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2-12-28
我們中國人還是中國人,這一點是不用懷疑的事。80後、90後在成長過程中,一度認為他們是世界公民,中國人只是一個種族的概念。
王德峰看海外留學80後 經歷文化震盪認清自己還是中國人
我兒子在成長過程中就會這樣想。他讀小學、初中、高中,這些課程基本上從西方引進的,只有少數課程、科目,譬如歷史科有一點中國歷史,語文課有一點古典詩詞,這算是中國文化了。
至於數理化、外語,全面的課程體系都是從西方引進的學問。到了大學的學問體系,國學只有很小一塊。
我們無論怎樣在西方的知識體系和學問體系當中成長,我們的生活無論怎樣的欣賞來自西方的舶來品,我們欣賞荷里活大片,看西方的電影、讀西方的書,吃麥當勞、肯德基,穿西服革履,但我們有沒有變成了西方人?我們還是中國人。
愈是到海外留學的80後,愈清楚認識到這一點。因為他們在西方國家生活的短短3個月裏,一定會遇到culture shock「文化震盪」。他們終於意識到自己還是中國人,於是,他們往往比大陸的80後更愛國。這是有根源的。
為甚麼向西方學習了100多年的這個民族,每一代的年輕人都曾經祟拜西方、嚮往西方?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時代的第一波留學潮,把我所在讀書的本科班的同學,有三分之一拉到美國去,他們現在還在那裏。他們投奔自由世界,他們覺得那裏才是最好的社會。
現在他們非常愛國,這個很真實的事情。
所以我們就要問,為甚麼學不成西方人這個基本的問題?我們要探討中西文化差異的淵源。
這根源在哪裏?
延伸閱讀:王德峰看中西文化差異的根源
王德峰看亨廷頓《文明的衝突》 以宗教劃分八大文明區
世紀末美國的國際政治學家亨廷頓,發表了著名書籍《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在書裏面,他認為地球上現有的文明可以分為八個區域,即八個文明區。
我覺得分得過細了一點。在我看來,是分為三大部分。
先說他分了「文明三大區」的標準是甚麼呢?宗教。
八個區中,第一個是基督教文明區,主要西歐國家,無論是天主教還是新教,都屬於基督教文明。例如法國以天主教為主,德國以新教為主,差異是有一些,但不很大,所以都屬於基督教文明。
第二個是伊斯蘭文明,也是宗教。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國家,大多數屬於這個文明區。
第三個叫東正教。東正教文明的核心國家就是俄羅斯。
基督教在歷史上發生過幾次分裂,東羅馬帝國後來的基督教就變成東正教,它一度的中心在土耳其君士但丁堡,現在移到俄羅斯。
東正教文明的國家也有很多,包括希臘、土耳其也是其中。
第四個是中華文明。在亨廷頓看來,中華文明區也叫儒教,即儒教文明區。不過,其實儒家不是宗教,他搞錯了。
第五個是比較獨特的,一個國家一個文明,叫日本。一個最孤獨的文明。雖然它在公元300年開始學習中國文化,但學到了甚麼?一個儒家,一個佛家,但偏偏學不了道家。
這個民族是嚴謹的,在細節上高度認真,是一個不斷要求生存的民族,但卻無法學習到道家那種「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
第六個叫拉美文明區,也是根據宗教而來的,是歐洲的移民到了拉丁美洲,帶過去基督教。
拉美本身有土著的宗教、原始的宗教,跟從歐洲傳過去的主要是天主教。拉美國家基督教過去的是天主教為主,美國和加拿大是新教,所以資本主義發展的比較好。在南美洲,拉丁美洲就發展得比較差。
拉美的文明來自天主教的地方,當地的原始宗教結合的產物,那裏的文學、哲學思想,跟歐洲不一樣,也跟中國、印度不一樣。那些魔幻現實主義的文學創作,大概只能在拉美發生的。這是它的文明的特徵。
第七個是非洲文明。非洲部落的宗教之間差異也很大。基督教文明確實也過去了,但在不同的非洲的部落之間結合的結果是不一樣,沒有一個統一的文明區目前產生了,但將來可能產生。
第八個是印度文明。這些是亨廷頓的八大文明區的劃分。
他劃分的標準是宗教,當然也談到了語言,但是語言在亨廷頓的區分方法中,居次要地位,主要是宗教。
延伸閱讀:王德峰看當下中國人怎樣選擇未來
王德峰看亨廷頓論中華文明 點出儒家非宗教的錯誤看法
我現在要強調的是,亨廷頓有這樣一個思路。第一,把中國中華文明看成是一種「儒教文明」。但儒家不是宗教,所以他沒有找到中華文明。我們中國文化的「根」在哪裏?中華民族是一個世界上很少見的無宗教的民族。儘管有不少宗教徒,我們有佛教徒,也有基督教徒。
不過,整個民族的文化精神不是宗教精神。這個民族沒有一個最高的神來管人心的民族,沒有真主來管人心,也沒有上帝過來管人心。亨廷頓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我要強調的是,中國人向西方學習都學不成西方人的根源是漢語。我們是如何理解語言?
從科學角度來看語言,人是一種高級的動物,比其他動物更聰明,所以發明一套符號工具的系統,用一個個詞語做符號,給外部事物貼上一個個標籤,然後把這些符號組織在一個句子裏面,用一句又一句的句子來保存和傳達信息和知識。這樣來理解人類的語言,就是科學的語言,語言的科學觀。
但他錯了,他只是把人類的語言當成是符號工具。(九之三)
(轉載自明師在你心中@YouTube,標題及內容經編輯整理,僅代表作者觀點,並不代表《當代中國》平台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