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光片羽 從《國家相冊》見證中國發展

  一連42集的短片展示出中國照片檔案館的相冊,透過照片述説動盪時代中鮮為人知的故事。每集片尾附帶寄語: 「仁為己任,善與人同」、「吉光片羽,歲月留情」、「堅毅奮進,薪火相傳」、「燃亮人生,照耀大地」,由著名書法家金耀基教授贈予墨寶,以書法「情、善、毅、亮」四字貫穿影片主題。

第一集:漢字的童年

  這個可能是中國最早的車禍記錄,講述商王武丁所坐的車被撞。這些寫在龜甲、獸骨上的甲骨文,是目前已知中國最早的文字,亦是漢字發展的基礎。

第二集:第一件好事

  晚清時,浙江著名藏書樓變賣一批宋代、元代刻印,極具收藏價值的古籍善本,當時任職商務印書館編譯的張元濟,四出籌錢想買下,但最後被日本人捷足先登。痛失文化瑰寶,促使張元濟致力保存古籍,建立有超過46萬冊藏書的東方圖書館,免費向公眾開放。

第三集:泥與火之歌

  China,除了是中國的英文名,亦可以解作瓷器。中國瓷器,15世紀開始盛行歐洲,更被稱為「白色黃金」,江西景德鎮的瓷器,曾經大量出口到海外,但隨著清朝滅亡,製瓷業衰落,外國瓷器反攻中國市場,企業家杜重遠為了重振瓷業,開設全國第一間工業化瓷器廠,不過戰亂期間,陶瓷被軍閥洗劫一空。

第四集:廣交天下客

  「廣交會」即是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每年春、秋兩季在廣州舉行。1957年第一屆「廣交會」有1200多個外商參與,吸引大批外商蜂擁而至。

第五集:獨特的禮物

  「從牛到愛」四字,是「中國核彈之父」錢三強從父親手中收到的禮物,勉勵他要向牛頓和愛因斯坦學習,在科學上有創新成就。24歲時,錢三強遠赴法國,跟隨著名物理學家伊雷娜·居禮學習,在研究鈾核裂變方面取得突破。1948年,錢三強回國推動中國核能發展,但是資金、設備都相當困難。

 

第六集:今晚放電影

  數十年前露天看電影是農村的盛事,放映員翻山越嶺搬運器材,撑起白色幕布,調校好機器,就可以開始看電影。為了讓更多人可以看電影,1950年,中央電影局在南京舉辦第一期放映培訓班,有2000多人參加,年紀最小的是只有16歲的袁志舜,受訓4個月後被派到江蘇鎮江,那裏只有一間戲院,大部分時間都在工廠、田間辦放映會。

第七集:歌聲唱祖國

  1949年10月1日,時任天津音樂工作團團長王莘,參加完開國大典後,對國家未來發展充滿期待,他想用歌曲表達這種心情,不過花了近一年,寫了百多首歌都沒有一首滿意。1950年9月,王莘經過天安門廣場,看見一大群人正為國慶一周年準備,看到國旗飄揚的一幕靈感就來了,《歌唱祖國》這首歌就是這樣誕生。

第八集:國旗升起來

  北京天安門廣場每天都會舉行升降旗儀式,但在建國初期,只有元旦、國慶等重要日子才會升旗。擔起重任的並非專職升旗手,而是維修升旗裝置的北京供電局工人。直到1977年升旗重任就由北京市衛戍部隊接替,並且改為兩人升旗。

第九集:人民的貨幣

  這張是「抗幣」,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發行的鈔票,當時全國的抗幣有500種,但互相並不流通。1947年,中共創始人之一,董必武,一次遠行期間買乾糧,店家拒收他的抗幣,結果要以物易物,事件啟發他提出成立中央銀行,統一貨幣。

第十集:少年大學生

  在這場對弈中,13歲的天才少年寧鉑,贏了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方毅。1978年寧鉑獲中國科技大學破格取錄,前一年,中央才剛剛恢復中斷了10年的高考,寧鉑與另外20位天資聰慧的青年,成為首批少年大學生,又稱「少年班」,他們平均只有14歲。

第十一集:群星閃耀時

  1957年前蘇聯製造史上第一個人造衛星發射,在中國掀起觀星熱潮,男女老幼,人人都仰望星空,但他們大多數連簡易的望遠鏡也沒有,要用肉眼追星。當時全國最大的望遠鏡,只能勉強觀測到太陽系行星,要探索宇宙天體構造和運行的奧秘,就必須發展天文科技。

第十二集:生為大慶人

  1959年數萬人的勘探及開採大軍,浩浩蕩蕩走進東北這片荒原,這裏就是後來的「大慶油田」。油田位於高寒地帶,攝氏零下40度,有一系列的技術難題,等待科研人員和工人克服。

第十三集:特殊的信使

  這些看來平平無奇的郵袋,其實裝滿重要的外交文件,袋上加上印有國徽的鉛封,按照國際法,各國的邊防海關都不可以打開。負責運送的是外交部的特別隊伍「外交信使隊」,這班信使一年大部分時間都穿梭世界各地,護照比普通人厚得多,他們通常兩人一組,時刻都保持警惕,不會讓郵袋離開視線範圍。

第十四集:小球大傳奇

  容國團為中國贏得第一個乒乓球世界冠軍,那一年是1959年,兩年後中國主辦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再創佳績,全國掀起「乒乓熱潮」,即使物資短缺,亦無阻人們的熱情,只要一個乒乓球,加上球拍,大江南北,人人隨時隨地都可以打乒乓球。

第十五集:於是有了光

  1882年全國第一批電燈在上海亮起,但當時電力仍未普及,直到1949年仍有超過八成人口沒有電用。建國後,電力設施發展加快,城市、工業區甚至鄉村,都開始建造發電站,河北省北五里莊建了一個小型水力發電站,足夠為400多戶提供照明和發動磨粉機,不過當時的發電量仍然非常不足,供電亦不穩定,有農戶一年中有300天都停電。

第十六集:當你老去時

  老有所依,是傳統中國人的美好願望,上世紀的中國,戰亂、飢荒和傳染病,令不少人失去子女、親人,當他們老來,失去勞動能力,生活困難,甚至吃不飽,患病亦沒有人理會。50年代開始,為了照顧這些老人,全國各地建立「敬老院」,提供食宿和醫療。需求大,敬老院越開越多,一間甚至要收容數百人,對於孤苦無依的老人而言,敬老院是最後的依靠。

第十七集:風雪戍邊人

  這兩間矗立於喜馬拉雅山南麓萬丈懸崖之上的小屋,是解放軍的哨所「詹娘舍」,駐守的8位軍人要長期抵受風雪的侵擾,他們曾經有幾位同袍因為遇上雪崩而犧牲。不過對軍人而言,更苦寒的地方可能是西藏邊防最高的哨所「查果拉」。這裏位處海拔5300多米,全年平均氣溫低於攝氏零下10度,有一次下大雪,積雪深度及腰,舉步為艱,甚至有人冷得腳趾壞死。

第十八集:小朋友,你好

  上世紀初,並非每個病童都可以康復出院,中國兒童死亡率遠遠高於發達國家。出身中醫世家的諸福棠學醫時就立志鑽研兒科,更一邊行醫一邊把研究和經驗,寫成大型醫學工具書《實用兒科學》推動兒科發展。

 

第十九集:遠方的呼喚

  他是中國第一批前往埃塞俄比亞提供援助的醫生梅庚年,上世紀70年代埃塞俄比亞醫療落後,梅庚年要站在樹蔭下替病人看診,曾經一天看了300多位病人,做了7個手術。當時很多非洲國家缺乏醫生和藥物,1963年開始,一批又一批醫護人員遠赴重洋提供醫療援助,半個多世紀以來已經有超過兩萬人次的中國醫護人員,向遠方伸出援手,希望幫助更多飽受病痛折磨的人。

第二十集:小蟲無奈何

  這些小孩腹部都異常地脹起,他們都患上了「血吸蟲病」。「血吸蟲病」是一種由寄生蟲引起的疾病,又叫「大肚子病」。血吸蟲猖獗的地區,人口銳減,甚至被稱為「鬼村」。建國初期,全國患這種病的人數超過1000萬。雖然當時百廢待興,但防治血吸蟲的任務並無放鬆。

第二十一集:大涼山女孩

  三十年前,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普格縣東山鄉一間學校第一次開辦女子班。對於千百年來都沒有機會讀書的彝族女子而言,是很轟動的事,她們通常16、17歲出嫁,畢生在農田工作,養育兒女。讀書,改變了不少彝族女子的一生。

第二十二集:深山外鄉人

  1969年,近2000名天津醫護人員,去到落後的廣西鄉郊提供醫療支援,楊興蓉是其中一人,她發現住在偏遠地區的病人往往要走數十里路才可以求診,更有人在中途失救,於是想出讓馬背負藥箱,裏面放了藥物和醫療器材,拉開還可以當作手術床,有了這種「流動醫院」,到了深山醫生都可以隨時就地搶救傷患。

第二十三集:山間一條路

  這個男人正努力游繩過河,他之前已經走了3個多小時山路才來到這裏,這麼辛苦只是為了到縣城賣羊,他住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一條人跡罕至的村落,阿布洛哈村。這裏三面有高山環繞,通往村落的山路又窄又斜,最窄的地方只是剛好足夠雙腳踩上去,而旁邊就是萬丈深淵,村民始終最期盼可以有一條安全又方便的公路通往城鎮。

第二十四集:天使的模樣

  2003年在廣東一間醫院擔任急症科護士長的葉欣,救治非典型肺炎患者時,主動擋在年輕護士前面,包攬多項檢查和護理工作,她不幸染病之後更叮囑其他醫護不要接近她,甚至提出要自己照顧自己,即使並非疫症蔓延時,也可以體會到護士無私奉獻的精神。

第二十五集:冷暖有人知

  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在人生最後一篇日記,唯一寫上的只是當天的天氣,竺可楨罼生研究氣象學,覺得這門科學與以農業為主的中國人息息相關。農民歷來「靠天吃飯」,但天有不測之風雲,一場場天災令不少人的心血毀於一旦,不少家庭顛沛流離。

 第二十六集:向前,南之南

  1989年1月,中國考察船「極地號」在南極遇上冰崩,當時考察船與發生冰崩的位置,距離只有1公里,幸好掉下來的冰丘沒有撞上船身,但冰山和浮冰把「極地號」圍著,船上有近百人被困,一星期後才脫險,最終亦完成興建考察站的任務。

 第二十七集:勇敢者航線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很多海陸路線都被日軍摧毀,國際的支援物資只可以經駝峰航線,從印度送到中國。為了加緊運送物資,不論風雨雷電飛機仍然無間斷航行,短短3年多,就有600多架飛機在這條行航線墜毀,逾1500人罹難。這些為和平而奮不顧身的人,先後將70多萬噸急需的物資送到中國,直到硝煙遠去的今天,他們的勇敢仍然銘記於史冊上。

第二十八集:家在三江源

  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發源地三江源天然資源豐富,不只孕育了各種動植物,亦是當地人繁衍生息的家鄉。但受到過度放牧和氣候暖化等影響,當地湖泊乾涸,亦出現沙漠化,部分牧民選擇離開。自小在三江源長大的多布旦卻決心留在這裏,他花了多年時間嘗試在荒地上種草,最終令美麗的江河美景和生機再次重現。

第二十九集:長淮今無恙

  1950年淮河流域發生嚴重水災,洪水沖毀大量房屋和農田,有部分村落整條村被淹沒,在安徽晥北地區逾百萬人流離失所,避災途中死亡的亦不計其數。數百年來,淮河幾乎年年水災,建國後,成為政府首要治理的大河,治水工程陸續展開。在幾代人不斷努力下,現時老百姓已經不用再過「水來就搬家」的生活。

第三十集:山仍在那裡

  征服世上最高的珠穆朗瑪峰,是無數登山者的夢想。中國人首次成功登頂是在60年前,那次亦是第一次有人成功從西藏的北坡路線攻頂,但過程艱險。數十年來,珠穆朗瑪峰依然屹立,中國人在這裏一再寫下很多關於夢想、信念和生命的故事,亦有越來越多業餘登山者接受挑戰,踏上艱巨的珠穆朗瑪峰登山旅程。

第三十一集:海底一萬米

  1985年第一個海底機械人「海人一號」首次潛入60米深的水底,當時海洋科學發展剛起步,前期研制用的水池竟然是以存放白菜的菜窖改裝而成。但中國人探索海洋的步伐並沒有停下來,數年後,與俄羅斯合作研發出可以深潛至海底6000米的無纜水底機械人,更加第一次拍攝到深海的影像。隨著科技不斷進步,中國最新一代潛水器可以下潛到海底1萬米,進一步探索海洋深處的奧秘。

第三十二集:茶馬古道長

  一批批人背著貨物,牽著騾馬,在崎嶇山路上負重前行,他們的腳下就是跨越青藏高原的商道「茶馬古道」。唐宋時期開始,雲南、四川等地的商旅,將茶葉運出高原換取藥材、毛皮和馬匹,做這種貿易生意的人被稱為「馬幫」,他們更開闢出一條國際貿易的道路,無數貨物經這裏運到西藏地區,甚至出口至印度、西亞和東非。

第三十三集:水來萬物生

  地處黃土高原的甘肅省中部,是中國最乾旱的地區之一,居民每天都要到山腳唯一一口井取水,等了大半天都只得兩桶混濁的水。為了解決乾旱問題,政府在1958啟動引水工程開山鑿壁,將黃河支流洮河的水引上高原,但都因為技術和經濟問題被逼停工。直到2006年工程重新展開以機器取代人手進行開鑿,8年之後洮河水終於來到這片裂土荒山,以前枯黃色的大地亦都變成綠油油,生機處處。

第三十四集:告別隱沒地

  在寧夏大山深處有一條小村落上圈組,這裏60多戶、200多名村民,平日就靠山坡上一個喇叭和一個固網電話與村外聯絡,黃土高原上最珍貴的水,要走兩小時陡峭的山坡才能拿得到。2013年,轉變終於出現,上圈組被列入「生態移民村」,村民陸續搬出大山去到數百公里外的新村莊,在這裏有源源不絕的自來水,新生活的方便和美好,平復了當日告別舊居的忐忑,故鄉會永遠留在村民心中。

第三十五集:無限種可能

  一顆種子對中國人而言,是記載著千百年來經常面對的溫飽問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60年代與團隊走遍大江南北,最終在海南島找到配種所需的野生稻米種子。1973年培育出「雜交水稻」,大幅提高稻米的產量。

第三十六集:那時除四害

  60多年前人人都忙於捉老鼠、拍蒼蠅、滅蚊和趕麻雀,掀起一場「除四害」運動。「除四害」令衞生情況改善,大大減低了疾病來傳播,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即使蚊蟲老鼠減少,不少人繼續堅持保持衞生、勤打掃的習慣,今天大家更加會追求環保、健康的生活。

第三十七集:土豆的信仰

  土豆、馬鈴薯、洋芋,其實都是中國不同地方對「薯仔」的稱呼,這種百多年前傳入的食物,見證了老百姓生活的轉變。

第三十八集:戲台小天地

  戲曲,不論南腔北調,都曾經是中國人最喜愛的娛樂,鑼鼓響起,戲迷便會蜂擁而至。今天戲曲或者不再是人人期盼的娛樂,但戲台上的喜怒哀樂總有其獨特魅力,能夠牽動念念不忘的人來看戲曲。

第三十九集:戰爭與童年

  本來是無憂無慮的小孩,當被捲入戰爭後一切都變得不一樣。戰火無情,摧毀無數人的美好童年,但因為曾經歷苦難,亦令他們更明白和平的可貴。

第四十集:草原愛無疆

  「額吉」是蒙古語「媽媽」的意思,上世紀中有一群蒙古女性,成為3000多個漢族孤兒的「額吉」。在50年代末,天災導致糧食不足,上海部分本來已爆滿的孤兒院,孩子更急需食物援助,內蒙古自治區主席烏蘭夫毅然決定接收3000多個「上海孤兒」,為他們提供一個短暫但溫暖的家。

第四十一集:希望的起點

  20年前甘肅會寧縣陽窪溝村小學只有兩間課室,不同年級的學生要輪流使用,要幾個人擠在一起用一張書桌,甚至趴在同學背上抄寫,紙和筆不夠就在黃土上練習寫字,做算術題。黃土高原上的生活就是如此艱苦,但村民相信知識,就是這一片貧瘠土地下,希望的種子。

 

第四十二集:生命的禮物

  2008年汶川大地震,震撼全中國人的心,搶救傷者需要大量血液,各地捐血站外都排滿長龍,但其實在80年前中國人對捐血很陌生,甚至覺得恐懼。

周恩來提四個現代化 鄧小平習近平如何進一步實踐?

2:15

走進時光隧道 看《神州40年》滄桑巨變

2:36

北京十大建築|建國十周年落成的北京火車站

改革開放首屆教師節 以教育振興國家

最新文章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改革開放

甘肅省在1971年9月7日的一個農場的收穫景象

改革開放|「統購統銷」退出歷史舞台 農民與農產品重獲「自由」

十四五規劃

2:28

十四五民生篇|中國怎樣應對老齡化?

一帶一路

2:05
一帶一路-健康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科普篇|讓中國醫療「走出去」 健康絲綢之路如何惠及世界?

國策通識

深圳作為經濟特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

國策通識|甚麼是改革開放?

非凡75年

新中國成立75年,逐步成為清潔能源冠軍。

非凡75年·環保篇|中國何以成為「清潔能源冠軍」?盤點3大成就

編輯推薦
廣州海珠有軌列車,有「最美七公里」之譽

廣州好去處|海珠有軌電車一日遊 ¥6.9玩盡最美七公里

深圳四大水上樂園,有瑪雅海灘水公園、星高度夢想水世界、金沙灣水世界、觀瀾生態水上樂園。

深圳好去處|盤點4大水上樂園 必玩尖叫水滑梯 打卡粉色系水世界

中山鳯巢灣創意新天地

中山好去處|鳯巢灣創意新天地 網紅牆+夜市 潮流新「蒲點」

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

廣州新地標|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 似天鵝又似遊輪 必看5大亮點

深圳美術館新館

北上新地標|深圳美術館新館打卡攻略 三大必看展覽

深圳京東電器城市旗艦店

華強北新地標!京東電器城市旗艦店登場 連電競賽場都有?

廣州海珠區人工智能大模型應用示範區

AI新地標 |廣州海珠區建全國首個 AI大模型應用示範區

2:36

香港回憶鬼節篇|調景嶺因誰自殺變「吊頸嶺」?陰澳改名多得迪士尼?

3:06

香港回憶鬼節篇|赤柱美利樓是猛鬼辦公室?政府公帑驅鬼 法師超渡

2:39

香港回憶鬼節篇|橫頭磡人頭橫落?秀茂坪何解叫掃墓坪?

1:40
鍾書閣

盤點鍾書閣最美書店 看因地制宜的設計美學

2:20
碳達峰碳中和

國策通識|甚麽是「碳達峰碳中和」?

2:39
巴黎奧運贊助商阿里巴巴和蒙牛

巴黎奧運趣聞篇|中國企業借奧運走出國際 力爭吸睛又吸金

2:40
1924年巴黎奧運

巴黎奧運趣聞篇|中國100年前已參加巴黎奧運?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潮遊三國
羅倫斯將軍 潮遊三國

三國旅遊|成都洛帶古鎮 蜀漢後花園 中國西部客家第一鎮

成都國際金融中心IFS
新加坡前資深外交官馬凱碩
馬凱碩

馬凱碩:美國嚴重低估中國

北京天安門、上海黃浦江
新加坡前資深外交官馬凱碩
馬凱碩

馬凱碩 被貼上「親華」標籤的新加坡外交官

1997年9月10日
陝京天然氣輸氣管道

陝京天然氣輸氣管道一線工程竣工

消失的俚語|跑馬射蚊鬚

  數年前,在銅鑼灣有一家名為山旯旮的餐廳,店內有一塊巨大的以霓虹光管設計的大字牌,寫上「跑馬射蚊鬚」,到店內的食客都紛紛打卡,將相片放上社交平台,一時成為網紅地標。「跑馬射蚊鬚」是甚麼意思呢?

  形容事情困難重重,會用「難過登天」、「Mission Impossible」,而在上一代廣東人,則有一句頗生動的形容詞 ,就叫做「跑馬射蚊鬚」。

  所謂蚊鬚,就是蚊子的腳,因為蚊子身小腳長,小腳看起來有點像胡鬚,所以粵語便說成「蚊鬚」。

  想像一下蚊鬚那麼幼小,即使神射手亦很難用箭射穿,更何況是...

4個龍

     2024年是龍年,除了年份之外,原來月份、日期、時間都可以生肖來排序。那麼龍月、龍日是怎樣來定義?龍年、龍月、龍日、龍時這樣「四龍合一」的日子,今年會出現幾次呢?

書展專題講座-《香港志.自然》:自然環境保育在香港

第34屆香港書展將於本月17日至23日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今年香港地方志中心再度與中華書局攜手參與香港書展,並舉行專題講座。書展亦設置《香港志》專屬展位,親臨專區並參與遊戲,更有機會獲贈禮品,不容錯過!

  •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會議室S226-227)
  • 日期︰2024年7月22日(星期一)
  • 時間︰下午2時30分至4時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