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14/03/2023
可曾想過,在「身份證」出現之前,在中國內地出門辦事是一件異常麻煩的事。
改革開放後,為社會帶來的一大變化,就是全國統一式樣的身份證正式推出。
改革開放|無法證明身份寸步難行 辦事均需介紹信
新中國成立至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民眾可用作證明身份的憑證非常多,有工作證、介紹信、戶口簿等。但工作證、介紹信的種類繁雜,既沒有統一格式,也只能在特定的範圍內使用,不具正常的法律效力之餘,更容易被偽造、頂替。
至於戶口簿,雖然是合乎法律要求的證明文件,但因一戶只有一本,不容損壞,且沒有照片,也不太會被用作日常證明身份之用。
而在當時,中國民眾幾乎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證明身份,外出住宿、領取匯款,就連坐火車買軟臥車票,也都要有介紹信。
而戶口簿攜帶不便,介紹信則容易丟失,加上不同事情需要開具不同的介紹信,非常麻煩;即使是私人事情,也是需要到單位開具介紹信,亦難以保障個人私隱。
據調查,單單是在1985年,城市中有關單位要求證明身份的事項多達數十項,例如參加選民登記、升學、就業、辦理公證、到郵局提取匯款或郵件、到信托商店寄賣物品、購買車船機票、外出探親訪友、旅游、投宿旅店等,全部都需要證明身份。
改革開放|精挑細選 女歌唱家單秀榮成「第一公民」
改革開放後,社會經濟活動頻繁,人口流動性大增。到了1983年5月9日,公安部上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革公安工作的若干問題》報告,正式提出「提請國家立法,實行公民證制度」。
從此,國家開始籌備發放居民身份證。
1984年4月6日,國務院發布《居民身份證試行條例》,並決定首先在北京試行。同年8月30日傍晚,北京東城區朝陽門內大街203號文化部宿舍大院鼓聲震天,熱鬧非凡,院內的172戶共380位居民,成為全國第一批領取身份證的人,其中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單秀榮更是幸運地成為第一人。
單秀榮憶述,以前為了領取灌製唱片所得的匯款,必須要向郵局出具證明自己身份的文件。
為此,單秀榮常常在郵局和劇院辦公室來回奔波,雖然郵局的工作人員早已認識單秀榮,但是按照規定,還是必須每次都開具一封介紹信。
事實上,政府挑選單秀榮作為「第一公民」也是有特別原因。單秀榮是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曾為多部電影、電視劇配唱主題曲,可謂家喻戶曉。
在當時,出於宣傳上的考慮,政府希望民眾認識到領取身份證是很光榮的事,要把它比作「良民證」。
單秀榮亦回憶,政府在考慮誰是第一人領證時,首先要政治上可靠,不能是有犯罪前科或者有可能出問題,其次在社會上要有一定的影響力,還要年齡上合適。1984年的單秀榮只有38歲,事業正值高峰期,經過綜合考慮,她就獲安排成為「第一公民」。
改革開放|初代身份手工填寫 製作周期達60天
最初發放的第一代身份證都是用手工填寫,一張小小的卡片製作程序繁瑣,要經填寫、校驗、過膠等16道複雜的工序,平均製作周期長達60天。
為了把資料抄寫得盡量美觀,各單位更會將寫字漂亮的人抽調出來,專門去幫忙抄寫身份證。
隨着打印機的出現,鉛字打印代替了手工填寫,後來有了電腦,就更節約大量時間和人力。
第一代身份證雖然比介紹信進步,但仍有製作工藝繁瑣、製作周期過長、資料辨識效率太低、防偽措施薄弱等問題。
2003年起,公安部門組建全國頒發第二代身份證領導小組,準備推出第二代身份證。經過一年多的論證、研製,生產工藝更加先進,製作更精良、內置晶片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證正式推出。
一張薄薄的身份證,不但反映了民眾在改革開放後,生活質素怎麼一步一步改善,也揭示中國的社會管理方式,會不斷因應時代轉變而一直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