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冰絲帶」設計師 將中國智慧融入奧運建築

編輯︰紀小婷
撰文︰戴路雨

  北京冬奧召開在即,雙奧之城北京又成為全球焦點。不講不知,北京兩次舉辦奧運會,竟有7個場館的設計都出自同一人之手,他就是設計師鄭方。從2008年的「水立方」到今次冬奧的「冰絲帶」,時隔14年,鄭方的設計理念一脈相承:「水立方」是把柔軟的水凝固成堅硬的方塊,「冰絲帶」則是把堅硬的冰設計成柔軟的絲帶,這蘊含了中國人思維中對自然的敬意和剛柔相濟的智慧。

北京冬奧|鄭方為雙奧設計7個競賽場館

  1988年,山東泰安的小夥子鄭方以省內理科狀元的成績,來到著名的同濟大學建築學專業。那時的他並不真正了解建築學,直到畢業後進入清華大學繼續深造和工作的十幾年間,他都在不斷地對建築設計進行思考和探索。

  1996年,碩士畢業的鄭方進入清華設計院工作。在這裏,他跟隨中國當代著名建築師莊惟敏參與了學校綜合體育中心的設計,也因此感受到超大型工程的與繁複。從學院到工地,他開始在設計中學習、研究復雜的大跨度結構,為之後設計奧運場館打下了基礎。

  2008年北京奧運會,鄭方設計了國家遊泳中心「水立方」,北京奧林匹克公園網球中心、曲棍球場、射箭場、沙灘排球賽場5個競賽場館,並完成了場館的賽後改造工作。

北京冬奧-冰絲帶設計師-鄭方01
和體育場館的設計結緣20多年,鄭方主導了北京奧運會、冬奧會兩次奧運會7個競賽場館的建築設計。(網上圖片)

  延伸閱讀:北京冬奧|群山中的「雪如意」 國家跳台滑雪中心驚艷世界

北京冬奧|設計超前 「水立方」變「冰立方」

  「水立方」如今搖身變成「冰立方」,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期間將舉辦冰壺和輪椅冰壺比賽項目。當初設計時,鄭方也沒想到10多年後還會用它來舉行冬奧會比賽。「水立方」還曾舉辦國事活動、大型演出等,顯示出類似建築在實際運用中的巨大潛力。鄭方說,塑造一個開放的框架,為未來留有空間,是最有預見性的選擇。

北京冬奧-倒計時100天-冰立方01
2008年北京奧運的場館和設施紛紛變身,再次投用到2022冬奧會中,圖為由「水立方」變成的「冰立方」。(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015年7月31日,聽到北京申辦冬奧成功的消息,他內心深處有一個強烈的願望:「盡我所學,服務冬奧」。

  如果說建造體育場館是「超級工程」,那麽用鄭方的話說,設計奧運會場館就是在設計「最為復雜的超級結構」。建築效果、結構、幕墻、機電、聲學、溫度、光環境樣樣都要考慮,其中包含很多復雜的技術挑戰。

  以最高標準來設計奧運場館是毫無疑問的,建造「冰絲帶」時,建築師要考慮冰場和周圍的環境、溫度、濕度、風速等等,盡力實現最快製冰。

北京冬奧冰絲帶06
冰絲帶位於北京奧林匹克公園,與鳥巢和水立方遙遙相望,成為北京的地標式建築。冬奧之後將會用之於民,為市民進行冰雪運動提供更多便利。(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延伸閱讀:北京冬奧|滑雪跳台活化工業遺產 「一台多用」兼具力與美

北京冬奧|綠色「冰絲帶」 順應環保要求

  此外,為了順應當下對環保的要求,設計中還充滿綠色、低碳的細節。「冬奧場館的設計更加體現了在新的時代,我們面對環境問題的態度」。

  「冰絲帶」的冰場面積約1.2萬平方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冰場之一。為了減少容積,降低空調、除濕等負荷,鄭方將屋頂設計成為向下彎曲的拋物面方式,這樣冰上面的空間就會更小。

  屋頂呈現兩邊高、中間向下彎的形狀,像一片薯片。這種雙曲面馬鞍形單層索網結構屋面設計,每平方米索網屋頂使用大概27公斤鋼材,能夠極大地節約材料,用鋼量僅為傳統鋼結構屋面的四分之一。

北京冬奧冰絲帶04
為了減少鋼鐵的使用,設計師和建造者採用難度更大的建造方法,建成冰絲帶仿似巨型網球拍的頂棚。(網上圖片)

  最終,「冰絲帶」成了今次冬奧唯一新建的冰上項目競賽場館。22條飄逸的絲帶,像是速滑運動員在冰上劃過的痕迹,象征速度和激情,又代表冬奧舉辦的2022年。

北京冬奧冰絲帶03
冰絲帶採用全新的二氧化碳製冰技術,確保冰面平整,令運動員有更好發揮,因此冰絲帶得到「最快冰面」的美譽。(圖片來源:Getty)

  冬奧會結束後,「冰絲帶」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室內冰面之一(12,000平方米),將可容納約2,000人同時上冰,讓民眾體驗冰上運動的樂趣。

  鄭方曾經說:「如果我們短暫的一生有一些必須要做的事情,那麽到體育場看比賽,一定是我全力推薦的。」在他心目中,在體育場館觀看比賽是無與倫比的體驗,而他的設計,正正給觀眾造就了這種體驗。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時代英雄

王承書 鮮為人知的原子彈女功臣

傑出名人

李兆基

李兆基逝世 享年97歲 發展地產成亞洲首富 捐數十億做善事

創新先鋒

90後王興興 「英語學渣」是機械人天才

小城大事

朱芸編

哪吒2|動畫電影也是音樂盛典 原來香港音樂人有份打造?

運動健兒

2:22
巴黎殘奧WH2級單打亞軍陳浩源

「輪羽二哥」陳浩源再闖殘奧 勇奪銀牌突破個人成績

影視巨星

2016年《盧國沾作品演唱會》

「詞聖」盧國沾離世 《大俠霍元甲》登春晚入選愛國之歌

編輯推薦

中國無人機專利佔全球70% 低空經濟正在騰飛?

2:04

「空中的士」成出行新方式? 一文看清「低空經濟」發展趨勢

1:43

「不出南山區可造完整無人機」 深圳如何從電子城變無人機之都?

2:26
當代中國-智慧生活-無人機送外賣

咖啡「從天而降」 上海試推無人機送外賣

2:13

灣區打卡|無人機表演成潮流 遊深圳廣州觀賞光影秀

廣州首條無人機醫療專線

7分鐘送抵!廣州首條醫用無人機專線開通 醫療物資空中速遞

1:47
當代中國-中國科技-智慧生活-廣州空中的士

坐「空中的士」觀光 廣州打造5G空中智能交通體驗中心

1:59
海洋公園港產大熊貓

港產大熊貓|即睇命名比賽懶人包 可唔可以沿用「家姐」「細佬」?

2:32

港產大熊貓|家姐細佬登場 一文看清追訪全攻略

3:15
啟德體育園

10個數字|一文看清啟德體育園亮點

2:09
港產大熊貓小姐弟

港產大熊貓|半歲生日將與公眾見面 兩招分辨家姐細佬

1:57
當代中國-粵港澳大灣區-樂活灣區-深圳速度-南澳蛋家漁民舞火龍cover

春節|年初二的非遺 探秘深圳南澳蜑民「一天龍」

2:34
新光戲院

新光戲院|告別53年的粵劇殿堂掀集體回憶

2:17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國策通識|「人類命運共同體」如何構建?

美國紐約
羅思義
羅思義

羅思義:中國經濟增長比不上美國?西方權威媒體都在誇大美國表現!

中美關係
楊榮文
楊榮文

楊榮文:世界邁向多極化 美阻中國崛起令人疲憊 財政難持續

中國科研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張維為
張維為

張維為:西方看中國科學崛起 聚焦分析兩指標

2015年3月28日
一帶一路白皮書

中國發布首份「一帶一路」 政府白皮書

「倒吃甘蔗」下一句是甚麼?

  我們吃甘蔗,會從根部開始吃,因為這裏糖分最集中,是最甜的。若果從另一頭(末梢)開始吃,即「倒吃甘蔗」,會怎樣的呢?

  「倒吃甘蔗」與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約348–409年)的故事有關。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篇》:「顧長康啖甘蔗,先食尾。問所以,云:『漸至佳境。』」此處的顧長康就是顧愷之。

  顧愷之性格幽默豁達,擅長以妙喻表達生活哲理。他吃甘蔗時偏好從末梢(較不甜的部份)開始啃食,逐漸吃到根部(最甜的...

9種潮型

     浙江錢塘江潮,有「天下第一潮」之譽,古人所謂「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錢塘江潮不僅氣勢磅礴,而且形態多變,共9種花款,大家都見過嗎?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