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12/02/2023
說2023年是「劉慈欣年」也不為過,《三體》動畫、《三體》電視劇、《流浪地球2》等改編自劉慈欣原著小說的影視作品輪番上映,串流平台Netflix出品的《三體》劇集也將於今年上線。
上述的影視作品,有的廣受好評,有的卻成為「口誅筆伐」的對象,影視化成功的要素有哪些?影視劇的熱映讓劉慈欣再次被大眾關注,甚至掀起一陣對劉慈欣IP宇宙的討論。
《流浪地球2》:國產科幻電影新里程碑
2019年,電影《流浪地球》在內地春節檔狂攬47億元人民幣票房收入。四年後,《流浪地球》的延續篇(也可以說是前傳)《流浪地球2》在同一個檔期上映,無論票房和口碑亦同樣延續了首部的輝煌。
如果說《流浪地球》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元年」,那麼《流浪地球2》更是為國產科幻電影立下了新的里程碑。
在《流浪地球2》中,太空電梯視覺效果驚人、地球行星發動機氣勢恢弘、月球發動機更是想像力十足,特效水準比起上一部又再全面升級。用劉慈欣本人的評價說,「《流浪地球2》極大地拉短了中國的科幻大片和世界的距離。」
延伸閱讀:《流浪地球2》的太空電梯真能實現?
為了保證科幻和現實世界不會太脫節,以及彌補前作的不足和遺憾,《流浪地球2》還聘請了由中科院多個學科專家組成的顧問團,為電影完善長達十幾萬字的世界觀設定。
電影中另一個看點是展示人類對未來人工智能場景的想像,引入了對「數字生命」的探討。假如你對近期火爆的人工智能聊天機械人ChatGPT感興趣,那麼《流浪地球2》中關於人工智能的意識思想,以及將人類意識上傳到電腦網絡中的倫理爭辯,一定也能吸引你的目光。
劇版《三體》:「摳書式」翻拍獲好評
作為國產頂級科幻IP,《三體》的影視化動向一直備受關注。
2022年年底,被寄予厚望的《三體》動畫率先高調亮相,首集開場的「古箏行動」獲得不少好評。但在第三集播出後,口碑直線下滑,豆瓣評分即將跌破4分(滿分10分),差評率高達7成,被無數的觀眾冠上「依託答辯」(一坨大便)的稱號。
不少評論指出,《三體》動畫差評如潮,跟劇情跳躍、人物建模僵硬不無關係。此外,對於「原著黨」來說,《三體》動畫對原作大刀闊斧的改編再創作也令人不滿和失望。
與動畫版相反,劇版《三體》劇情因為忠實於原著,幾乎從結構上還原了小說,被網友戲稱是「摳書式」翻拍。從開播到結局,劇版《三體》的表現保持「高開高走」,目前豆瓣評分高達8分以上。
「摳書式」翻拍的背後,實際上有調研數據的支持。主創團隊明確《三體》的主要受眾是核心書粉,因此決定首先服務好核心書粉,再往外圍科幻迷和更多電視劇觀眾擴散。
而在視覺效果方面,無論是紅岸基地、三體遊戲的「脫水浸泡」和「人列計算機」,還是古箏行動,這些小說中的名場面還原度也備受稱讚。
由香港導演曾國祥執導的Netflix版《三體》,將會是觀眾在2023年看到的第三個版本《三體》改編影集。從此前公佈的主創和演員名單來看, Netflix版《三體》無疑也令觀眾有很高的期待。
在美國的成熟工業流水線之下,無論是視覺特效、科幻設定還是製作能力,Netflix都遊刃有餘。不過,Netflix版《三體》作為一部面向全球市場的劇集,未必能從原著的視角來講述這個充滿「中國特色」的科幻故事,中西結合版的《三體》,也許會是一個新的看點。
延伸閱讀:《三體》《流浪地球》作者 劉慈欣讓中國式科幻走向世界
延伸閱讀:國產科幻先河 《流浪地球》的啟示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