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威尼斯”何处寻?细赏大澳棚屋的水乡风情

撰文︰黄皓颐

  大屿山西面的大澳,素有“东方威尼斯”美誉,最令人难忘的自然是其自成一格的水上棚屋。在河道两旁的一排排古老棚屋,舢舨小船穿梭于棚屋之间的水道上,如此的水乡风情,不禁让人目眩神迷。

最古老渔村之一大澳 蜑家渔民为何不在陆上居住?

大澳棚屋
大澳独特的棚屋和水乡风情,每年都吸引不少游客到访。(图片来源:Getty)

  大澳是香港最古老的渔村之一,全盛时期约有500多艘渔船,渔产量占全港四分之一。而水上棚屋是大澳一大特色,不少港人和游客都会特意前往观赏。

  为什么会出现棚屋?这可以追溯至宋朝,当时的大澳渔村的居民多为蜑家渔民,有一说法是他们因处于社会低下层,故被禁止在岸上居住,因而在近岸搭建棚屋居住。

  另一说法是,因蜑家渔民不惯在陆上居住,但因家庭人数逐渐增加,而渔船一般只有20多呎长,实难以住下一家人,再加上渔民出海捕鱼时,为了确保小朋友和长者的人身安全,因而兴起在岸边搭建棚屋作为居所的念头。

  延伸阅读:假日好去处|大澳文物酒店活化重生 寻旧大澳警署百年遗迹

大澳棚屋最初由葵叶木板搭成 多呈半圆拱形如船篷

大澳棚屋
大澳渔村的棚屋已有逾200年历史,居民多为蜑家渔民,世世代代都居住在这些水面的棚屋。(图片来源:香港旅游发展局官方网页)

  早期的棚屋,又叫做葵棚或水棚,是用葵叶、木块、杉板搭成,棚底则用石柱支持,其设计多是半圆拱形,像一个船篷,也有些是三角形顶的。因棚屋都建于水上,石柱的摏柱经不起长期被海水和石蚝侵蚀,因此其后棚屋改为用“坤甸木”作支柱。

  为何要用“坤甸木”?它源于印尼,能够防水防侵饰防蚝,可以用上百年,而其他树林多只可用30、40年。坤甸木亦多用于渔船的“龙骨”(位于船的底部,是船体的基底中央连接船首柱和船尾柱的一个重要构件),因此只要拆下废弃船只的支架,便可以建屋,既方便又可以减省成本。

  棚屋除了改用“坤甸木”代替石柱,还会加上锌铁盖顶,其后更由一层变成两层。

大澳棚屋以栈道相连 户户相通邻里关系佳

大澳棚屋
船只在棚屋之间的水道上往来,大澳渔村的风光令人着迷。(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至于棚屋的基本用途,“棚头”的平台是渔民日常作息的地方,也是棚屋之间的主要通道,以及居民聚会的地方。“棚身”是客厅、睡房,也是安放神位的地方;“棚尾”则常用作晒咸鱼、海带等海产。每间棚屋都设有小梯伸延到水面,方便直达停泊在棚屋下的小艇。

  各间棚屋会连成一排,互相接连,以木桩、木板搭成的栈道相连。因此,可说是户户相通,也可见棚屋居民的邻里关系密切。

  延伸阅读:2008年香港暴雨 大澳断路断水变“孤城”

大澳棚屋两遇火灾 重建后木屋变铁皮屋 

大澳火灾
大澳火灾

  如此美好又和谐的棚屋社区,却于2000年7月2日凌晨,在沙仔面迎来了一场严重的四级火灾,100多间棚屋陷入火海中。

  由于棚屋是以木材和锌铁搭建而成,在大火中愈烧愈旺,又因棚屋互相接连,形成了“火烧连环屋”的情况,结果火焰在逾五小时才被救熄。不少家传祖业的棚屋都被烧为灰烬,约300名居民失去了家园。

  相隔13年,在2013年大澳棚屋再遇上一场三级大火,10间棚屋被烧毁。

  重建后的棚屋,由原本的木桩支柱,改为石屎柱趸,而木屋亦变成了铁皮屋。

  虽然如此,但大澳棚屋仍然是当地的美丽景点,趁这个周日假期,不妨到访这个“东方威尼斯”,乘坐舢舨小艇在水道中穿梭往来,近距离欣赏水上棚屋,享受一个优闲自在的惬意时光。

 

香港街道故事|太古糖厂街 铜锣湾糖街 两大洋行之争?北角差点有糖厂?

消失的赛西湖|北角半山水塘 风光媲美西湖 612雨灾冲走50架车

炸油糍、冷糕、叮叮糖、牛杂、臭豆腐

集体回忆|消失的味道?那些年我们吃过的街头小食

衙前围村

傻傻分不清 衙前围即是衙前围村?衙前围村与衙前围道息息相关?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香港街道故事|铜锣湾利园山为何消失?这几条街为何以广东四邑命名?

垃圾征费|4‧22齐“走塑” 禁胶餐具外卖点算?网购棉花棒会否犯法?

宋皇台与消失的“圣山”|日军炸山扩建启德机场 宋皇台石一分为三?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