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19/05/2024
今年是地下鐵(下簡稱地鐵)通車45周年,本港第一條開通的地鐵觀塘線,因為需要更新基建設施,7月28日將罕有暫停全日來往太子、旺角、油麻地及何文田4站的列車服務。
1979年市區地鐵通車,無疑為香港翻開公共交通新一頁。回望60年代,當局提出興建地鐵,在民間未得到太大支持。由構思、動工到落成,更經歷石油危機、日本承建商退場等挑戰,逼使港府另謀出路。後來工程上馬,卻因封路掘地,導致交通擠塞,大量巴士改道,商舖生意受挫,嚴重影響民生,市民怨聲載道。直至地鐵通車,市民體驗過穩定快捷的鐵路服務,才逐漸扭轉負面印象。
盤點70年代3大交通基建 地鐵開通佔一席位
香港人對鐵路並不陌生,早在20世紀初,香港就已經有貫通港島北的「叮叮」電車系統(1904年通車),以及連接九龍和廣州的九廣鐵路(1911年開通)。不過香港鐵路網絡高速發展,是地鐵啟用之後的事。
6、70年代社會經濟起飛,多項大型工程上馬;其中1970年代落成的3大基建,可說是香港交通發展的里程碑,包括:1972年8月2日通車的紅磡海底隧道;1975年11月30日啟用、由尖沙咀鐘樓一帶搬遷過來的紅磡火車站;以及1979年10月1日通車的第一條地鐵線觀塘線。本文集中回顧當年開展地鐵工程所遇的困難。
1967年《香港集體運輸研究》 成今天港鐵網絡雛形
回望1960年,香港人口已膨漲至300萬,地面交通非常擠塞。儘管巴士公司逐步引入雙層巴士提升載客量,仍無助解決交通問題。為了應付可預見的龐大交通需求,港英政府著力進行系列化的交通運輸研究;其中1967年由費爾文霍士及施偉拔顧問工程公司公布的《香港集體運輸研究》,就對香港鐵路發展影響深遠。
該份研究根據當時香港的人口和分布狀況,建議政府斥資150億港元,興建一個由觀塘線、荃灣線、港島線及沙田線4線組成、總長度達到50公里的地下鐵路網,接通港九新界,紓緩路面交通擠塞問題,成為今天的港鐵網絡雛形。
延伸閱讀:再見藍巴士 中巴結束專營巴士線
港府招標建地鐵 多國財團競投
當年社會對興建地鐵議論紛紛,有的認為紅隧落成在即,毋須興建地鐵;有的對造價過高感擔憂;有的擔心龐大掘路工程擾民。建議也因此經過多番修訂。
1972年港府成立集體運輸臨時管理局,初步同意先建20公里的地鐵「早期系統」,並就工程進行招標,吸引8個國際財團參與競投。最後由日本三菱牽頭的財團以造價不多於50億港元拿下合約。
延伸閱讀:香港之最鐵路篇|哪條線最早開通? 哪個站最深? 第一個上蓋物業是?
石油危機爆發 中標日本財團違約 放棄承建
當時港府與日本財團簽訂的合約,是以固定價格單一合約形式批出。不過隨着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環球經濟受挫,日本財團以物價飛升及經濟衰退等為由,希望把造價提升至60億港元,惟不獲港府接納。最終日本財團在1975年選擇違約,放棄承建,令地鐵工程一度叫停。
面對重重挑戰,港府未有放棄興建地鐵,只是把「早期系統」的興建路線,縮短至15.6公里,並把這段連接觀塘及中環遮打、包含共15個車站的路線命名為「修正早期系統」。
為使項目順利啟動,日本財團違約後,當局不再以單一合約方式批出工程,而是將之分拆成多項工程合約。1975年9月,港鐵的前身地下鐵路公司成立,取代集體運輸臨時管理局;同年10月動工建地鐵。
為建地鐵四處掘路 影響民生怨聲載道
好不容易,討論十數載的地鐵卒之上馬。然而,要在大廈林立的鬧市地底進行如斯龐大的工程,談何容易?
70年代,幾乎全城都對地鐵掘路怨聲載道:封路、塞車、出入繞遠路、影響商戶生意等,罵聲一片。彌敦道一帶更曾於施工期間地陷,緊急疏散大廈居民,要漏夜灌漿補救。
延伸閱讀:消失的和合石鐵路|紅磡殯儀館林立 與和合石墳場有關?
1979年地鐵通車 服務便捷可靠 扭轉負面印象
雖然過程有過不少風波,但自從1979年地鐵通車後,市民體驗過可靠便捷的地鐵服務,開始對地鐵改觀。隨着荃灣綫及港島綫相繼在1982年和1985年通車,鐵路可及的地方愈來愈多。
延伸閱讀:「熱狗」退役 香港巴士全線冷氣化
香港鐵路網長271公里 日載客400萬人次
時至今天45載,港鐵旗下的本地鐵路線已發展至9條,分別為觀塘線、荃灣線、港島線、南港島線、東涌線、將軍澳線、迪士尼線、東鐵線及屯馬線;連同機場快線、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及輕鐵線,香港的鐵路網絡總長度達到271公里,每日接載約400萬人次出入,佔香港公共運輸總載客量(970萬人次)逾42%。
延伸閱讀:舊大埔墟火車站|一個站讀懂香港鐵路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