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高考恢復 學生勤儉珍惜機會

撰文︰華思齊

  1977年高考恢復,大學收生結束文革時的推薦入學制,重新按成績招生。80年代初改革開放,每年僅不到40萬人考進大學,每十人只有一、兩個獲取錄。那年頭考進大學,絕對是「天之驕子」。

改革開放校園 學生求知若渴

  勤斂好學、刻苦而勞,是80年代大學生的寫照。很多人都是整個家族、甚至整個鄉鎮第一位讀大學的孩子,被寄予厚望,對讀書機會份外珍惜,希望知識改變命運。改革開放後,西方思潮湧入,學生求知若渴,一有時間便埋首讀書。79年中美建交,校園又興起學英語熱潮;在宿舍、飯堂、走廊等每一角落,捧着書報、英語字典苦讀的學生,比比皆是。

改革開放時的大學宿舍充滿書卷氣息,學生一有時間便會拿起書本報紙翻閱,充實自己。(圖片來源:Getty)
剛改革開放的大學宿舍充滿書卷氣息,學生一有時間便會拿起書本報紙翻閱,充實自己。圖為80年代的大學男生宿舍。(圖片來源:Getty)

  即便已落實改革開放,很多物品仍需憑票購買。學校每月向學生發放糧票,學生要自備碗筷到飯堂「打飯」,吃完還要排隊洗碗。糧票制度至1993年才取消。

  那時城鄉差距沒那麼明顯,校園生活純樸。宿舍多是8人一房,儘管設施簡陋,他們亦雜亂無章,卻是他們小天地。百無聊賴,就與室友下棋、跳舞,一支結打、一副樸克已可消磨一整天。

  延伸閱讀:改革開放推義務教育 鄧小平:國力強弱取決人才

改革開放後,在校園四周都有捧着書本細味閱讀的學生。(圖片來源:Getty)
改革開放後,在校園四周都有捧着書本細味閱讀的學生。中美建交之後,社會又興起學英語的熱潮。(圖片來源:Getty)

改革開放先行者 知識改變命運

  七、八十年代大學畢業生的工作是國家分配,不愁出路,但也缺少個人選擇。80年代末,國家改革就業制度,畢業生可自由擇業,決定自己的路向。2020年,據估計有近900萬位大專學生畢業,超過歐美日幾個國家總和。當年物質條件不佳,但無損莘莘學子求知進步的一團火,而他們正正是中國改革開放經濟騰飛而起的先行者。

  延伸閱讀:香港考試制度 重篩選不重人才培養?

80年代改革開放,西方及港台文娛風氣悄然進入內地,彈結他成為大學生們最喜歡的文藝潮流玩意。  (圖片來源:Getty)
80年代改革開放,西方及港台文娛風氣悄然進入內地,彈結他成為當代大學生們最喜歡的潮流玩意之一。 (圖片來源:Getty)
內地高考2023,梁實(左)

內地高考|56歲梁實挑戰第27次高考有勝算嗎? 大懵考生身份證過期 獲民警窩心回應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90秒看中國

1:30
香港展覽盛事

《香港機遇新里程》 認識變革掌握新機遇

非凡75年

3:07

非凡75年·科技篇|從跟跑到超越 中國前沿科技不斷突破

國策通識

2:17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國策通識|「人類命運共同體」如何構建?

改革開放

深圳市花簕杜鵑

深圳特區45年|市花簕杜鵑 為何「很像深圳人」?

十四五規劃

2:28

十四五民生篇|中國怎樣應對老齡化?

一帶一路

2:05
一帶一路-健康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科普篇|讓中國醫療「走出去」 健康絲綢之路如何惠及世界?

編輯推薦
1:40

驚艷世界的非遺「獨竹漂」絕技 是古人日常出行必備?

1:40

果核變身萬元藝術品 核雕的秘密是「千刀萬剮」?

1:40

中國風象徵 千年瓷都景德鎮怎樣「復活」?

1:40

烤鴨變「肯德鴨」?百年北京烤鴨怎樣創新傳承?

1:40

世界名毯之一 加牙藏毯怎樣「活」在現代?

1:40

讓燃料變身貢品?神奇「非遺」麥稈剪貼

1:40

從工具到藝術品 油紙傘「撑起」中國風景

2:30

國安通通識|國家安全知多少?3條影片帶你了解

1:59
海洋公園港產大熊貓

港產大熊貓|即睇命名比賽懶人包 可唔可以沿用「家姐」「細佬」?

2:32

港產大熊貓|家姐細佬登場 一文看清追訪全攻略

3:15
啟德體育園

10個數字|一文看清啟德體育園亮點

2:09
港產大熊貓小姐弟

港產大熊貓|半歲生日將與公眾見面 兩招分辨家姐細佬

1:57
當代中國-粵港澳大灣區-樂活灣區-深圳速度-南澳蛋家漁民舞火龍cover

春節|年初二的非遺 探秘深圳南澳蜑民「一天龍」

2:34
新光戲院

新光戲院|告別53年的粵劇殿堂掀集體回憶

小紅書中美對帳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張維為
張維為

張維為:中美民間大對帳 加速中國文化復興

中國經濟
羅思義
羅思義

羅思義看中國經濟問題根源

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談李光耀
楊榮文
楊榮文

楊榮文談李光耀:與人互動 先思考彼此權力關係

2005年4月26日
連戰

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

麻甩源自法語?

  廣東話俗語中,「麻甩佬」通常用來形容某些中年男性,略帶貶義。

  麻甩,在廣東話當中有粗野、粗魯的意思,多數用來形容男性,常見的有「甩麻佬」。至於這個說法的由來,就有不同的說法。

  其中一個說法是在清代時期廣州有不少來自比利時的傳教士,部分傳教士的專業是醫生,通過藉替當地人看病而傳教。

  由於部分比利時人說的是法語,法語稱病人作「malade」,發音像「麻甩」...

9種潮型

     浙江錢塘江潮,有「天下第一潮」之譽,古人所謂「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錢塘江潮不僅氣勢磅礴,而且形態多變,共9種花款,大家都見過嗎?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