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之父」歐陽自遠 打開中國的探月大門

編輯︰許可

  「嫦娥」月球探測器家喻戶曉,很多航天迷也會認識為中國打開探月大門的「嫦娥之父」歐陽自遠。但大家是否知道,學地質勘探出身的歐陽自遠是怎樣與太空和月球結緣?他有甚麼故事?

 

歐陽自遠響應國家號召 學地質勘採

歐陽自遠認為國家需要甚麼,他就應該學甚麼,所以毅然考入北京地質學院,希望為國家尋找急需的礦物資源。圖為年輕時的歐陽自遠。(網上圖片)

  歐陽自遠1935年出生在江西一個醫藥世家,童年在戰火紛飛中度過。

  1952年,高中畢業的歐陽自遠思考着自己的未來。那時新中國成立不久,正着力建設工業,急需各類礦產和能源,國家於是號召青年「去喚醒沉睡的高山,讓它們獻出無盡的寶藏」,歐陽自遠被這句話打動,遂放棄學醫,考入北京地質學院(現中國地質大學)勘探系,希望為國出力。

  「我覺得這很高尚,也是一個新中國青年的責任。國家需要甚麼我就應該學甚麼,完全是出自一片赤子之心。」他說。

蘇聯1957年10月4日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號」,拉開美國與蘇聯太空競賽序幕,這也令歐陽自遠開始把目光投向太空。圖為「斯普特尼克號」。(網上圖片)

  大學畢業,歐陽自遠留校攻讀地球化學研究生,不久即轉入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學習。在此期間,蘇聯於1957年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美蘇開始太空競賽,這給歐陽自遠帶來極大的震撼。

  其實歐陽自遠最初對太空的關注,只是想用衛星來了解地球、幫助勘探礦藏,但隨着美蘇相繼展開探月,他又有了新思路。歐陽自遠意識到,要搞清楚地球的起源和演化,也應該去研究和了解它的「兄弟姊妹」。

  他更認為,雖然中國當時離發射衛星、探測月球很遙遠,「但我想可以先作點準備,我想中國總有一天會發射自己的衛星,一定能進入空間(太空)時代」。

歐陽自遠奉召入京研究美國月球石

歐陽自遠開始研究地外物質之初,所接觸到的實物只有隕石。圖為歐陽自遠(右二)和其他科學家研究1976年獲得「吉林一號」隕石。(網上圖片)

  從那時開始,歐陽自遠把精力投向太空;當然,他不是研發火箭和太空飛船,而跟蹤其他星體,特別是月球的探測動態;1960年,他更率先開始系統性地研究各類地外物質。

  那時候歐陽自遠能接觸到的地外物質,其實就是隕石,1976年吉林一場「隕石雨」,收集到的樣本便讓他的研究大有進展,所提出的隕石形成演化模式,為各國科學家廣泛應用。

  而歐陽自遠第一次與月球真正接觸,是在1978年。

  延伸閱讀:歐陽自遠是「嫦娥之父」 他還是核專家!

歐陽自遠(右二)用了0.5克月岩做了大量研究,還推斷出那是取自月球的甚麼位置,讓美國人很信服。(網上圖片)

  那一年,中國開始改革開放,同樣是那一年,中美正為建交作準備。此際美國總統安全事務顧問布熱津斯基訪華,把太空人從月球帶回的其中1克月岩,送予中國作為建交禮物。

  當時中國研究地外物質專家絕無僅有,正在貴州工作的歐陽自遠遂被急召入京,主持月岩研究。

  1克月岩很少吧?但歐陽自遠能用來研究的還只有一半──0.5克。「因樣品大小有限,我們當時先做了非破壞性測試與研究,最後才做破壞性的測試與研究,包括礦物成分、結構構造、化學成分、微量元素、物理性質、產出環境等,只要當時能做的測試,我們都做了。」歐陽自遠說。

1992年首提中國探月工程 歐陽自遠被罵?

歐陽自遠一早已預見探月對國家戰略、政治和科學等方面都意義大。圖為月球的圖片。(網上圖片)

  歐陽自遠和團隊鑽研僅有的0.5克樣本,4個月內在國際上發表14篇關於月岩的論文;參考了美國公布的數據,他們還回答出月岩標本取自月球甚麼位置等問題,研究結果甚至讓美國人信服。

  除了發表論文,0.5克月岩也讓歐陽自遠對探月有更多思考。他認為,探月在戰略、政治、經濟和科學上都意義重大,所以中國人不能缺席。1992年,歐陽自遠經過醞釀,向國家「863計劃」提出了探月工程的建議。

  現在來看,歐陽自遠的建議,絕對是中國航天事業的里程碑,但那時中國經濟和航天實力有限,相關建議卻受到很多質疑。「我開始向國家提出月球探測計劃時,很多人感覺很荒唐,甚至罵我。一開始真的很難!」

歐陽自遠1992年提出探月,但因為當時中國國力有限,曾受到不少質疑。(網上圖片)

  歐陽自遠沒有放棄,繼續默默研究,為探月作準備。兩年後,他又和其他科學家提交了《中國開展月球探測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報告。

  在歐陽自遠積極推動下,加上中國航天技術發展,當局決定開始規劃探月,並展開先期技術攻關。到2004年,中國探月工程獲國家批准,全面展開,歐陽自遠擔任首任首席科學家。

  中國探月工程的主要探測器皆以「嫦娥」為名,故又有「嫦娥工程」之稱,而為中國開啟探月大門的歐陽自遠,也被公認為「嫦娥之父」。

「嫦娥一號」入軌 歐陽自遠喜極而泣

「嫦娥一號」進入繞月軌道,歐陽自遠和孫家棟喜極相擁而泣。他們一人是首席科學家,一人是工程總設計師,對探月工程成功至關重要。(網上圖片)

  探月工程有「探」、「登」、「駐」三大步,第一大步的探又分為,「繞」、「落」、「回」三小步。

  2007年10月24日,中國探月首個探測器「嫦娥一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經約兩星期飛行於11月7日被月球引力捕獲,進入月球軌道,成功實現「繞」。

  「當時整個大廳的人都在等待着一個消息,大喇叭裏傳來一聲報告,『嫦娥一號』被月球抓住了。這時候整個大廳都沸騰了,所有的人都站起來慶祝。我抱着孫家棟(時任探月工程總設計師),我們兩個老頭抱着,真有點想大哭一場。」歐陽自遠在央視一個節目上這樣憶述那一刻的心情。

歐陽自遠致力推動的中國探月工程不斷發展,正向着建立月球基地和載人登月邁進。圖為「嫦娥四號」的著陸器;它於2019年1月3日在月球背面順利著陸。(網上圖片)

  他還說:「我的內心感覺到激動、興奮、喜悅。月球探測我們第一次就成功了,當時我都不知道該說甚麼。」

  現在大家都知道,在「繞」之後,中國探月工程的「落」和「回」均已實現。2022年,工程進入第四期,向第二大步的「登」邁進。

  而「嫦娥之父」歐陽自遠雖然在「繞」的任務完成後退居二線,但中國探月工程每一步發展,都離不開他打下的基礎。此後歐陽自遠繼續關心着中國探月事業,還經常出席講座,為大家科普探月知識。

  順帶一提,歐陽自遠開始研究月球和地外物質不久,曾被抽調往學習核物理,並負責為國家尋找地下核試地點,多年後才「回到太空」,這段經歷較少為傳媒所報道,惟這是後話。

  延伸閱讀:歐陽自遠院士:做好科普要用心和傾注真情

歐陽自遠被譽為「嫦娥之父」,而他稱自己是「追月人」。(網上圖片)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相關每周主題

高清多圖|嫦娥六號完成人類首次月背採樣 展示五星紅旗

嫦娥七號將登陸月球南極 「五合一」探測器中國最強!

中國探月工程四期展開 向月球基地進發!

嫦娥六號採月背土壤 港大或破解月球正背面差異之謎

1:44

「嫦娥之父」歐陽自遠 打開中國的探月大門

中國航天|賞月指南 月球上這35個地名源自中國

中國航天|遠征月球 新一代載人飛船有何秘技?

時代英雄

王承書 鮮為人知的原子彈女功臣

傑出名人

李兆基

李兆基逝世 享年97歲 發展地產成亞洲首富 捐數十億做善事

創新先鋒

90後王興興 「英語學渣」是機械人天才

小城大事

朱芸編

哪吒2|動畫電影也是音樂盛典 原來香港音樂人有份打造?

運動健兒

2:22
巴黎殘奧WH2級單打亞軍陳浩源

「輪羽二哥」陳浩源再闖殘奧 勇奪銀牌突破個人成績

影視巨星

2016年《盧國沾作品演唱會》

「詞聖」盧國沾離世 《大俠霍元甲》登春晚入選愛國之歌

編輯推薦

中國無人機專利佔全球70% 低空經濟正在騰飛?

2:04

「空中的士」成出行新方式? 一文看清「低空經濟」發展趨勢

1:43

「不出南山區可造完整無人機」 深圳如何從電子城變無人機之都?

2:26
當代中國-智慧生活-無人機送外賣

咖啡「從天而降」 上海試推無人機送外賣

2:13

灣區打卡|無人機表演成潮流 遊深圳廣州觀賞光影秀

廣州首條無人機醫療專線

7分鐘送抵!廣州首條醫用無人機專線開通 醫療物資空中速遞

1:47
當代中國-中國科技-智慧生活-廣州空中的士

坐「空中的士」觀光 廣州打造5G空中智能交通體驗中心

1:59
海洋公園港產大熊貓

港產大熊貓|即睇命名比賽懶人包 可唔可以沿用「家姐」「細佬」?

2:32

港產大熊貓|家姐細佬登場 一文看清追訪全攻略

3:15
啟德體育園

10個數字|一文看清啟德體育園亮點

2:09
港產大熊貓小姐弟

港產大熊貓|半歲生日將與公眾見面 兩招分辨家姐細佬

1:57
當代中國-粵港澳大灣區-樂活灣區-深圳速度-南澳蛋家漁民舞火龍cover

春節|年初二的非遺 探秘深圳南澳蜑民「一天龍」

2:34
新光戲院

新光戲院|告別53年的粵劇殿堂掀集體回憶

2:17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國策通識|「人類命運共同體」如何構建?

美國紐約
羅思義
羅思義

羅思義:中國經濟增長比不上美國?西方權威媒體都在誇大美國表現!

中美關係
楊榮文
楊榮文

楊榮文:世界邁向多極化 美阻中國崛起令人疲憊 財政難持續

中國科研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張維為
張維為

張維為:西方看中國科學崛起 聚焦分析兩指標

2018年3月27日
當代中國-當年今日-無人機許可證

中國首次頒發無人機航空運營許可證

「老太太上電車」下一句是甚麼?

  「老太太上電車」這一句是老北京的歇後語,流行民國時期的北京,現在已很少人這樣說,你知道下一句是甚麼嗎?

  在民國時期(大約上世紀20至40年代),北京流行一款有軌電車(俗稱鐺鐺車),是當時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

  電車沒有自動門,上下車全靠售票員「銅哨子」來指揮:哨子響一聲,表示乘客上了車,司儀可以開車,而哨聲兩響,則是提醒乘客注意下車或緊急停車。

  因為司機靠聽哨子聲開車或停車,乘客如果動作慢一點的...

9種潮型

     浙江錢塘江潮,有「天下第一潮」之譽,古人所謂「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錢塘江潮不僅氣勢磅礴,而且形態多變,共9種花款,大家都見過嗎?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