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16/02/2024
今年你是出外度岁还是留港过年?若是在香港过龙年,又有否去节日气氛浓厚的湾仔利东街拍照打卡?满街中国红的灯笼高高挂,加上抢眼的龙形装置,利东街赢得不少游客的赞赏。
这条约200米的林荫步行街,现已成为时尚、悠闲的新地标,但港人不会忘记利东街昔日的面貌,象征喜庆、准新人必访的囍帖街。不过,利东街的故事不只是印喜帖,它的前身又是怎样呢?
1910年代利氏家族购下利东街 裁缝店云集 顾客为红灯区工作女性
利东街的最早记载,是它于1867年为洋行N. Mody & Co.的名下。1918年,利氏家族以利希慎夫人的名义买下这条街道,并改名为利东街。
初时,利东街上聚集了十多间裁缝店,因而称为裁缝街。当时邻近的谢斐道和谭臣道为红灯区,利东街的裁缝店顾客正是在红灯区上班的女性,为她们缝制旗袍。
直至1960年代尾,随着区内黄色事业减退,利东街的裁缝店也减少了,后来就被小型印刷厂取代了。
延伸阅读:香港最古老街道|水坑口街 英军登陆处 曾沦风月区 证港岛百年沧桑
利东街吸引印刷店进驻 皆因有后门?
为什么印刷业会集中在湾仔?原本跟当时港英政府的政策大有关系。时间推早回50年代,政府收紧对民间印刷品的管制,要严厉防止民间印制钞制及非法物品,所以将印刷店都安排到湾仔南部。
当中,政府特别要求印刷店要设有消防通道和后门,而利东街有一排旧唐楼正正符合要求,于是印刷店就相继搬到利东街,制作各式印刷品包括信纸、信封及名片等,渐渐被人称为“印刷街”。
70年代利东街变身囍帖街 准新人必到之地
到了70年代,印刷街再次变身,成为港人熟悉的囍帖街。还记得早年的喜帖,是由毛笔字写上婚宴详情的红纸一张。随着香港经济腾飞发展,准新人对喜帖的要求日高,出现不同类型的喜帖,印制技术方面也不断改进,由扫金粉、到金色油墨的“印金”、“烫金”等,还有加上水晶、蕾丝等不同装饰。
于是,每对准对人都必定会走到囍帖街,逐间逐间细心寻找合意的喜帖款式,令这条小街变得充满喜庆气氛,红喜帖散发着热闹与温馨的氛围。
延伸阅读:香港街道故事|有庙才有街? 庙街睇相、听歌食煲仔饭 娱乐无穷
利东街清拆重建为林荫大道商场 满街高挂红灯笼散发喜乐气围
踏入千禧年代,港府重新开发该区,计划清拆利东街。2006年,政府收集了利东街所有业权,进行清拆行动。2010年2月,利东街正式关闭。
2015年,利东街重建为绿化的林荫大道,两旁为露天茶座、餐厅、潮流品牌商店等,加上建设了行人隧道连接至港铁站,交通便利,也成为了本地人和外地游客的旅游景点之一。
谢安琪的《囍帖街》唱出这条小街由辉煌到消逝,令人怀念那些喜庆气氛的回忆,今天的利东街给人年轻、时尚和活力的感觉,但街道上售卖喜饼的商店,以及高高挂起的红灯笼,不时展现浓浓的欢欣氛围,令人一下子回到过去“囍帖街”的时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