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10/09/2021
今天是9月10日教師節。回溯1985年改革開放後第一屆教師節,對全國老師及中國教育的意義重大。
改革開放復辦高考 重塑教師地位
1970年代,中國教育水平低落,十年浩勢令國家在經濟、社會及教育停滯不前。改革開放之前,知識份子在文革期間遭到衝擊及不公平對待,老師被嘲「臭老九」,校園失序一片混亂,學校被逼停課。
文革結束後,中國於1977年復辦高考,培育人才,扭轉國家命運。儘管文革後一些老師獲得平反,但社會風氣尚未調整過來,老師的社會地位仍然不高。
鄧小平:抓好教育工作 推動改革開放發展
1985年,中共中央及國務院在北京召開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鄧小平在閉幕禮上直言,教育是全黨全國的重點工作,強調要抓好教育工作,才是具遠見、成熟的領導者。這番話,為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教育改革打下強心針。
同年5月,國家印發《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針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加強基礎教育落實,廣泛職業技術,發揮高等院校潛力活力。幾個月後、即1985年今日,國家舉辦第一屆教師節,肯定教師的付出,也展示對中國教育事業及人才培訓的重視。那時國家剛改革開放,設立教師節宏揚尊師重道的傳統,提高教師地位,對老師和社會而言都有必要性。
「百年大計 教育為本」 振興國家靠教育
1987年,中共首次在十三大提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提到要振興國家,必先提高人民質素;而教育大計,則以教師為本,教師的權益及社會地位,逐漸得到提升。1993年通過的《教師法》,更把尊師重教方針提升至法律層面。
隨着中國義務教育法在1986年實施,如今中國大部分地區基本實現普及教育。在建國初期,中國文盲率達80%,目前中國高中階段入學率已達88%,每年近900萬人從高等院校畢業。
教師節,既是對每位春風化雨老師的肯定,也是對這班改革開放後默默無聞、為中國作育英材老師的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