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第一公民」原來是她?回看居民身份證變遷

編輯︰王子傑

  可曾想過,在「身份證」出現之前,在中國內地出門辦事是一件異常麻煩的事。

  改革開放後,為社會帶來的一大變化,就是全國統一式樣的身份證正式推出。

單秀榮居民身份證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單秀榮是全國第一位領取居民身份證的人。(網上圖片)

改革開放|無法證明身份寸步難行 辦事均需介紹信

  新中國成立至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民眾可用作證明身份的憑證非常多,有工作證、介紹信、戶口簿等。但工作證、介紹信的種類繁雜,既沒有統一格式,也只能在特定的範圍內使用,不具正常的法律效力之餘,更容易被偽造、頂替。

  至於戶口簿,雖然是合乎法律要求的證明文件,但因一戶只有一本,不容損壞,且沒有照片,也不太會被用作日常證明身份之用。

  而在當時,中國民眾幾乎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證明身份,外出住宿、領取匯款,就連坐火車買軟臥車票,也都要有介紹信。

  而戶口簿攜帶不便,介紹信則容易丟失,加上不同事情需要開具不同的介紹信,非常麻煩;即使是私人事情,也是需要到單位開具介紹信,亦難以保障個人私隱。

  據調查,單單是在1985年,城市中有關單位要求證明身份的事項多達數十項,例如參加選民登記、升學、就業、辦理公證、到郵局提取匯款或郵件、到信托商店寄賣物品、購買車船機票、外出探親訪友、旅游、投宿旅店等,全部都需要證明身份。

這是一封1970年代的介紹信,其最主要功能就是證明持信者的身份。(網上圖片)
戶口簿
戶口簿也是重要的身份證明文件之一,但一戶一本,攜帶不易,難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網上圖片)

改革開放|精挑細選 女歌唱家單秀榮成「第一公民」

  改革開放後,社會經濟活動頻繁,人口流動性大增。到了1983年5月9日,公安部上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革公安工作的若干問題》報告,正式提出「提請國家立法,實行公民證制度」。

  從此,國家開始籌備發放居民身份證。

  1984年4月6日,國務院發布《居民身份證試行條例》,並決定首先在北京試行。同年8月30日傍晚,北京東城區朝陽門內大街203號文化部宿舍大院鼓聲震天,熱鬧非凡,院內的172戶共380位居民,成為全國第一批領取身份證的人,其中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單秀榮更是幸運地成為第一人。

  單秀榮憶述,以前為了領取灌製唱片所得的匯款,必須要向郵局出具證明自己身份的文件。

  為此,單秀榮常常在郵局和劇院辦公室來回奔波,雖然郵局的工作人員早已認識單秀榮,但是按照規定,還是必須每次都開具一封介紹信。

單秀榮
單秀榮的全國第一張身份證現已被北京市警察博物館收藏,事後館方向她贈予收藏證。(網上圖片)

  事實上,政府挑選單秀榮作為「第一公民」也是有特別原因。單秀榮是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曾為多部電影、電視劇配唱主題曲,可謂家喻戶曉。

  在當時,出於宣傳上的考慮,政府希望民眾認識到領取身份證是很光榮的事,要把它比作「良民證」。

  單秀榮亦回憶,政府在考慮誰是第一人領證時,首先要政治上可靠,不能是有犯罪前科或者有可能出問題,其次在社會上要有一定的影響力,還要年齡上合適。1984年的單秀榮只有38歲,事業正值高峰期,經過綜合考慮,她就獲安排成為「第一公民」。

改革開放|初代身份手工填寫 製作周期達60天

  最初發放的第一代身份證都是用手工填寫,一張小小的卡片製作程序繁瑣,要經填寫、校驗、過膠等16道複雜的工序,平均製作周期長達60天。

  為了把資料抄寫得盡量美觀,各單位更會將寫字漂亮的人抽調出來,專門去幫忙抄寫身份證。

  隨着打印機的出現,鉛字打印代替了手工填寫,後來有了電腦,就更節約大量時間和人力。

居民身份證
上世紀80年代,公安部門為呼籲市民領取居民身份證而繪製大量類似的宣傳畫。(網上圖片)
居民身份證
第一代身份證初期依靠手工製作,為了把資料抄寫得盡量美觀,各單位寫字漂亮的人會抽調出來,專門去幫忙抄寫身份證。(網上圖片)

  第一代身份證雖然比介紹信進步,但仍有製作工藝繁瑣、製作周期過長、資料辨識效率太低、防偽措施薄弱等問題。

  2003年起,公安部門組建全國頒發第二代身份證領導小組,準備推出第二代身份證。經過一年多的論證、研製,生產工藝更加先進,製作更精良、內置晶片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證正式推出。

  一張薄薄的身份證,不但反映了民眾在改革開放後,生活質素怎麼一步一步改善,也揭示中國的社會管理方式,會不斷因應時代轉變而一直進步。

第二代身份證
現行的第二代身份證生產工藝先進,製作精良,並有內置晶片,極大地推動社會民生發展。(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延伸閱讀:改革開放|《珊瑚島上的死光》 新中國第一部真正的科幻電影

  延伸閱讀:改革開放|從票證到無現金 支付方式進步見證幸福生活

改革開放|「摘牌」人民公社創先例 「中國農村改革第一鄉」向陽鎮

陸建新

改革開放|有份創造「深圳速度」 「中國摩天大樓鋼構第一人」陸建新

珊瑚島上的死光

改革開放|《珊瑚島上的死光》 新中國第一部真正的科幻電影

票證

改革開放|從票證到無現金 支付方式進步見證幸福生活

人民路高架橋

改革開放|全國第一座城市內高架橋 廣州人民路高架橋令人又愛又恨?

最新文章
內地高考2023,梁實(左)

內地高考|56歲梁實挑戰第27次高考有勝算嗎? 大懵考生身份證過期 獲民警窩心回應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改革開放

楊百萬

改革開放|「中國第一股民」 楊懷定的「楊百萬」傳奇

十四五規劃

2:13

十四五創科篇|「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未來經濟 人工智能成重點

一帶一路

3:23

一帶一路入門篇|盤點一帶一路八大里程碑

編輯推薦
1:52

「刷掌支付」北京深圳上線 吃飯搭地鐵「兩手空空」 手機沒電都不怕

1:52

中國文化|雲南旅遊必訪瀘沽湖 探秘中國「最後的女兒國」

綠野仙蹤無人村,浙江舟山後頭灣村

浙江舟山最美「無人村」 被遺忘的綠野仙蹤秘境

5000公里|中國歷史上最神秘「地下長城」

1:40

最神秘千年古城 一年一現的水中「落星墩」

中國旅遊|失落的「亞細亞號」秘境——鮮為人知的杭州景點

千年麥積山 誰開鑿了神秘的「懸崖佛國」?

2:02

神秘莫測的西夏王朝 遊寧夏探秘千年中國文化

1:43

「不出南山區可造完整無人機」 深圳如何從電子城變無人機之都?

3:20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入門篇|「一路」機遇 甚麼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3:20
絲綢之路經濟帶

一帶一路入門篇|「一帶」聯通 甚麼是「絲綢之路經濟帶」?

2:10
一帶一路地圖;一帶一路科普

一帶一路入門篇|一帶一路怎麼建?一文看清5大合作重點

2:10

一帶一路入門篇|一帶一路是甚麼?

3:04
故宮鐘錶館

我們的故宮|鐘錶館的精品知多少?

3:02

我們的故宮|甚麼是小滿動三車?

人民幣戰士難以取代美元地位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雷鼎鳴
雷鼎鳴

雷鼎鳴看中國經濟|人民幣取代美元的障礙

孕婦,醫生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李焯芬
李焯芬

李焯芬人生導航 天使為甚麼能飛翔

中西交流
王德峰
王德峰

王德峰看東西方人生態度大不同 西方哲學不能變成中國思想

2008年6月9日
中星9號

中國首顆電視直播衛星發射升空

「爛衫爛褲莫亂丟」是何解?

  歇後語之所以歷久常新,是因為它反映了一個地區的風土人情,以及社會變遷,聽懂的話常會令人會心微笑。   廣東話歇後語如是,客家話的歇後語也是一樣,其中有一句「爛衫爛褲莫亂丟」,大家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客家話中「爛衫爛褲莫亂丟」背後是什麼意思呢?   昔日社會生活艱難,爛衫爛褲雖然破舊,修補過後還是可以穿着的,又不至於囊中羞澀的時候沒有衣服可穿。   所以,客家人就有「爛衫爛褲莫亂丟——留來日後好遮羞」的說法了。   是不是很形象化地反映昔日人民生活的生活狀況?   延伸閱讀:泥菩...

1.4萬條龍

  在中國古代,龍被視為皇權的象徵,皇帝也自稱「真龍天子」。在北京故宮,就可以看到許多「龍元素」裝飾。   俗稱「金鑾殿」的太和殿,是紫禁城龍元素最多的宮殿之一,據指有超過1.4萬處龍紋裝飾,分別都藏在哪裏呢?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