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11/10/2022
「嫦娥」月球探測器家喻戶曉,很多航天迷也會認識為中國打開探月大門的「嫦娥之父」歐陽自遠。但大家是否知道,學地質勘探出身的歐陽自遠是怎樣與太空和月球結緣?他有甚麼故事?
歐陽自遠響應國家號召 學地質勘採
歐陽自遠1935年出生在江西一個醫藥世家,童年在戰火紛飛中度過。
1952年,高中畢業的歐陽自遠思考着自己的未來。那時新中國成立不久,正着力建設工業,急需各類礦產和能源,國家於是號召青年「去喚醒沉睡的高山,讓它們獻出無盡的寶藏」,歐陽自遠被這句話打動,遂放棄學醫,考入北京地質學院(現中國地質大學)勘探系,希望為國出力。
「我覺得這很高尚,也是一個新中國青年的責任。國家需要甚麼我就應該學甚麼,完全是出自一片赤子之心。」他說。
大學畢業,歐陽自遠留校攻讀地球化學研究生,不久即轉入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學習。在此期間,蘇聯於1957年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美蘇開始太空競賽,這給歐陽自遠帶來極大的震撼。
其實歐陽自遠最初對太空的關注,只是想用衛星來了解地球、幫助勘探礦藏,但隨着美蘇相繼展開探月,他又有了新思路。歐陽自遠意識到,要搞清楚地球的起源和演化,也應該去研究和了解它的「兄弟姊妹」。
他更認為,雖然中國當時離發射衛星、探測月球很遙遠,「但我想可以先作點準備,我想中國總有一天會發射自己的衛星,一定能進入空間(太空)時代」。
歐陽自遠奉召入京研究美國月球石
從那時開始,歐陽自遠把精力投向太空;當然,他不是研發火箭和太空飛船,而跟蹤其他星體,特別是月球的探測動態;1960年,他更率先開始系統性地研究各類地外物質。
那時候歐陽自遠能接觸到的地外物質,其實就是隕石,1976年吉林一場「隕石雨」,收集到的樣本便讓他的研究大有進展,所提出的隕石形成演化模式,為各國科學家廣泛應用。
而歐陽自遠第一次與月球真正接觸,是在1978年。
延伸閱讀:歐陽自遠是「嫦娥之父」 他還是核專家!
那一年,中國開始改革開放,同樣是那一年,中美正為建交作準備。此際美國總統安全事務顧問布熱津斯基訪華,把太空人從月球帶回的其中1克月岩,送予中國作為建交禮物。
當時中國研究地外物質專家絕無僅有,正在貴州工作的歐陽自遠遂被急召入京,主持月岩研究。
1克月岩很少吧?但歐陽自遠能用來研究的還只有一半──0.5克。「因樣品大小有限,我們當時先做了非破壞性測試與研究,最後才做破壞性的測試與研究,包括礦物成分、結構構造、化學成分、微量元素、物理性質、產出環境等,只要當時能做的測試,我們都做了。」歐陽自遠說。
1992年首提中國探月工程 歐陽自遠被罵?
歐陽自遠和團隊鑽研僅有的0.5克樣本,4個月內在國際上發表14篇關於月岩的論文;參考了美國公布的數據,他們還回答出月岩標本取自月球甚麼位置等問題,研究結果甚至讓美國人信服。
除了發表論文,0.5克月岩也讓歐陽自遠對探月有更多思考。他認為,探月在戰略、政治、經濟和科學上都意義重大,所以中國人不能缺席。1992年,歐陽自遠經過醞釀,向國家「863計劃」提出了探月工程的建議。
現在來看,歐陽自遠的建議,絕對是中國航天事業的里程碑,但那時中國經濟和航天實力有限,相關建議卻受到很多質疑。「我開始向國家提出月球探測計劃時,很多人感覺很荒唐,甚至罵我。一開始真的很難!」
歐陽自遠沒有放棄,繼續默默研究,為探月作準備。兩年後,他又和其他科學家提交了《中國開展月球探測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報告。
在歐陽自遠積極推動下,加上中國航天技術發展,當局決定開始規劃探月,並展開先期技術攻關。到2004年,中國探月工程獲國家批准,全面展開,歐陽自遠擔任首任首席科學家。
中國探月工程的主要探測器皆以「嫦娥」為名,故又有「嫦娥工程」之稱,而為中國開啟探月大門的歐陽自遠,也被公認為「嫦娥之父」。
「嫦娥一號」入軌 歐陽自遠喜極而泣
探月工程有「探」、「登」、「駐」三大步,第一大步的探又分為,「繞」、「落」、「回」三小步。
2007年10月24日,中國探月首個探測器「嫦娥一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經約兩星期飛行於11月7日被月球引力捕獲,進入月球軌道,成功實現「繞」。
「當時整個大廳的人都在等待着一個消息,大喇叭裏傳來一聲報告,『嫦娥一號』被月球抓住了。這時候整個大廳都沸騰了,所有的人都站起來慶祝。我抱着孫家棟(時任探月工程總設計師),我們兩個老頭抱着,真有點想大哭一場。」歐陽自遠在央視一個節目上這樣憶述那一刻的心情。
他還說:「我的內心感覺到激動、興奮、喜悅。月球探測我們第一次就成功了,當時我都不知道該說甚麼。」
現在大家都知道,在「繞」之後,中國探月工程的「落」和「回」均已實現。2022年,工程進入第四期,向第二大步的「登」邁進。
而「嫦娥之父」歐陽自遠雖然在「繞」的任務完成後退居二線,但中國探月工程每一步發展,都離不開他打下的基礎。此後歐陽自遠繼續關心着中國探月事業,還經常出席講座,為大家科普探月知識。
順帶一提,歐陽自遠開始研究月球和地外物質不久,曾被抽調往學習核物理,並負責為國家尋找地下核試地點,多年後才「回到太空」,這段經歷較少為傳媒所報道,惟這是後話。
延伸閱讀:歐陽自遠院士:做好科普要用心和傾注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