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星定位 航天專家陳芳允為北斗奠基

編輯︰許可

  研發「兩彈一星」(核彈、導彈和人造衛星)的功勳科學家中,陳芳允的知名度不算高,但他卻是中國衛星測控技術的開創者,更是北斗衛星系統的創造者。在中國航天領域,陳芳允3字絕對是無人不識。

留學英倫 陳芳允帶着一腔熱血回國 

  中國航天專家陳芳允1916年出生在浙江台州,自小接受良好教育。他的父親陳立信畢業於著名的保定軍官學校,在軍隊任職時因為對國家前途失望,便辭官回故里。父親常向陳芳允說:「一定要好好學習。我希望你將來不要做大官,要做大事,要在社會上建立自己的業績。」這話對陳芳允影響很深。

陳芳允學無線電出身,留學時曾參與英國第一套海洋雷達的研製。(網上圖片)

  18歲時,陳芳允以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機械系,但很快決定改學物理,並於全面抗戰後轉入西南聯合大學。他畢業後先留校在無線電研究所任助教,再在1945年赴英國的AC Cossor無線電研究室工作,直到1948年才帶着一流電子工程造詣和一腔熱血回到祖國。當然,這時中國航天事業還是一片空白。

  新中國成立,陳芳允很快被委以重任,籌建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1964年,他領導的技術人員研製出中國第一代機載單脈沖雷達,該款雷達後來大量裝備在戰機上,大大加強解放軍的空戰實力。

 陳芳允測控方案 助東方紅一號上天 

  在這時候,中國開始研發更具戰略性的「兩彈一星」,陳芳允1965年被委任為人造衛星跟蹤測量系統技術負責人。這是一個全新的技術領域,國內沒有任何經驗可參考,但陳芳允仍很快就拿出方案,就是以多普勒雷達測量為主,並在衛星入軌點附近的地面觀測站設置雷達和光學設備,以作雙重保證。1970年「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升空,地面觀察系統很快捕捉到目標,並持續跟蹤、測量和計算,陳芳允的方案完全成功。

「東方紅一號」衛星1970年4月24日升空,陳芳允提出的測控方案成功。(網上圖片)

  隨着中國航天事業發展,陳芳允此後開始對通信衛星測控系統進行研究。他參考美國阿波羅登月飛船所研發出的「微波統一測控系統」,很成為支持中國通信衛星上天的主要設備。該系統合併了衛星各種測控功能,大幅節省衛星載荷的體積和重量。

  另一方面,上世紀80年代,美蘇兩國都投入大量資金研發衛星定位導航系統,也就是GPS和GLONASS,正在改革開放之初的中國,雖然有這個需要,卻沒有這財力。為此,陳芳允就憑籍中國剛掌握的地球同步衛星技術,在1983年提出一個極具創造性、打破傳統的科學設想——「雙星定位」。 

驗證定位系統 陳芳允奔波全國 

   要計算地球任何一點的三維坐標,GPS需要最少4顆衛星,但「雙星定位」把地球中心視為一顆虛擬衛星,加上計算兩顆地球同步通信衛星與接收者之間距離,再通過巧妙計算,就可以實現一定區域內的快速定位,並能以最少衛星、最低投入、最短周期,建成中國的衛星導航系統。

  為了驗證,已年過六旬的陳芳允,還親自帶領團隊到新疆、廣西和北京等地測控站,利用凌晨零時至2時之間的衛星空餘時段進行試驗。

「北斗一號」以陳芳允的「雙星定位」為基礎,用最低成本建成中國人自己的區域定位系統。(網上圖片)

  1989年,世界首次雙星定位演示成功,這方案後來成為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基礎。2000年10月和12月,中國發射「北斗一號」的兩顆衛星,實現區域導航功能;中國也成為繼美、蘇(俄)後,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可惜的是,作為北斗系統的創造者,陳芳允在2000年4月29日,也就是「北斗一號」上天前大約半年病逝,未能看到這激動人心的時刻。

  此外,陳芳允除了一生為中國衛星事業作貢獻外,也關心中國其他科技領域發展。1983年,他和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聯名建議中國應全面追蹤世界高科技的發展,並制定發展高科技計劃,受鄧小平重視,促成了「863計劃」,對中國有科技發展有深遠影響。

  陳芳允寫過一首詩:「人生路必曲,仍須立我志。竭誠為國興,努力不為私。」這正好總結他的人生。

  延伸閱讀:陳芳允:不穿拉鍊衣服的院士

中國航天專家陳芳允參與倡議的「863計劃」,改變了中國科學發展路向,影響深遠。圖為提出該計劃的四位科學家王大珩(左起)、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網上圖片)

放棄博士學位到玻璃廠打工 光學之父王大珩為了甚麼?

為中國核武隱姓埋名17年 王淦昌錯過諾貝爾獎

中國首任核潛艇總設計師彭士祿逝世 畢生為核發展奮鬥

周恩來的一碗紅燒肉 中國核武專家程開甲惦念一生

最新文章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相關每周主題

研發「中國芯」 黃令儀年過80仍在奮戰

1:58

中國高鐵為何這麼穩?女總設計師梁建英:因為我暈車

中國電動車的「領航員」 香港科學家陳清泉

「中國計算機之母」 夏培肅的永恒傳奇

C919總設計師吳光輝

C919總設計師吳光輝真的會「飛」 親身體驗意外慳千萬美元研發經費

雙星定位 航天專家陳芳允為北斗奠基

孫家棟見證航天發展 他還是「中國衛星之父」

時代英雄

李振聲——比肩袁隆平的農業科學家 要讓中國人家中裝滿糧

傑出名人

塔吉克族家庭三代義務戍邊70年 巴依卡:守護中國每一寸土地

創新先鋒

「無創產前檢查之父」盧煜明

盧煜明獲任香港中大校長 帶你認識這位「無創產前檢查之父」

潮流人物

KOL時代|堅守「生死第一線」 85後醫生推廣醫學科普 救人無數

小城大事

烈士紀念日|科技考古追尋塵封歷史 文少卿:讓無名烈士變有名

運動健兒

2:22
巴黎殘奧WH2級單打亞軍陳浩源

「輪羽二哥」陳浩源再闖殘奧 勇奪銀牌突破個人成績

影視巨星

徐少強、《天蠶變》、《武狀元蘇乞兒》

徐少強逝世 從《天蠶變》大俠到《武狀元蘇乞兒》大反派

編輯推薦
3:30

非凡75年·環保篇|中國自然保育的5個「第一次」

3:05

非凡75年·文體篇|新中國體育75年 從零到4000個世界冠軍

2:48

非凡75年·政經篇|75年糧食增產5倍 中國人吃飽了 也吃好了

2:47
近年,網劇、網文、網遊已成為中國文化出海的「新三樣」。

非凡75年·文體篇|中國文化出海「新三樣」:網劇 網文 網遊

3:09

非凡75年·政經篇|中國的脫貧奇迹

2:52
新中國成立75年,逐步成為清潔能源冠軍。

非凡75年·環保篇|中國何以成為「清潔能源冠軍」?盤點3大成就

2:11
新中國成立75年來,經濟取得巨大發展。

非凡75年·政經篇|書寫奇迹 持續超越 中國經濟走過怎樣歷程?

3:07
中國5G、AI、大數據創新科技融入大眾生活

非凡75年·科技篇|從5G、AI到大數據 中國創新科技融入大眾生活

2:48

非凡75年·科技篇|中國交通75年 從「基本靠走」到復興號和C919

3:15

非凡75年·科技篇|中國如何成為「基建狂魔」?

3:02

非凡75年·政經篇|社會民生「七個有」 中國建成全球最大社保體系

2:25
中央贈港大熊貓安安與可可

中央贈港大熊貓|將入住安安佳佳舊居 即睇安安可可小簡介

2:59

非凡75年·政經篇|新中國外交75年 從「一邊倒」到「大國外交」

2:56

非凡75年·政經篇|「一國兩制」如何保障港澳繁榮穩定?

母子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李焯芬
李焯芬

李焯芬人生導航 兩張帳單看親情何價

中國長城
葛兆光
葛兆光

葛兆光看十八世紀清帝國龐大疆域的煩惱

1992年10月11日
92北京國際拍賣會

新中國第一次國際拍賣會

重陽吃糕 百事俱高

  中國不少傳統節日,都會有應節食品,例如人們會在中秋節時吃月餅,端午節時吃糭,春節時吃年糕、元宵節吃湯圓或元宵等。那麼重陽節的應節食品是甚麼呢?

  有民俗專家指出,以往人們在重陽節時會吃重陽糕。

  據《西京雜記》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在《東京夢華錄》、《夢粱錄》、《武林舊事》等記錄宋代生活的文獻中也有提及。

  至於重陽節吃重陽糕的習慣,相信與登高習俗有關。因為「高」的發音和「糕」一樣,因此重陽節...

4個龍

     2024年是龍年,除了年份之外,原來月份、日期、時間都可以生肖來排序。那麼龍月、龍日是怎樣來定義?龍年、龍月、龍日、龍時這樣「四龍合一」的日子,今年會出現幾次呢?

書展專題講座-《香港志.自然》:自然環境保育在香港

第34屆香港書展將於本月17日至23日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今年香港地方志中心再度與中華書局攜手參與香港書展,並舉行專題講座。書展亦設置《香港志》專屬展位,親臨專區並參與遊戲,更有機會獲贈禮品,不容錯過!

  •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會議室S226-227)
  • 日期︰2024年7月22日(星期一)
  • 時間︰下午2時30分至4時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