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街道故事|太古糖廠街 銅鑼灣糖街 兩大洋行之爭?北角差點有糖廠?

撰文︰華思齊

  香港雖是彈丸之地,卻有過輝煌的工業史,煉糖業正是其一。香港被逼開埠初期,兩大英資洋行怡和及太古,先後在銅鑼灣及鰂魚涌興建糖廠,糖街和糖廠街之名正由此而來。

  全盛時期,香港一共有3間糖廠。本來人稱「糖業大王」的華商郭春秧,亦打算在北角舊電廠旁、即如今電氣道一帶建糖廠,無奈1920年代國際糖價下挫,糖廠開不成;同時間,怡和的糖廠亦經營失敗結業,餘下太古糖廠一枝獨秀,經營至1972年才停產。

世界歷史上的製糖業 貴族奢侈品變日常必需品

  人生百味,酸甜苦辣。甜,最俘虜人。俘虜人的,不單那甜絲絲的滋味,更甚是嗜甜的慾望,驅使人從真正意義上俘虜另一些人,晝夜工作,確保餐桌上的甜美珍饈不會消失。

  曾幾何時,每粒砂糖都是血淚結晶。回看世界歷史,砂糖與奴隸貿易及侵略主義密不可分,歐洲人為滿足舌尖上的歡愉,數百年來,掠奪侵佔,壓榨奴僕,從勞力、精神和金錢上支配操控。

  後來工業化展開,奴隸解放,社會文明,情況才得到改善。隨着糖的應用普及,價錢變得大眾化,砂糖亦由數世紀前貴族奢侈品,蛻變成家家戶戶的日常必需品。

圖為1849年西印度群島的甘蔗種植園,拿着鞭子的監工監督土著工人鋤田,以準備種植甘蔗。
這幀圖片描繪了1849年西印度群島一個甘蔗種植園的情況。土著工人在一名拿著鞭子的監工監督下鋤田,為種植甘蔗做準備。(圖片來源:Getty)

香港煉糖業始於銅鑼灣糖街 怡和洋行先拔頭籌

  香港在殖民管治時期亦有過規模龐大的煉糖產業,兩大英資洋行怡和及太古都曾在香港開設煉糖廠。

  先拔頭籌的怡和洋行,1878年在如今銅鑼灣糖街一帶開設香港第一間煉糖廠「中華火車糖局(China Sugar Refinery)」。該廠除了製糖,也生產過糖的副產品──烈酒。

  其實在1881年,香港還有過一家由華商興建的「利源糖廠(音譯,Lee Yuen Sugar Refinery)」,可惜1886年便因資本實力不足被淘汰,廠房設備由中華火車糖局吸納。

  1920年代,因為國際糖量大增,糖價大跌,加上主要銷售市場中國內地政局不穩,中華糖局最終在1928年結業清盤。

  延伸閱讀香港街道故事|銅鑼灣鬧市曾有企鵝出巡?糖街有糖廠?東角何來角?

怡和洋行在糖廠開設香港第一間煉糖廠「中華火車糖局」,海上遙望看到糖廠幾支大煙囪。
怡和洋行1878年在糖街一帶開立了香港第一間煉糖廠「中華火車糖局(China Sugar Refinery)」,簡稱中華糖局。從海上已能遙望糖廠的幾支大煙囪。(圖片來源:香港記憶/香港大學圖書館)

不滿怡和大班太囂張 太古開糖廠迎戰? 

  專營貿易和航運生意的太古洋行,為製糖業的後起之秀,1884年才於鰂魚涌開設太古糖廠。

  根據《太古家族》(鄭宏泰著)一書引述,當年太古掌舵人約翰‧森姆爾‧施懷雅(下簡稱JS.施懷雅)進軍糖業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看不過與政界過從甚密的怡和大班威廉.凱瑟克(William Keswick)盛氣凌人,故希望在對方壟斷的生意還以顏色,將其擊倒。

  延伸閱讀重溫香港歷史 1984年最大英資財團怡和遷冊

1895年的太古糖廠,如今糖廠及船塢舊址已改建為太古一帶的住宅及商業區。
太古開立糖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掌舵人約翰‧森姆爾‧施懷雅的亡妻所屬的費雅理家族,是英國的煉糖世家,讓太古有足夠支援進入這門生意。圖為1895年的太古糖廠。如今糖廠及船塢舊址已改建為太古一帶的住宅及商業區。(圖片來源:太古150周年特刊)

太古投地鰂魚涌建糖廠 怡和刻意抬價

  就在太古密鑼緊鼓籌備買地建廠之際,怡和給對手來了一個惡作劇。

  根據《太古之道》(鍾寶賢著),當年怡和獲悉太古欲購鰂魚涌海旁地皮建糖廠,刻意在公開拍賣會上抬價,令太古需以「遠超預期」的價錢買下地皮。後來JS.施懷雅幽默回應,這不過是「一件瑣碎惱事」,「有如兩位大將軍爭奪帝國時,其中一人在對方床上放了一隻蚤子一樣」。

  兩大洋行的糖業大戰,也由此拉開帷幕。

  延伸閱讀消失的賽西湖|太古開糖廠 半山建水塘 風光媲美西湖

圖中的「七姊妹水塘」,因為風景如畫,媲美杭州西湖,因而獲得「賽西湖」的美名。
由於煉糖需要用到大量淡水,為確保水源充足,太古在北角及鰂魚涌半山興建了多座水塘。圖中的「七姊妹水塘」,因為風景如畫,媲美杭州西湖,因而獲得「賽西湖」的美名。(網上圖片)

 糖廠提升協同效應 帶動太古貿易航運生意 

  當然,開立糖廠不是單純「為啖氣」,對太古的商業王國亦有莫大脾益:先是太古洋行可藉採購和經銷賺取中介費;也能為承運原料和貨物的太古輪船增加生意,更好地填補貨船倉位,降低運輸成本;而建設糖廠買下的土地,更成為價值不菲的投資,為日後「登陸」發展地產提供極為有利的條件。

  從結果可以知道,太古最終成功向怡和「復仇」,不但將中華火車糖局從市場擊退,更發展成「蘇伊士運河以東最大糖廠」,生意遍及華北、日本、中東和美國。

  延伸閱讀「船王」包玉剛棄舟登陸 智鬥怡和置地收購九倉 成華資大亨第一人

昔日太古在柏架山興建宿舍和避暑別墅供外籍員工居住,更興建吊車,方便員工上下山。
昔日太古在柏架山興建了宿舍和避暑別墅供外籍員工居住,為方便他們出入,更興建了全港第一個吊車系統,方便員工上下山,但由於使用率不高,吊車早在1932年拆卸。(網上圖片)

  踏入19世紀,全球糖業市場增長驚人。1800年全球蔗糖產量不過25噸,1880年已增長至約380萬噸。20世紀初一戰爆發,蔗糖生產亦進入現代化階段,現代糖的產量攀升至1,600萬噸。有調查指,在1900至1970年間,全球現代糖的產量增長約5至8倍。太古糖廠作為全球最具規模的糖廠之一,生意之大、利潤之豐可想而知。

  延伸閱讀香港街道故事|北角渣華道以印尼爪哇命名? 春秧街記錄「糖王」一生

「煉糖」是指把原糖煉製成純白砂糖的過程。圖為1950年代運送太古方糖的貨車。
所謂「煉糖」,是指把原糖煉製成純白砂糖的過程,需經過熔糖、過濾、脫色、結晶、分蜜和乾燥等程序,才能煉就出雪白幼細的砂糖。圖為1950年代運送太古方糖的貨車。(網上圖片)

洋糖改變華人飲食習慣 方糖配咖啡紅茶受歡迎

  外資煉糖廠的出現,改變了華人的飲食習慣。昔日華人主要採用傳統方式生產的「土糖」,無論味道、色澤、粗幼程度及保質期都比不上洋糖,只是價格昂貴。後來糖價格下跌,洋糖才於華人社會普及開來。

  以前中式餅房多以粗砂糖製作糕點,缺點是餅皮易碎,太古出品的幼滑糖粉則改善這個問題,提升唐餅的存放期;在雲南,有富戶更會在筵席中放上一碟碟潔白的太古冰糖奉客。不過最受歡迎,依然是配合紅茶或咖啡享用的太古方糖。以下的香港報章廣告,就記錄了當時的民風。

  不過到了6、70年代,一些國家實行保護主義,限制糖品進口,太古失去多個重要市場,最終在1972年結束煉糖業務。後來糖廠拆卸改建成工商業大廈,90年代再發展為今天的「太古坊」。

  延伸閱讀太古城當年今日落成 首批單位最平賣幾錢?

 

1960年代太古針對不同受眾在報章刊登了各式各樣的廣告,構圖精美,訊息簡潔。
1960年代太古針對不同受眾在報章刊登了各式各樣的廣告,構圖精美,訊息簡潔。
1960年代太古針對不同受眾在報章刊登了各式各樣的廣告,構圖精美,訊息簡潔。
1960年代太古針對不同受眾在報章刊登了各式各樣的廣告,構圖精美,訊息簡潔。

 

太古糖廠1972年停業 汽水業務延續至今

  糖廠消失了,因糖廠而來的汽水業務卻延續至今。

  二戰之後,美國可口可樂公司為拓展香港市場,1948年在太古糖廠的地皮興建了「香港汽水廠」,皆因這裏齊備生產可樂的兩大條件──充足的糖和淡水(太古在半山建有多座私家水塘)。1965年,汽水廠被太古收購,後來改名為「太古汽水有限公司」。

  今天「太古可口可樂」已是全球最大的可口可樂裝瓶商之一,專營香港、內地多個省市及美國西部的可樂業務。目前屹立沙田小瀝源、高143米的汽水廠,更是全球最高的可口可樂裝瓶廠 。

  延伸閱讀為甚麼汽水叫「荷蘭水」? 重溫那些年喝過的汽水

香港1928年發售第一支可口可樂。1948年美國商人在港成立香港汽水廠,獲授權專營可口可樂。
香港第一枝可口可樂早於1928年發售,早期的可口可樂由屈臣氏藥房代理生產。1948年,美國商人海寧生(Anker B. Henningsen)成立香港汽水廠,獲得可口可樂公司授權專營,可口可樂才有自己的工廠,不用「寄人籬下」。(圖片來源:可口可樂官網)
3:12

黃霑逝世20年|《獅子山下》最初不流行 市民批歌詞太深好難唱?

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

九展6‧30告別 回顧與港人的30年滿滿回憶

消失的賽西湖|北角半山水塘 風光媲美西湖 612雨災沖走50架車

香港舊地名|老虎岩、雞寮在哪兒?「淺灣」「賊灣」原來都是荃灣?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香港歷史博物館增3展覽「香港多面體」 看油尖旺發展 讀華僑葡人故事

《破·地獄》劇照

《破·地獄》|破地獄為超渡亡者還是慰藉生者?「跳油鑊」為何已很少見?

「建築女王」扎哈‧哈迪德香港情緣 設計山頂俱樂部 奪生涯首個國際獎

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

香港海防博物館原是鯉魚門炮台 改名「抗戰及海防博物館」是回歸初心?

2:36

香港回憶鬼節篇|調景嶺因誰自殺變「吊頸嶺」?陰澳改名多得迪士尼?

3:06

香港回憶鬼節篇|赤柱美利樓是猛鬼辦公室?政府公帑驅鬼 法師超渡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