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4-06-05
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近年来,这些词相信大家都听得很多,但它们到底是什么意思?究竟有何内涵和意义?
“国策通识”专题系列文章从10个方面,拆解中国近年重要的国家政策和理念。
本文为“国策通识”专题第3篇文章,介绍什么是五年规划。
五年规划|新中国向前苏联取经 1953年展开“一五”
近年经常听到“十四五规划”这名称,它是2021年时,中国为未来五年(2021-2025年)描绘的发展蓝图。“十四五规划”即是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简称。但,这个每五年的规划,究竟从何而来?
新中国1949年成立时,人民生活贫困,工业生产落后。为了打好经济建设基础,中国领导人向“老大哥”苏联学习做五年计划,即每五年规划一次,每次规划五年期,以此来制定中国自己的长期发展蓝图,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经济发展等订立目标和愿景。
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后改称为“五年规划”),简称“一五”,是从1953年至1957年。
“一五”的文件由1951年起着手编制,全称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数易其稿,直至1955年7月才由全国人大审议通过。
不单止“一五”,2021年全国人大审议的“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亦早在2019年就开始展开调研。
为何编制一个五年计划往往需时约3年?原因是当中要经过很多步骤:首先要对上一个五年计划作中期评估,还要进行前期调查,听取各地区、部门、专家学者、基层党代表等意见和建议等。
延伸阅读:一图看懂 “十四五”规划如何诞生
五年规划|“一五”重点建造钢铁 建起第一座长江大桥
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是建设工业,尤其集中于苏联帮助建设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
当中包括1956年成功出厂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一批12辆“解放”牌汽车,这开创了国产汽车的历史。
新中国又重点建造钢铁,鞍山钢铁便是最早期的钢铁生产基地。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时,鞍山钢铁的生铁产量达336.1万吨,钢291.07万吨,钢材192.39万吨,遂成为中国第一大型钢铁基地。
交通方面,“一五”期间建成4,000公里铁路、10,000公里干线公路。当中包括第一座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第一座铁路及公路两用的大桥,成为中国建桥史上的一项创举。
五年规划|“计划”变“规划”背后意义大
“一五”计划相当成功,带动国内经济成长和效益,奠定中国工业化的基础。此后,五年计划持续如期推行。
值得留意的是,由“一五”到“十五”,一直都称为“计划”,直到2006年“十一五”,“计划”才正式改为“规划”;这个改动,象征中国从以往的计划经济,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事实上,自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即“六五”计划起,从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就可以看到中国实施五年规划的美好收成。
借着“六五”、“七五”计划的努力,到了1990年,中国基本解决了民众温饱问题的目标。
由“八五”到“十三五”后,2020年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功全面脱贫,消除绝对贫困。
往后的五年规划,将会循着定立的坚实目标不断前进,获取更丰硕成果。
延伸阅读:国策通识|什么是“中国式现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