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2/03/2024
5年前今日,香港教育学院正名为“香港教育大学”,该年毕业生赶得及称为教育大学首届毕业生。但有谁知道香港师资培训的路子,在香港历史上走了多长?
香港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学校
1853年,殖民地政府在圣保罗书院开办香港历史上第一个正规在职教师培训课程,到1881年才成立第一间师范学校。之后因应不同时代的人口增加,政府先后开办罗富国师范学院(1939年)、葛量洪师范学院(1951年)、柏立基师范学院(1960年)提供正规师资教育。
香港回归前,港英政府刻意矮化教育学院角色,规定教育学院毕业生只可任教小学和初中,入职点、增薪点、顶薪点、升级机会都比大学毕业生低。而英国自己却早已要求英国所有教师必需持有大学学位,而且要读完教育文凭才可任教;有些郡的小学教师人工比中学多,理由是孩子年纪愈小教师愈难教,既要无限耐心,还要有爱心。
为什么殖民统治下的香港,教育不跟英国一套呢?既因港英政府沿习殖民地管治思维,培养一小撮华人精英,利用制度给予的特权,获得比绝大部份人都没有的利益,因而和殖民地统治者结成联盟,唯英国马首是瞻。于是只有一间香港大学,入读学生少之又少,就是这一点盘算。
延伸阅读:香港考试制度 重筛选不重人才培养?
同工不同酬 酿香港历史教师示威
此外,战后人口增长快,小学教师需求大增;教师多女性,少受师训,故政府认为她们“非专业”,只是“短期工作”。政府又认为大多数女教师工作数年便结婚,婚后或产假后便离职,又或因家庭责任重时辞职,所以把女教师工资压低。即使在3间教育学院受过正式师资训练的女教师,也一样受到歧视,间接拖低教育学院地位。
于是,小学教师争取男女同工同酬,从没停止。至1960年初,政府同意部分女性专业获得同工同酬待遇,但女教师仍被拒于门外。至70年代女教师同工不同酬情况才得到改善,但教育学院毕业生的资历仍被港府刻意矮化。
回归前,港府于1994年把罗富国师范学院、葛量洪师范学院、柏立基师范学院、和在7、80年代开办的香港工商师范学院和语文教育学院合并成香港教育学院,提供教育文凭及在职教师培训课程;又把原先批给岭南大学预留选址之一的大埔山地,予教院建校舍。(而岭南大学最后选了屯门虎地一幅原本预留给香港科技大学选址作校舍)。
1996年,香港教育学院被纳入为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辖下院校。两年后开办第一个学士学位课程;其后不断透过努力和开办不同课程,以满足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外部评审小组的要求。经过20年努力,香港教育学院 2016年才正名大学,成为香港历史上第10间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