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01/03/2023
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之一,被视为中华文明的一个载体。
内地近年掀起「复古」热潮,现代的「知音人」,是怎样将这门「曲高和寡」的古老艺术传承下去呢?
古琴艺术列世界文化遗产
古琴,古时称作「七弦琴」,是中国文士音乐的代表,其琴身构造、制作工艺、琴名含义、琴曲意境,无不寄托文人哲思。
古代文人「四艺」琴、棋、书、画,以琴为首;清代《琴学正声》形容古琴是「贯众乐之长,统大雅之尊」,可见古琴艺术在中国古代的超然地位。
2003年,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作为一门「曲高和寡」的艺术,古琴传承的「门槛」,不仅在於其深厚的文化內涵,还有如「天书」一般的琴谱。
与西方音乐不同,古琴的琴谱叫做「减字谱」,是一个个奇特的文字,並不记录音调和节奏,而只记录演奏指法和顺序。
古琴为甚么要「打谱」?
将文字变成一首完整的琴曲,就要靠琴师来「打谱」,即是通过一遍遍弹奏琴曲,确定最终的音调、旋律以及呈现出的意境,涉及考古学、历史学、文学等的学科,对专业性要求极高,且耗时费力,有「大曲三年,小曲三月」的说法。
如果没有了琴谱和会「打谱」、演奏的琴师,琴曲就面临失传命运。
古代有「广陵一曲成绝响」的说法,就是因为魏晋时期古琴曲《广陵散》的琴谱,在很长一段时间內都是不知所踪,直到明代《神奇秘谱》中又重新出现,现代的《广陵散》琴曲则是由著名古琴演奏家管平湖所打谱和复原的。
因此古琴艺术的传承,可谓人在技在,人走技走,从学习指法到传承艺术,更非一日之功。
近年,内地掀起「复古」热潮,不少年轻人开始学习古琴,部分更成立琴社,以古琴演绎现代音乐,广受欢迎。
延伸阅读:当古琴遇上哆啦A梦
AR和VR技术 推动古琴艺术传承
曾经深藏宫廷的传世名琴和琴谱,亦现身各大博物馆展览,令更多人了解到古琴艺术的魅力。
馆藏88张古琴的北京故宫博物院,於2019年起在钟粹宫举办首个古琴文化展,展出「大圣遗音」等传世名琴,以及琴谱等相关文物,以更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方式,展现一个古琴文化世界。
延伸阅读:云看展:故宫与古琴文化
不少展览则利用AR(扩增实境)、VR(虚擬实景)等新技术打造互动装置,让没有学习过古琴的参观者,亲身感受古琴音乐的美妙。
「高山流水遇知音,」古琴承载着从古至今中国人对精神共鸣的追求。正是这些知音人的不懈努力,让古琴艺术穿越千年,「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