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看百年校服演变 认识香港文化变迁

编辑︰豆子

  校服是青葱岁月的重要回忆,读书时认为老土、易脏又不便于行的校服,长大后却成为回看校园走马灯的必备要素。香港校服款式众多,不单包含了中国文化和西方元素,同时亦见证着数十年来的香港文化变迁,成为了香港文化的重要特色,甚至不少中国内地的网民都羡慕香港人有这么漂亮又时尚的校服,究竟香港校服有何独特之处?

早期校服源自满清旗服 香港文化尚未定型

当代中国-粤港澳大湾区-香港文化-校服-长衫-旗袍-1
70年代起,女校开始流行旗袍、长衫校服,香港至今仍有16所中学采用旗袍作校服。(图片来源:Getty)

  香港的校服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清朝的马褂、长衫和旗袍。男性穿的马褂,以及女性穿的旗袍,都是改良自清朝满族的旗服,当时乡绅士族以及有机会受教育的女性,都会穿马褂和旗袍上学。后来随着中华民国成立及西方文化冲击,长衫及改良版的旗袍成为了当时香港文化中主流日常服装,但仍未变成上学的“制服”。

香港文化史的首套正规校服 为加强归属感

  要数香港文化史上第一套真正的校服,则是在1918年由圣保罗女书院,即现在的圣保罗男女中学推行的服装,当时学校的目的为加强学生对学校的集体认同,结果校服不但成功令学生更具归属感,亦可避免因穿着便服而突显的贫富差距,同时有助维持学校形象和校风,以及识别闯进学校的外来人。自此,其他学校亦争相效法,设计并穿着有自己学校特色和款式的校服,成为当时的香港文化一部分。

因应香港文化和环境变化 校服用料剪裁大不同

  上世纪50至60年代,当时市面上可选择的布料颜色有限,为求学生穿着整洁,所以大部分校服设计都以白色为主。

  60年代香港实施制水,伊利沙伯中学有女学生向学校提议将校裙改为无袖、短裙,既可减少所需布料,亦可节省清洗时的用水,后来校裙确实作了相应的改动,布料亦换成了清凉易干的“的确凉”涤纶,这项举动正正反映校服与香港文化息息相关。直至80年代,香港供水问题解决,伊利沙伯中学的学生才告别清爽的校裙。

  70年代起,织布染料有所改进,校服颜色渐渐有了多样的变化,加上各类团体在港办学,也将苏格兰裙、水手服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荣区香港文化之中,并成为香港文化的一部分。除了正规的校服外,到了90年代,更开始兴起以方便活动为主的运动服和短下襬恤衫设计。

当代中国-粤港澳大湾区-香港文化-校服-长衫-旗袍-2
香港教育大学的香港教育博物馆曾于2018年举办展览“香港校服今昔”,带领观众见证香港校服的百年历史。(网上图片)

校服变化 传承百年香港文化

  百年间,校服作为香港文化的一部分,见证了香港历史变迁,校服设计亦与时并进不断改良,纵使校服在变,但学校透过校服传递的校风、一视同仁的教育理念,以及带给每位学生的归属感,却是香港文化一种永恒不变的传承。

香港达德学院是共产党在港建立的一间大专院校。校舍原是泷江别墅,芳园是别墅的别称。

丁新豹回顾达德学院 汇聚共产党专才的香港大专院校

香港考试制度 重筛选不重人才培养?

回顾2003年爆发沙士 香港史无前例发出隔离令

1977年足球史上最震撼一战 香港队踢入世界杯?

观音借库 源于中国文化孝子故事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建筑女王”扎哈‧哈迪德香港情缘 设计山顶俱乐部 夺生涯首个国际奖

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

香港海防博物馆原是鲤鱼门炮台 改名“抗战及海防博物馆”是回归初心?

1960年代太古针对不同受众在报章刊登了各式各样的广告,构图精美,讯息简洁,吸引眼球。

香港街道故事|太古糖厂街 铜锣湾糖街 两大洋行之争?北角差点有糖厂?

(左)1920年代利园创办人买下渣甸山,开发成「利园山」。 (右)恩平道以广东四邑命名。

香港街道故事|铜锣湾利园山为何消失?这几条街为何以广东四邑命名?

垃圾征费|4‧22齐“走塑” 禁胶餐具外卖点算?网购棉花棒会否犯法?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