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百歲楊振寧的家國情懷

編輯︰許可

  楊振寧是家喻戶曉的名人,大家都知道他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為當世最偉大物理學家。但能看懂他學術成果的人真的不多,老百姓更能知道的,是他的家國情懷。2022年3月,百歲高齡的楊振寧當選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楊振寧出身書香門第 在清華園成長

  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出生於安徽合肥的書香門第,父親楊武之為留美博士,是著名的數學家、教育家,陳省身、華羅庚都是他的學生。

  因為父親受聘到清華大學任教,楊振寧7歲時隨家人遷居北京,生活在清華園內。

  在這裏,楊振寧接觸到了物理。12歲的一天,他從圖書館看到英國物理學家詹姆斯.金斯的《神秘的宇宙》,赫然知道宇宙的物理結構是如此神奇,本來鍾愛數學他的自此也迷上了物理;他對父親說:「將來有一天我要拿諾貝爾獎!」

  當刻父親當然沒把這句話放在心上,直到一年之後,他亦察覺兒子確有天賦,便在一張照片上寫下了「振寧似有異禀」的斷言。

楊振寧早慧,4歲開始他由母親教導認字,一年後已學會3,000個中文字。圖為楊振寧童年時和父母合影。(網上圖片)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清華、北大和南開3間高校內遷,第二年在雲南昆明組建西南聯大,這時楊振寧也隨父親輾轉到了當地。

  那一年當局讓所有學生可按同等學歷報考大學,不需要文憑,才16歲、只讀到高二的楊振寧便報名參加西南聯大的考試,並以絕佳成績被錄取。

  他在高中沒正式學過物理,報考的是化學系,可是入學後發現自己的興趣始終是物理,於是是轉到物理系。那時西南聯大物理系大師雲集,楊振寧如魚得水,完成本科課程後又繼續攻讀碩士。

1957年奪諾貝爾獎 楊振寧名揚世界

   「我在西南聯大的7年,對我一生最重要的影響,是我對整個物理學的判斷,已有我的『tast』。」楊振寧這樣形容那段日子。

  1945年,楊振寧考取公費留學赴美國,入讀芝加哥大學,3年後取得博士學位。此後他到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後研究,開始學術黃金時代。

  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他與同來自西南聯大的「師弟」李政道合作,提出「宇稱不守恒」理論,轟動了物理學界,兩人因此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楊振寧(左二)和李政道(左一)合作獲得諾貝爾獎,遺憾的是,他們後來決裂了,而箇中的原委或許外人永遠不能盡悉。楊振寧後來說,和李政道決裂,是他今生最大的遺憾。(網上圖片)

  他們也成為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讓世界知道中國人不比誰差!

  楊振寧還有其他學術成就,但這些研究和「宇稱不守恒」一樣都非常深奧,大多數人無法明白,也無法知道他對人類的貢獻有多大。不過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的一個評選或許可將之「量化」。

  該刊2000年評選過去千年以來的最偉大物理學家,總共有20多人上榜,楊振寧名列18位,且是這個榜單裏唯一在世物理學家。

  1971年中美關係的僵局終被「乒乓外交」打破,楊振寧決定趁這機會,回到魂牽夢縈的神州大地;他雖然已離開了26年,但始終深愛着祖國。

1971年破冰回國 楊振寧推動中美交流

   楊振寧獲諾貝爾獎後,為工作和到各地學術交流方便,於1964年加入了美國籍,他也成為了美籍著名學者訪問新中國的第一人,所以此行備受各方關注,而這次行程也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迹。

  回到中國後,楊在上海看望了父母,在北京見到兒時的好友、「兩彈一星」元勳之一的鄧稼先。他還得到總理周恩來接見,並獲安排參觀多間高校和科研機構,期間所見所聞,特別是新中國的獨立自主和科技發展,讓楊振寧心潮澎湃;他希望能為新中國建設出力。

  延伸閱讀:研發核武強大中國軍事 鄧稼先只拿20元獎金

楊振寧經常在各大高校作講座,2004年時他還為清華大學的本科生上基礎物理課。(網上圖片)

  自此之後,楊振寧每年都回國,於不同層面推動中美交流。而在美國、歐洲等地講學時,他總會利用機會介紹新中國的情況;在他帶動下,更多海外華人學者也陸續回到祖國探親訪問,並加入推動交流行列。

  楊振寧亦為中國科技發展和教育出謀獻策,並出錢出力。上世紀70年代初,他建議中國加強基礎研究,影響至為深遠;他1997年捐資400萬美元在清華大學創建的高等研究中心(後更名為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現在已是中國基礎研究的戰略高地。

楊振寧恢復中國國籍 定居北京

   而較不為人知的是,楊振寧曾為中美建交出力。1977年,他參與發起的「全美華人促進美中邦交正常化委員會」,在《紐約時報》上刊登「致美國卡特總統公開信」,信的英文內文旁邊的「亡羊補牢,猶未為晚」8個中文字更是經典。

  2003年底,從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退休的楊振寧放下美國的一切,回到中國定居。他把清華園內的住所命名為「歸根居」,「我的一生可以算作一個圓,從一個地方開始,走了很遠的地方,現在又回來了。」他說。

  2015年,楊振寧放棄美籍,回復中國國籍。

  他曾說過,當年因為脫離中國國籍,「父親一輩子都沒有寬恕我」,到這一刻他說:「父親雖然已經不在了,可是我的身體裏流着父親的血液,也是中華文化的血液。」

楊振寧晚年在第二任妻子翁帆陪伴下在北京生活。楊振寧的第一任妻子杜致禮離世後,他和翁帆2004年在廣東汕頭結婚。由於兩人年齡相差達54歲,曾引來不少議論。(網上圖片)

  楊振寧的「回家」曾引來一些雜音,有人質疑當錢學森、鄧稼先等大批科學家回國建設時,他為甚麼沒回來,還改了國籍。但楊振寧的愛國和對國家的貢獻是肯定的,他在那特殊環境下的選擇,不應再受爭議。

  2022年3月,百歲楊振寧當選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辭說:「站在科學和傳統的交叉點上,驚才絕艷。你貢獻給世界的,如此深奧,懂的人不多。你奉獻給祖國的,如此純真,我們都明白。曾經,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現在,你與國家一起向未來。」

  延伸閱讀:對話楊振寧:個人的生命在整個宇宙之間非常渺小

中國電磁彈射之父 馬偉明令國產航母戰力倍增

放棄專利讓白血病治療「白菜價」 王振義:只想病人能好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70年航空報國路 殲-8戰機之父顧誦芬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野菜充饑 算盤計數據 彭士祿逆境研發核潛艇

最新文章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時代英雄

板門店談判當翻譯 兩彈元勳朱光亞有何秘密任務?

傑出名人

神舟十六號|從大學教師到太空人 朱楊柱追逐飛天夢

創新先鋒

美圖秀秀吳欣鴻

美圖秀秀吳欣鴻|創業路屢敗屢戰 獨具眼光發現「美」造就成功

潮流人物

KOL;小Lin說

放棄華爾街筍工 「小Lin說」如何練就最紅財經類KOL?

小城大事

外賣詩人 王計兵

「趕着時間寫着詩」外賣詩人奔波15萬公里 寫下4000首詩

運動健兒

翼裝飛行 張樹鵬

最瘋狂的極限運動 中國翼裝飛行第一人張樹鵬

影視巨星

石堅,狂潮,倚天屠龍記

邊個夠我奸?還記得一代奸人石堅嗎?

編輯推薦

神舟十六號升空創多項第一 航天工程師 載荷專家首登「天宮」

執行神舟十六號任務 景海鵬四度上太空

香港 航天 科研

香港農業研究首次「上太空」 有哪3方面重要意義?

展望2023|中國航天3大任務逐個數 第三批太空人出征成焦點

中國航天|駐守天宮 中國太空人能吃到甚麼水果?

天舟六號發射 為中國太空站送「快遞」包括70公斤水果

中國航天;嫦娥七號;重型火箭;天問二號

一文看清2023中國航天焦點:重型火箭 嫦娥七號 天問二號等全面推進

3:20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入門篇|「一路」機遇 甚麼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3:20
絲綢之路經濟帶

一帶一路入門篇|「一帶」聯通 甚麼是「絲綢之路經濟帶」?

2:10
一帶一路地圖;一帶一路科普

一帶一路入門篇|一帶一路怎麼建?一文看清5大合作重點

2:10

一帶一路入門篇|一帶一路是甚麼?

3:04
故宮鐘錶館

我們的故宮|鐘錶館的精品知多少?

2:13

十四五創科篇|「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未來經濟 人工智能成重點

3:02

我們的故宮|甚麼是小滿動三車?

中西交流
王德峰
王德峰

王德峰看東西方人生態度大不同 西方哲學不能變成中國思想

當代中國-中青時評
中青時評

「鐵路+旅遊」激發旅遊市場新動能

中美關係尚未到解凍階段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環球網 社評
環球時報 社評集

中美關係|歡迎中美關係「解凍」 但美國必須來真的

2020年6月3日
當代中國-當年今日-牛畏予逝世

著名女攝影家牛畏予逝世

「半夜雞啼」有甚麼特別?

  半夜三更,又未到天曉時分,卻有公雞在啼叫,為甚麼呢?

  成語有一句「半夜雞叫」,源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指戰國時期,齊國孟嘗君逃亡至函谷關的典故。當時規定雞鳴時關門才會開啟,可那時未到雞鳴時分,孟嘗君因為出關心切,命人扮雞鳴叫,結果成功出關。後人便以「半夜雞叫」形容突然發生,而又帶點不好的事情。   「半夜雞啼」還有一句歇後語的,與這個成語沒...

12種「貓」

     貓科動物通常被認為是生態系統的健康指標之一,中國是世界上野生貓科動物種類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最新的一次調查顯示,中國現有野生「貓」共有12種,一起來看看有哪些: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