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8/10/2023
浙江杭州的製扇技艺是当地传统文化之一,其中“王星记扇”製扇技艺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杭扇、丝绸与龙井茶,合称“杭产三绝”。
虽然是拥有百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王星记也曾经面对困境,但改革开放的春风,给予它两次浴火重生的机会。
改革开放|王星记扇百年老字号 浴火重生全靠坚持改革
在1984年4月7日,“杭州王星记扇厂1983年承包合同兑现大会”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举行。在台上,王星记的领导宣布将会兑现合同奖励,给予厂长个人奖金,同时全厂400多名职工每人增加一级工资,剩下的就投入新产品的研发。
这一切源于1983年,时任王星记厂长的俞剑明,签订全国第一份厂长承包责任制合同,带领全厂员工实行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第一次改革:厂长承包责任制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王星记被摘掉“封资修”(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骂名,得以恢复生产。
但由于属公有制企业,王星记一切生产活动都须按照既定计划,无视市场需求,结果连年亏损。
改革开放后,浙江推出《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试点的暂行办法》。时任厂长俞剑明认为,老企业要加快产品创新,充分发挥职工积极性,才能更好发展。为此,他带头签订承包协议。
新制度下,厂长统一掌握和行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权和指挥权,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和指挥负全面责任。简单来说,企业创造多少业绩、招聘多少员工、发多少工资,可以让企业说了算。
俞剑明是一位干劲十足,拥有创新精神的领导。合同签订后,工厂很快有所行动。
首先是经营指标落实到各个部门,同时俞剑明大胆地打破以往论资排辈的用人机制,选拔一批年轻的技术骨干。
另一方面,工厂亦新成立新产品设计研发中心,开发绢花扇、微风扇等新式产品。
俞剑明甚至带领工厂首次参加在香港举行的展销会,一下子扩大知名度,打开东南亚市场。
这些破天荒的尝试,令王星记的全国第一份厂长承包责任合同,最终以超额完成的结果圆满收尾。
厂长承包责任制的成功,令王星记迎来大展拳脚的的好时机。到了1985年,王星记新大楼落成,产品种类更达到16大类400多种3,000多个花色,年产量突破620万把,成为全国最大的纸扇生产商。
由此,王星记得到第一次重生的机会。
改革开放|再度浴火重生:产权为核心市场化运作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因为产品老化、人才流失,王星记再次陷入困境。
1999年,王星记的员工只剩下60多人,负资产达170多万元,有必要再次进行改革。
杭州市政府在2000年时推进王星记改制,由全民所有制企业变成有限公司,实施以产权为核心的体制改革和市场化运作的机制改革。王星记在产品、经营、管理等方面采取创新方面,并落实一系列大刀阔斧的举措,终于扭亏为盈。
改革开放|40多年发展 国企改革缩影王星记
历经改革开放全过程的王星记,如今已经成功转型,将传统文化资源、非遗资源有机转化为产业资源,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国有资产增值至1亿多元。
从1983年签订全国第一份厂长承包责任制合同,到2000年市场化改制,再到2009年资产重组,优化结构成为国有控股公司。
王星记40多年的发展,可以说是国家推动国企改革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