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考試制度 重篩選不重人才培養?

撰文︰華思齊

  10年前(2011年)同樣是3月,最後一屆香港中學會考開考,標誌這個富有香港歷史意義的考試制度步向尾聲。

  提到會考,回溯香港歷史,1930年代由香港大學主辦,當年成立目的是英文中學畢業生評定成績,以篩選學生入港大,最初只設英文考試,50年代才增設中文中學會考,1971年當局把中文中學和英文中學會考合併,稱為香港中學會考。

學生珍惜讀書機會,考好校內考試,考好會考,晉升大學,成為基層上流的一扇窗。1977年在大會堂梯間讀書的學生。(圖片來源:Getty)
學生珍惜讀書機會,考好校內考試,考好會考,晉升大學,成為基層上流的一扇窗。1977年在大會堂梯間讀書的學生。(圖片來源:Getty)

見證香港歷史發展 知識改變命運

  60年代香港中文大學成立之前,香港就只有香港大學一所大學。二戰後香港移民湧入,人口膨脹,生活雖苦,但機會處處,人人奮發向上,相信知識改變命運。考好會考,晉升大學,成為基層上流的一扇窗;家裏出了個大學生,等於光宗耀祖,值得「還神」。

  延伸閱讀首次全網上招生 內地高校招收港生懶人包

  1978年,香港考試局(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前身)接辦香港中學會考,會考人數首次突破10萬。90年代,隨著香港科技大學成立,理工學院、城市理工學院及浸會學院升格大學,能考上大學的人愈來愈多,香港的高等教育入學率,由60、70年代約1%,到80年低於8%,上升至90年代中的13%,數字有上升,但與「普及」二字仍有距離。

不少學校在會考前夕為學生預備模擬試,助他們及早籌劃好升學預備。(圖片來源:Getty)
不少學校在會考前夕為學生預備模擬試,助他們及早籌劃好升學預備。(圖片來源:Getty)

  20世紀末互聯網興起,進一步降低學習門檻,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人人都可自主自學,然而,香港的考試制度,卻未與時並進。由會考到DSE,公開試目的始終如一,目的只為篩選精英學生入大學。

  2019年報考中學文憑考試(DSE)約56,000人,但全港政府資助的一年級學士學額卻只有約11,000個,即升學率得20%人,即使計及9,000多個自資學士學額,大學升學率亦不到40%,相比歐洲及澳洲等成熟經濟體的5、60%仍然為低。

昔日會考放榜日,很多有意向商科發展的學生,手持會考成績單「撲入」恒生商學書院,申請入讀預科。該校目前已升格為恒生大學。圖片攝於2006年。(圖片來源:Getty)
昔日會考放榜日,很多有意向商科發展的學生,手持會考考試成績單「撲入」恒生商學書院,申請入讀預科。該校目前已升格為恒生大學。圖片攝於2006年。(圖片來源:Getty)

  大學學額有限,限制香港人才培養,考試制度刻板,局限學生天賦發展與想像。當內地大學升學率達到70%,每年700萬學生考入大學時,香港仍奉行精英主義制,停留於香港歷史,與時代脫節。所謂基本教育權利,難道不是人人有書讀?為何大學教育,不是想讀就讀?

相關標籤
香港達德學院是共產黨在港建立的一間大專院校。校舍原是瀧江別墅,芳園是別墅的別稱。

丁新豹回顧達德學院 匯聚共產黨專才的香港大專院校

2:09

亞洲第一購物商場|尖沙咀海運大廈 血拼發源地 擁香港首間玩具反斗城

2:01
當代中國-飛凡香港-重溫荔園集體回憶你坐過叮叮船嗎?

重溫荔園集體回憶 你坐過叮叮船嗎?

回顧2003年爆發沙士 香港史無前例發出隔離令

細看百年校服演變 認識香港文化變遷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2:36

香港回憶鬼節篇|調景嶺因誰自殺變「吊頸嶺」?陰澳改名多得迪士尼?

3:06

香港回憶鬼節篇|赤柱美利樓是猛鬼辦公室?政府公帑驅鬼 法師超渡

(左)1926年從拔萃男書院遠眺九龍塘「花園城市」。(右)2023年的九龍塘「花園城市」。

九龍塘為何能保持低密度發展?這片天價洋房區 昔日曾淪「爛尾樓」?

1960年代太古針對不同受眾在報章刊登了各式各樣的廣告,構圖精美,訊息簡潔,吸引眼球。

香港街道故事|太古糖廠街 銅鑼灣糖街 兩大洋行之爭?北角差點有糖廠?

香港舊地名|老虎岩、雞寮在哪兒?「淺灣」「賊灣」原來都是荃灣?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