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3000年 「活」在當下的古琴

編輯︰聞華

  擁有3,000多年歷史的古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樂器之一,被視為中華文明的一個載體。

  内地近年掀起「復古」熱潮,現代的「知音人」,是怎樣將這門「曲高和寡」的古老藝術傳承下去呢?

古琴藝術列世界文化遺產

  古琴,古時稱作「七弦琴」,是中國文士音樂的代表,其琴身構造、製作工藝、琴名含義、琴曲意境,無不寄託文人哲思。

  古代文人「四藝」琴、棋、書、畫,以琴為首;清代《琴學正聲》形容古琴是「貫眾樂之長,統大雅之尊」,可見古琴藝術在中國古代的超然地位。

古琴藝術年輕人
2019年11月,在上海大劇院門前,100名古琴愛好者集體演奏,吸引市民駐足。(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003年,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作為一門「曲高和寡」的藝術,古琴傳承的「門檻」,不僅在於其深厚的文化內涵,還有如「天書」一般的琴譜。

古琴藝術神奇秘譜
明朝寧王朱權所編纂的《神奇秘譜》,是現存最早的中國古琴琴譜合集,圖為《神奇秘譜》中的《廣陵散》琴譜。(網上圖片)

      與西方音樂不同,古琴的琴譜叫做「減字譜」,是一個個奇特的文字,並不記錄音調和節奏,而只記錄演奏指法和順序。

古琴為甚麼要「打譜」?

      將文字變成一首完整的琴曲,就要靠琴師來「打譜」,即是通過一遍遍彈奏琴曲,確定最終的音調、旋律以及呈現出的意境,涉及考古學、歷史學、文學等的學科,對專業性要求極高,且耗時費力,有「大曲三年,小曲三月」的說法。

古琴藝術年輕人貴州
近年愈來愈多年輕人學習古琴藝術,圖為貴州遵義市的一個古琴培訓機構中,小朋友們正在專注練琴。(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果沒有了琴譜和會「打譜」、演奏的琴師,琴曲就面臨失傳命運。

  古代有「廣陵一曲成絕響」的說法,就是因為魏晉時期古琴曲《廣陵散》的琴譜,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不知所蹤,直到明代《神奇秘譜》中又重新出現,現代的《廣陵散》琴曲則是由著名古琴演奏家管平湖所打譜和復原的。

古琴展故宮大聖遺音
北京故宮首個古琴文化展上,展出的傳世名琴「大聖遺音」,這張唐代古琴長1.22米,是現存唐代古琴中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張,至今仍能演奏,琴音完美符合奇、古、透、潤、靜、圓、勻、清、芳的古琴「九德」。(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因此古琴藝術的傳承,可謂人在技在,人走技走,從學習指法到傳承藝術,更非一日之功。

      近年,内地掀起「復古」熱潮,不少年輕人開始學習古琴,部分更成立琴社,以古琴演繹現代音樂,廣受歡迎。

      延伸閱讀:當古琴遇上哆啦A夢

AR和VR技術 推動古琴藝術傳承

      曾經深藏宮廷的傳世名琴和琴譜,亦現身各大博物館展覽,令更多人了解到古琴藝術的魅力。

古琴藝術互動裝置
2020年北京首都博物館舉辦的《文物的時空漫遊 「互聯網+中華文明」》數字體驗展上,參觀者在《高山流水》古琴交互體驗區展現「琴藝」。(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館藏88張古琴的北京故宮博物院,於2019年起在鐘粹宮舉辦首個古琴文化展,展出「大聖遺音」等傳世名琴,以及琴譜等相關文物,以更符合現代人審美的方式,展現一個古琴文化世界。

      延伸閱讀:雲看展:故宮與古琴文化

      不少展覽則利用AR(擴增實境)、VR(虛擬實景)等新技術打造互動裝置,讓沒有學習過古琴的參觀者,親身感受古琴音樂的美妙。

古琴藝術虛擬古琴上海
2020年在上海舉辦的「長三角」文博會上,江蘇展區展出數碼古琴,吸引參觀者體驗「撫琴」之樂。(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高山流水遇知音,」古琴承載着從古至今中國人對精神共鳴的追求。正是這些知音人的不懈努力,讓古琴藝術穿越千年,「活」在當下。

王星記扇

改革開放|從公有制、承包責任制到市場化 杭州非遺王星記扇廠浴火重生

1:40

「人間第一香」茉莉花茶 源於這個獨特工藝?

江蘇百年窨糕 只有春天才能吃到?

百年神秘儀式 松花江「採冰」的真相是?

「冰墩墩」變「兔墩墩」 原型「兔爺」竟是北京守護神?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