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03/03/2024
保良局的大名,相信很多人都听过。香港有不少学校、安老院及社区中心,都由保良局成立和管理;还有每年一度的电视筹款节目《星光熠熠耀保良》,群星拱照替保良局筹款,满载市民的欢欣回忆。但有多少人知道,这个以“保赤安良”为理念的慈善组织,是因为19世纪一段猖獗的人口贩卖历史而成立?
人口贩卖猖獗 华人创保良局自救
19世纪中,中国被列强入侵强占领土,社会动荡。很多人流离失所,贫穷、弃养及娼妓问题严重,令人口贩子有机可乘,诱拐及绑架贫民到海外,有的被“卖猪仔”东南亚及美洲做苦力,有的沦为奴仆或妓娼,客死异乡者众,引起社会关注。
当时香港作为华南地区连接海外的枢纽,成为不法份子贩卖人口的基地和中转站;而人口贩卖情况,更在19世纪末日益严重。有见港英政府对华人缺乏照顾,一些华商发起自救运动,保障同胞利益、安全及尊严。
保良局5年间录2,750宗人口贩卖
1878年11月8日,以东莞驻港华商卢礼屏、冯明珊、施笙阶及谢达盛为首的华人组织,联同多达62间商号,禀呈港督轩尼诗,希望成立专责部门打击人口贩卖,由华商出资悬红缉拿拐匪;而这一日,亦成为“保良局”的创局纪念日。
到了1882年,《保良局条例》正式刊宪,保良局开始着力替政府处理本地拐卖案件。当年的人口贩卖问题有多严重?看以下数字便一清二楚。由1887年至1891年的5年间,保良局一共处理了逾2,750宗人口贩卖案件,即每年平均多达550宗,数目惊人。
延伸阅读:回顾亚视家国乡土情作品──《大地恩情》与《寻找他乡的故事》
保良局打击拐卖成效彰 东南亚各地仿效
除了协助受害同胞返回家乡与家人团聚,保良局并会为无家可归的人,提供温饱及安排生计。眼见香港保良局打击拐卖成效显著,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泰国等地,亦有华人组织仿效保良局,成立同类组织救助同胞。
由早期打击“卖猪仔”而创立,至今成立超过145年,香港保良局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亦扮演不同角色。
废除蓄婢 保良局由提供温饱到教养兼施
华人社会自古有蓄婢习俗,被卖到富户家中当奴婢的贫穷女孩,失去人身自由,经常成为主子任意打骂、甚至玩弄作乐的对象。根据保良局估计,1920年代香港婢女的数目多达两万人,而1921年香港人口普查的总人口为约62.5万,以此计算,婢女占当时人口约3%。
随着20世纪妇女地位提升,人权抬头,香港在1920至30年代,先后促成多项有关废婢的议案,“妹仔”一词亦逐渐写入历史。
早期入住保良局的主要是涉及人口贩卖、等待回乡的短期逗留人士,因应社会转变,保良局亦开始收容遭受虐待、家暴、父母犯案入狱无人照顾的妇孺,或被弃养的婢女;而收容政策亦由单纯提供温饱,发展为教养兼施的收容机构。
延伸阅读:回顾香港家庭生育计划 两个够晒数?生定唔生?400万养个B?
保良局任“月老” 为适婚男女牵红线
有说,保良局除了收容孤苦无依的妇孺,亦可以为适婚的男子作婚姻介绍。到底是否真有其事?
是真的。毕竟居于保良局,理论上只属暂时性,故此保良局会透过领养或领婚等方法,为局内妇孺寻觅长远容身之所,在适婚妇女同意下为她们物色终身伴侣。
延伸阅读:《大清律例》保障齐人之福?香港何时结束一夫多妻制?
男子向保良局申请领婚 必须保证娶为正室
昔日保良局容许单身或希望续弦的男子,向局方申请“领婚”,然后按局内成年女子的意愿安排婚姻介绍。男子申请领婚时,必须列明家庭背景、职业、收入及房产资料,并请业主或有名望的社会人士作担保人;更重要的是,保良局规定男子必须迎娶的女子担任正室,不能当妾待。
不过自从1971年保良局举行过最后一场婚礼,便没再提供领婚服务,主要因应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提升,局内妇女都能自食其力,独自寻找幸福。
延伸阅读:每日一词|何谓结发夫妻?
保良局配合教育普及 兴办学校
1965年,因应港英政府发表《教育政策白皮书》,实行教育普及,保良局亦配合政策,开始在不同地区兴办学校。时至今日,保良局辖下的中小学或特殊教育服务已遍布全港。
在社会安宁的今天,人口贩卖不再普遍,但保良局使命依旧。目前全香港一共有超过300间保良局的服务单位,涵盖教育、安老、医疗及社会福利等多元化服务,每年服务超过70万人次。“保良局”三字,如同空气般理所当然存在于香港社区之中,继续保赤安良,善心建业。
延伸阅读:香港教育历史|天台学校为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