「律錄事」、「觥錄事」三職。

  「明府」是酒席上最有威望的人,負責監督整個宴飲活動。明府一定是擺設酒席的主人,而是類似於現在的公證人,要德高望重,負責監督整個飲酒活動。

  「律錄事」負責宣令、行酒、判斷是非...

28年1次

  今年能「穿越」回1996年?大家都買起了1996年日曆?因為今年的公曆日曆,跟1996年完全一樣。為甚麼會有這樣的「巧合」呢?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