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13/03/2021
校服是青蔥歲月的重要回憶,讀書時認為老土、易髒又不便於行的校服,長大後卻成為回看校園走馬燈的必備要素。香港校服款式眾多,不單包含了中國文化和西方元素,同時亦見證着數十年來的香港文化變遷,成為了香港文化的重要特色,甚至不少中國內地的網民都羨慕香港人有這麼漂亮又時尚的校服,究竟香港校服有何獨特之處?
早期校服源自滿清旗服 香港文化尚未定型
香港的校服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清朝的馬褂、長衫和旗袍。男性穿的馬褂,以及女性穿的旗袍,都是改良自清朝滿族的旗服,當時鄉紳士族以及有機會受教育的女性,都會穿馬褂和旗袍上學。後來隨着中華民國成立及西方文化衝擊,長衫及改良版的旗袍成為了當時香港文化中主流日常服裝,但仍未變成上學的「制服」。
香港文化史的首套正規校服 為加強歸屬感
要數香港文化史上第一套真正的校服,則是在1918年由聖保羅女書院,即現在的聖保羅男女中學推行的服裝,當時學校的目的為加強學生對學校的集體認同,結果校服不但成功令學生更具歸屬感,亦可避免因穿着便服而突顯的貧富差距,同時有助維持學校形象和校風,以及識別闖進學校的外來人。自此,其他學校亦爭相效法,設計並穿着有自己學校特色和款式的校服,成為當時的香港文化一部分。
因應香港文化和環境變化 校服用料剪裁大不同
上世紀50至60年代,當時市面上可選擇的布料顏色有限,為求學生穿着整潔,所以大部分校服設計都以白色為主。
60年代香港實施制水,伊利沙伯中學有女學生向學校提議將校裙改為無袖、短裙,既可減少所需布料,亦可節省清洗時的用水,後來校裙確實作了相應的改動,布料亦換成了清涼易乾的「的確涼」滌綸,這項舉動正正反映校服與香港文化息息相關。直至80年代,香港供水問題解決,伊利沙伯中學的學生才告別清爽的校裙。
70年代起,織布染料有所改進,校服顏色漸漸有了多樣的變化,加上各類團體在港辦學,也將蘇格蘭裙、水手服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榮區香港文化之中,並成為香港文化的一部分。除了正規的校服外,到了90年代,更開始興起以方便活動為主的運動服和短下襬恤衫設計。
校服變化 傳承百年香港文化
百年間,校服作為香港文化的一部分,見證了香港歷史變遷,校服設計亦與時並進不斷改良,縱使校服在變,但學校透過校服傳遞的校風、一視同仁的教育理念,以及帶給每位學生的歸屬感,卻是香港文化一種永恆不變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