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04/03/2023
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系列叫好叫座,不說不知,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在眾多翻天覆地的變化之中,也包括有誕生了真真正正,具商業性質的科幻電影。
1980年上映的《珊瑚島上的死光》,就是改革開放後的第一部國產科幻電影。嚴格來說,它更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真正的科幻電影。
改革開放|《珊瑚島上的死光》得獎小說改編 作者亦為電影編劇
《珊瑚島上的死光》改編自作家童恩正的同名科幻小說,童恩正本人亦為電影的編劇之一。
小說創作於1960年代,可惜由於其後經歷文化大革命,要去到1978年才得以在《人民文學》期刊上發表。同年,《珊瑚島上的死光》榮獲當時文壇最高獎項「全國最佳短篇小說獎」。
《珊瑚島上的死光》的故事,是比照美國荷里活商業片拍攝的科幻電影,結合驚悚、動作等元素,亦融入國產電影特有的「反特」(意思是打擊、摧毀特務)。
電影講述一名華人科學家發明了高效能原子電池,卻因為不願出售專利權而遭外國公司派出殺手殺死。
科學家在斷氣前,將電池原型交給未來女婿,讓他將之帶回中國。之後女婿駕駛飛機逃走,卻被擊落導致流落荒島,並遇到科學家昔日的好友博士。
而不知真相的博士,一直受該外國公司的資助而發明可作武器用途的激光技術,並且正需要原子電池來彌補能量消耗太高的問題。女婿向博士曉以大義後,二人合力將企圖搶奪激光技術的大反派殺死。
改革開放|《珊瑚島上的死光》前也有「科幻」電影 多作宣傳任務
在《珊瑚島上的死光》之前,其實中國也有過具有科幻元素的電影,例如《十三陵水庫暢想曲》、《小太陽》等。
但這些電影都是誕生於特殊時期,嚴格來說更多是為宣傳任務而創作的「特供型」電影。
當中所謂的科幻元素,不過是以其名義來對未來生活勾劃出美好藍圖,充其量只能是中國科幻電影的萌芽階段探索之作。
及後國家經歷文化大革命,中國科幻電影的發展更是跌入沉寂的階段。
而《珊瑚島上的死光》最特別的地方,就是無論是風格、敘事手法,抑或是科幻場景的設計,都可以說是相當「硬核」,再沒有刻意為之的科普。
導演有意識地強化故事情節,使人物形像更完善,也令整個故事變得驚險刺激、懸念迭起。
改革開放|《珊瑚島上的死光》有趣花絮 核爆「蘑菇雲」真身是黃土?
值得一提是,由於時代和技術的限制,《珊瑚島上的死光》有一些非常有趣的幕後花絮。
整部電影的場景都是在外國,但實際上經費不足,攝製組不能拍攝外景,只可以盡量以廠景完成。有需要的外景鏡頭,是依靠香港攝影師拍攝的資料圖像。
此外,影片最後的結局是荒島被核彈炸毀,工作人員為呈現有關的畫面,特意將幼細而乾燥的黃土,大把倒進裝滿清水的玻璃缸中。所謂的「蘑菇雲」,就是上下倒轉的黃土在水中徐徐散開。
以現代角度來評價,《珊瑚島上的死光》沒有華麗特效,故事結構也不算特別。但無論如何,《珊瑚島上的死光》填補並接續了中國科幻電影發展的空白,為日後的前進道路奠定一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