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最后私营屋村 大坑西村重建清拆 财爷亦是老街坊

撰文︰华思齐

   石硖尾大坑西村(正式名称为大坑西新村),对香港是特别的存在;无论建筑或屋村命名方式,都与房委会及房协辖下的政府公屋相似,但实际却是由私人兴建,在香港硕果仅存。正因其独特之处,令即将要重建搬迁的大坑西村居民面临不一样的选择。

  随着大坑西村居民的搬迁限期今日(3月15日)届满,负责管理该处的平民屋宇有限公司日前向传媒指,已收回全村逾8成、约1,300个单位,有信心如期在5年内完成重建。

私人参建廉租屋 大坑西村成香港硕果仅存

  听到“屋村”二字,很多人立即联想到公营房屋,但回顾香港的房屋历史,初期的廉租屋村不一定由政府兴建。拥有59年历史的大坑西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而生。

北角模范村与大坑西村一样是私营兴建的廉租屋村,由志愿团体“香港模范屋宇会”兴建,早在1953年落成。不过1979年,模范村因管理不善被政府收回,交予房委会接管,自此大坑西村便成为全港仅余的私营廉租屋村。(图片来源:审计报告)
北角模范村同样是私营兴建的廉租屋村,由志愿团体“香港模范屋宇会”兴建,早在1953年落成,比大坑西村早10多年建成。不过1979年,模范村因管理不善被政府收回,交予房委会接管,自此大坑西村便成为全港仅余的私营廉租屋村。(图片来源:审计报告)

50年代30万人居寮屋 石硖尾大火促成公屋诞生

  二战后香港人口急增,大批移民涌港,这些无处容身的难民,以简陋的材料搭建非法寮屋作为居所遮风挡雨。据房委会资料,1950年代初香港的寮屋人口估计高达30万。

  然而人口密集的寮屋区,不但卫生情况恶劣,还经常发生火灾。其中1953年12月发生的石硖尾寮屋区大火,受灾人数更高达5万人,很多人无家可归。这场大火,促使港英政府实行房屋改革,兴建徙置大厦、以及后来的公共屋村,改善基层生活。

  延伸阅读1953年平安夜石硖尾大火 促成香港发展公营房屋

图为1965年筑于山腰的石硖尾寮屋,图片前方为大坑西街。(图片来源:香港记忆/高添强)
图为1965年筑于山腰的石硖尾寮屋,图片前方为大坑西街。(图片来源:香港记忆/高添强)

由寮屋、水泥平房、徙置大厦到公屋 看房屋发展

  其实在石硖尾大火之前,一些私营及非牟利机构已在政府批准下,在不同地区兴建一至两层高的水泥平房(又称平民屋),供收入不高的寮屋居民入住;平民屋宇有限公司亦是其一,早在50年代便在九龙仔大坑西、黄大仙东头村、红磡乐民村及蝴蝶谷等地兴建平房。

  惟平房毕竟是临时居所,随着石硖尾大火后当局着力发展徙置大厦,兴建设备更完善的公营房屋,大坑西的平房后来被拆卸。1961年,政府以特惠价把这块地批予平民屋宇有限公司,发展私营廉租屋村大坑西村,提供最少1,600个单位出租予低收入人士居住。

  延伸阅读第一个廉租屋村 北角村坐拥无敌海景成公屋豪宅

图为1960年代建于山坡上的大窝坪水泥平房,现址为毕架山花园(二期)。(图片来源:香港记忆/高添强)
图中的水泥平房,在半世纪前的香港颇为常见。图为1960年代建于山坡上的大窝坪水泥平房,现址为毕架山花园(二期)。(图片来源:香港记忆/高添强)
从这份1952年9月23日的《华侨日报》,可见平民屋宇有限公司早在50年代初,便在九龙多处兴建专为低薪木屋居民而设的水泥平房(又称平民屋)。(图片来源:公共图书馆旧报纸)
从这份1952年9月23日的《华侨日报》,可见平民屋宇有限公司早在50年代初,便在九龙多处兴建专为低薪木屋居民而设的水泥平房(又称平民屋)。(图片来源:公共图书馆旧报纸)

大坑西村单位大 厨厕独立 有“豪宅屋村”美誉

  大坑西村一共由8座楼宇组成,分别以“兴强顺利,康乐安泰”命名;其中7座在1965年落成,第8座民泰楼因为地铁石硖尾站工程,延至16年后、即1981年才入伙。

  当年入住大坑西村,对不少基层来说梦寐以求,因为单位面积相对宽敞,还拥有独立厨厕和大露台,居住环境之佳,令这里有“豪宅屋村”的美誉。但随着独立厨厕成了公营房屋的基本配置,装有升降机的新型屋村相继落成,大坑西村开始被比下去。

  延伸阅读香港之最房屋篇|这个屋苑人口胜欧洲小国?最高和最“离地”住宅是?

负责兴建和管理大坑西村的平民屋宇有限公司,现时的董事包括东亚银行主席李国宝及前教育统筹局局长李国章,二人父亲李福树为公司创办人之一,当年首批董事很多是富豪名人,包括周耀年、周锡年、冯秉芬、律敦治等,当中有不少是太平绅士,故大坑西村又有“绅士楼”的称号。(图片来源:Getty)
负责兴建和管理大坑西村的平民屋宇有限公司,现时的董事包括东亚银行主席李国宝及前教育统筹局局长李国章,二人父亲李福树为公司创办人之一。当年首批董事很多是富豪名人,包括周耀年、周锡年、冯秉芬、律敦治等,不少更是太平绅士,故大坑西村又有“绅士楼”的称号。(图片来源:Getty)
大坑西村在1965年落成,至今(2024年)已有59年历史。尽管大坑西村的民居不设电梯,但厨厕独立的设计,对当时的基层家庭已很完善。(图片来源:Getty)
大坑西村在1965年落成,至今(2024年)已有59年历史。尽管大坑西村的民居不设电梯,但厨厕独立的设计,对当时的基层家庭已很完善。(图片来源:Getty)

财爷陈茂波 港姐杨思琦 曾居大坑西村

  不说不知,原来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及香港小姐冠军杨思琦,亦是大坑西村的旧街坊。

  儿时居于石硖尾寮屋区、1960年代末迁入大坑西村民利楼的陈茂波,形容以前的街坊很友善,村内人情味浓;而在大坑西村长大的杨思琦则说过,该处满载自己的成长回忆,小时候常在村内的老字号茶餐厅吃红豆冰、光顾旧式杂货店,即使成名后迁出,每次经过亦倍觉怀念。

  延伸阅读香港小姐|无线举办港姐选美49年 谁是最靓港姐?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及香港小姐冠军杨思琦亦曾于大坑西村居住。(图片来源:政府新闻处及TVB)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及香港小姐冠军杨思琦亦曾于大坑西村居住。(图片来源:政府新闻处及TVB)

平民屋宇公司伙市建局 重建大坑西村

  然而一个甲子过去,大坑西村人口老化,设施老旧残破,大厦外墙剥落,由于缺乏升降机,对年迈长者出入造成不便,很多单位空置,早已出现重建声音。

  随着2021年《施政报告》宣布,批准平民屋宇有限公司与市建局合作重建大坑西村,把单位数目由原先约1,600个增加至3,300个,意味将近60年、本港硕果仅存的私营廉租屋村即将写入历史。

  延伸阅读香港文化变迁 屋村人情味会否消失?

2015年大坑西村业主、人称“四叔”的恒基主席李兆基曾提出改建大坑西村,提供5,000个单位廉价售予在职青年。(图片来源:Getty)
2015年大坑西村业主、人称“四叔”的恒基主席李兆基曾提出改建大坑西村,提供5,000个单位廉价售予在职青年。(图片来源:Getty)
大坑西村并没有升降机,出入需要上落楼梯,随着居民老化,对年长人士造成很多不便。(图片来源:Getty)
大坑西村并没有升降机,出入需要上落楼梯,随着居民老化,对年长人士造成很多不便。(图片来源:Getty)

大坑西居民不获安置公屋 津贴租楼 合资格可于重建后回迁 

  由于大坑西村属私人兴建,住户不能像一般受重建影响的公屋居民获安置到其他公营房屋,而是由平民屋宇有限公司提供租金及搬迁津贴,在重建期间自行租屋住。符合审查资格的住户,可在重建后“回迁”该处。以一个4人家庭为例,5年租金及搬迁津贴为86.4万;如果不回迁,可获一笔过补偿,4人户约104万元。至于未符合审查资格,则可获每人10万元的特惠搬迁津贴,每户上限70万元。

  因应大坑西村居民的搬迁限期今日(3月15日)届满,大部分住户经已迁出。平民屋宇有限公司日前向传媒指,已收回全村逾8成、约1,300个单位;另有约120户已获编配过渡性房屋或公屋,会酌情延后交楼期限;而约20户未同意交回单位的居民,公司将对其启动法律程序,但有信心如期在5年内完成重建。

  延伸阅读彩虹村拟清拆|尼克逊来过打羽毛球 网红打卡点 曾获建筑奖

因应大坑西村清拆在即,不少人特地前往拍摄,用镜头留住旧日的居住风貌。(图片来源:Getty)
因应大坑西村清拆在即,不少人特地前往拍摄,用镜头留住旧日的居住风貌。(图片来源:Getty)

  随着本港唯一的私营屋村大坑西村拆卸在即,南区华富村迁置安排出炉,彩虹村重建研究展开,陪伴一代人成长的旧社区、旧屋村,正逐一改头换面、蜕变。

  在一片怀旧风中,有人会盼青山不改,绿水长流;但岁月流转,物换星移,变,却又是世间定律。

教育学院正名大学 回看香港教师发展

香港启德体育园

全运会|粤港澳三地合办 明年11月开锣 香港启德体育园有多重要?

洪圣诞、滘西洲洪圣古庙

农历二月传统节庆 “非遗”洪圣诞有难得一见的庆祝活动?

垃圾征费|由排污费到胶袋征费 污染者自付 落实源头减废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建筑女王”扎哈‧哈迪德香港情缘 设计山顶俱乐部 夺生涯首个国际奖

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

香港海防博物馆原是鲤鱼门炮台 改名“抗战及海防博物馆”是回归初心?

1960年代太古针对不同受众在报章刊登了各式各样的广告,构图精美,讯息简洁,吸引眼球。

香港街道故事|太古糖厂街 铜锣湾糖街 两大洋行之争?北角差点有糖厂?

(左)1920年代利园创办人买下渣甸山,开发成「利园山」。 (右)恩平道以广东四邑命名。

香港街道故事|铜锣湾利园山为何消失?这几条街为何以广东四邑命名?

垃圾征费|4‧22齐“走塑” 禁胶餐具外卖点算?网购棉花棒会否犯法?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