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街道故事|北角琴行街 书局街 因哪两间百年老字号命名?

撰文︰华思齐

  香港有不少街道名称,都以该处的地标建筑命名,其中港岛东区北角就有不少类似案例:例如电气道有过大中华区最大发电厂,油街是昔日蚬壳公司的油库。至于今次介绍的北角琴行街及书局街,亦取名自两座具代表性的琴行和书局,它们同为屹立香港逾百年的老字号──就是曾福琴行和商务印书馆了!

  尽管在城市发展巨轮下,琴行不见,书局消失,老建筑无得留低,但沿用至今的街道名称,却以另一种方式,向途人传颂它们的辉煌岁月,以及所代表的香港故事。

琴行街 | 因曾福琴行命名 曾生产本土钢琴

  由港运城延伸至北角海旁的琴行街,街名记录着百年乐器老店“曾福琴行”的传奇故事。

  说是传奇,绝不为过。大抵很多人压根儿没想过,香港这片弹丸之地,竟然可以像德国、奥地利、美国、日本等钢琴生产地般,出口本土钢琴;而该家生产“made in Hong Kong(香港制造)”钢琴的公司,正是曾福琴行。

  曾福琴行由祖籍广东清远的曾福创办,他曾经在英资的罗便臣钢琴公司打工,由学钢琴调音开始,后来负笈海外,进修造琴技术,并在1916年自立门户,以自己的名字,于湾仔摩利臣山道成立曾福琴行,而厂房则设于北角。1937年刊宪命名的北角琴行街,便取名自这座一座造琴工厂。

图右为1938年曾福琴行的报章广告。
图右为1938年曾福琴行的报章广告。(图片来源:carousell@hingwang)

内地珠江钢琴 以曾福之钢琴为制造蓝本

  作为香港音乐界的先驱,曾福琴行除了提供钢琴调音及维修服务,更在本地自行生产摩利臣品牌(Morrison)钢琴,除了在本地出售,更远销至英国及东南亚等地。据悉内地最大的钢琴生产商珠江钢琴,初时亦以香港生产的摩利臣钢琴为制造蓝本。

  长久以来,钢琴都属于奢侈玩意。昔日社会物资匮乏,家中拥有一台钢琴,既显身价,亦是地位的象征。60年代一名基层文员收入不过2、300元,一台钢琴却索价2,000元,相当于打工仔约7至10个月的人工,非常昂贵。

图为1930年代北角琴行街的曾福琴行厂房。
图片为1930年代北角琴行街的曾福琴行厂房。(网上图片)

不敌新冠疫情 百年曾福琴行光荣结业

  随着战后香港经济起飞,曾福琴行的业务亦愈见多元化:由早期单纯生产和修理钢琴,到50年代扩展销售其他西方乐器;60年代开始,曾福琴行更兼营专业音响器材;70年代因应教育普及政策落实,中产阶级冒起,文化素养提升,有能力又有兴趣学习乐器的人愈来愈多,曾福琴行开始举办音乐课程,教授钢琴、小提琴、爵士鼓及结他等西方乐器,分店数目进一步壮大,并增设音乐中心。

  千禧年代,曾福琴行一度拥有3间零售分店及5间音乐中心。可惜屹立香江逾百载的老牌琴行,最终不敌新冠疫情,考虑到经营和接班问题,在2021年宣布光荣结业,完成结业清货后正式告别乐迷。

  延伸阅读香港街道故事|铜锣湾闹市曾有企鹅出巡?糖街有糖厂?东角何来角?

2021年新冠疫情期间,曾福琴行因经营和接班问题,宣布光荣结业。
2021年新冠疫情期间,曾福琴行因经营和接班问题宣布光荣结业,其社交帐号目前仍在进行结业清货。(图片来源:Tsang Fook Piano Facebook专页)

书局街 | 新光戏院前身 原是商务书局印刷厂?

  北角有条书局街,就在新光戏院旁边,皆因新光戏院前身正是一间大书局。不过这里所指的书局,不是卖书的店铺,而是一间印刷厂,它就是商务印书馆的北角厂房。

  与上文介绍的曾福琴行一样,商务印书馆(下简称“商务”)在香港已经存在超过100年。这间来自上海的书局,1914年在香港开办分馆,门市最初设于中环,经销教科书、中西辞典、小说、儿童书籍及文具等。

  1924年,香港商务先在西环吉席街开办印刷厂;未到十年,业务便进一步扩张,1933年在北角营建占地14万平方呎的新厂房,“书局街”乃由此得名。

1941年12月,在日据时期,一班被日本兵看守的印度战俘行经北角商务印书馆的印刷厂房。
日据时期,商务印书馆将总部由上海迁至香港,后来香港沦陷,香港商务损失惨重,并把业务重心移至重庆。图片摄于1941年12月,一班被日本兵看守的印度战俘行经北角商务印书馆的印刷厂房。 (网上图片)

日本侵华总部迁港 香港成内地重要图书供应地

  日本侵华期间,商务把总部由上海迁到香港,带动本地的出版和印刷业务,香港亦因此成为供应内地图书的重要基地,很多供应至抗战大后方的书籍,都在香港印制。直至香港沦陷,编印重心才转移到重庆去。

  香港重光后,商务逐渐恢复经营。6、70年代香港工业起飞,很多国际出版机构看中香港人工成本及税率低、出版自由、经营环境稳定,以及交通和通讯基础良好等优势,纷纷在港设立总部或分公司。根据统计处资料,70年代香港印刷业的黄金时期,全港共有1,500多家印刷厂,从事印厂的雇员数目更接近20,000人,发展非常蓬勃。

  延伸阅读香港街道故事|雪厂街真系有雪厂!做过第一代中环天星码头 见证香港政经变迁

1950年代北角,商务印书馆厂房附近一景,其前方是电车及电车路轨。
图片摄于1950年代北角,前方有电车及路轨,后方为商务印书馆厂房。(图片来源:香港旧照片Facebook专页)

北角印刷厂60年代拆卸 原址后来建成新光戏院

  在1950至70年代,香港商务主要出版供香港和南洋学校使用的教科书、再版古籍,以及编印各类语言辞书和工具书等。80年代,商务与三联书店及中华书局重组成联合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成为香港最具规模的中文出版集团之一。

  不过北角书局街的商务印刷厂,在1960年代早已拆卸,原址后来兴建了侨冠大厦及侨辉大厦,即新光戏院所处建筑,未能参与香港印刷业的辉煌时代,便淹没于历史当中。

  延伸阅读香港街道故事|北角七姊妹道7女投海都市传说 见证泳棚到工商区变迁

商务印书馆的北角厂房于1960年代拆卸,原址后来兴建了侨冠大厦及侨辉大厦。
商务印书馆的北角厂房于1960年代拆卸,后来兴建了侨冠大厦及侨辉大厦。图为1966年落成的侨冠大厦。(图片来源:香港记忆/香港大学图书馆)
(左)1920年代利园创办人买下渣甸山,开发成「利园山」。 (右)恩平道以广东四邑命名。

香港街道故事|铜锣湾利园山为何消失?这几条街为何以广东四邑命名?

青马大桥

香港地标建筑青马大桥 原是海底隧道的后备方案?

垃圾征费|4‧22齐“走塑” 禁胶餐具外卖点算?网购棉花棒会否犯法?

七号差馆、电影《7号差馆》、电视剧《七号差馆》

硕果仅存数字差馆 七号差馆曾有灵异事件?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建筑女王”扎哈‧哈迪德香港情缘 设计山顶俱乐部 夺生涯首个国际奖

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

香港海防博物馆原是鲤鱼门炮台 改名“抗战及海防博物馆”是回归初心?

1960年代太古针对不同受众在报章刊登了各式各样的广告,构图精美,讯息简洁,吸引眼球。

香港街道故事|太古糖厂街 铜锣湾糖街 两大洋行之争?北角差点有糖厂?

宋皇台与消失的“圣山”|日军炸山扩建启德机场 宋皇台石一分为三?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