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19/05/2021
三星堆被視為中國最重要的考古遺址之一。繼三星堆青銅面具被形容好似「外星人」,三星堆最新考古現場竟然出現了「太空艙」。原來,這是三星堆考古首次啟用的「黑科技」——恆溫恆濕考古工作艙,相當於將考古現場變成實驗室,可以更好地保護出土文物。三星堆考古應用的最新科技手段,遠不止這一種,還包括3D打印技術、GPS技術、超景深顯微鏡、3D掃描系統、自動載人平台等等,可謂顛覆了人們對於傳統考古工作「灰頭土臉」的印象。
三星堆考古首次應用3D打印科技
2021年3月,位於四川廣漢市的三星堆遺址,進行了第37次考古發掘,在新發現的6座「祭祀坑」中,出土了金面具、青銅神樹、絲綢等500多件古蜀文明文物,再一次驚艷世人。同樣令人驚歎的,還有三星堆考古現場出現的新科技。

此前人們對於考古發掘的印象,可能是露天工作、灰頭土臉、用鐵鏟挖土等等。其實中國考古技術早已今非昔比,這次三星堆考古「科技感」十足,完全顛覆這種傳統印象。

考古團隊首次啟用了「工作艙」,這是一座恆溫恆濕的玻璃屋,搭建在需要發掘的祭祀坑上,將整個祭祀坑完全籠罩在艙內,可以更好地保護出土文物。
在這個特殊的工作艙內,配備了多功能考古操作系統,其中的載人工作台可自動升降,搭載考古工作人員和文物落坑、出坑,工作人員還可以趴在工作台上,懸空清理坑內文物,令考古人工作環境更舒適,亦更有益保護文物。

今次三星堆考古還首次啟用了3D打印、3D掃描、超景深顯微鏡等科技手段。深埋地下幾千年的文物比較脆弱,取出時隨時可能損壞,今次考古工作人員就先對文物進行3D掃描,在電腦中製作成3D影像,再透過3D打印技術製作出一模一樣的模型,根據模型為文物製作硅膠保護套。在文物出土時,就為文物貼上一層保護套,再裹上石膏,小心取出,進行修復處理,避免文物因接觸空氣而氧化。

三星堆考古高科技 或成行業新標桿
考古團隊的另一個創舉是:在發掘現場設立各類考古實驗室,包括有機、無機實驗室、應急分析實驗室等,以便即時對文物進行保護處理。例如絲綢、漆器等文物,如果未及時進行處理,可能剛出土就損毀了。
文物上的細節隱藏着許多重要信息,普通顯微鏡未必能捕捉到這些細節。超景深顯微鏡能夠將文物樣品放大幾千倍,同時進行3D掃描,拍攝3D影像。考古工作人員今次在現場發現疑似紡織物的殘留痕迹,第一時間用超景深顯微鏡進行觀測,看到了清晰紋路,證明三星堆地區早在3,000多年前已開始使用絲綢。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認為,今次三星堆考古採用了多種現代科技手段,開創了考古發掘現場保護新模式,「可以說為今後考古發掘和研究豎起一個新標桿」。
自1934年首次考古發掘以來,三星堆遺址共進行了37次考古發掘,已發掘的面積不到2萬平方米,僅佔整個遺址面積的千分之二。未來,這個來自古蜀文明的龐大遺迹還會帶來甚麼驚喜?三星堆考古現場又會出現哪些新的「黑科技」?大家都拭目以待。
延伸閱讀:由兵馬俑考古 看中國文物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