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飲食|禾稈冚珍珠 連古代王室都鍾愛的煲仔飯

編輯︰康文
撰文︰禾末

  每逢天氣轉涼,香港街頭巷尾都會有這樣的風景:地鋪食肆,尤其是港式餐廳,都會在店外路旁架起一排排煤氣爐頭,熊熊的爐火燒着十個八個瓦煲。負責顧爐的人,在炊煙四冒的環境下,似有三頭六臂般左轉右揭,單憑肉眼和嗅覺,烹調出一個個口味多變、焦香油潤的煲仔飯。很多人以為煲仔飯只是平民美食,殊不知在二千多年前的周朝,煲仔飯可是王室貴族尊享的美味。

肉醬油飯 誕生於貴族餐桌上的首個煲仔飯

  在以前,凡是用小砂鍋配上佐料烹煮的,都會被稱為煲仔飯。這個烹煮方式之所以會沿用千年,跟砂鍋的特質有關。砂鍋傳熱秏時,但保溫力強,能夠透過慢煮的方式,鎖住鍋中食物營養和風味,特別受歡迎。因此它成為周朝貴族八珍中首兩珍的烹調方式。

  據《禮記註疏》等書記載,周代八珍中,第一珍名為「淳熬」。做法是先煎香肉醬,然後放在用旱稻做成的飯面上,再澆上油脂即可。而第二珍「淳母」就是按一樣的做法,放在黃米上。這款煲仔飯看似簡單,但在當時實為很名貴的食品。

百味中國-煲仔飯1
「周八珍」是中國最早的宮廷宴席標準,這裏的八珍不是指八種美食,而是八種烹飪珍奇美食的方式。周八珍中的「淳熬」和「淳母」據考究就是煲仔飯的前身。(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上述的做法,往後一直流傳、稍作微調。直至唐朝,新一款煲仔飯終於面世,放在煲仔飯面上的配料改為肉絲和蛋,肉絲的油份跟濃稠的蛋漿滲進飯粒,口感豐富。這道菜取名為「御黃王母飯」。

  延伸閱讀:冬季飲食|暖身佳品 細數風味各異的羊肉料理

煲仔飯走入百姓家 美味關鍵在於火候

  煲仔飯在廣東地區,又名瓦煲飯。 皆因聰明懂吃的廣東人,得知煲仔飯這回事後,果斷地轉用薄身又高密度、傳熱極快而且平均的瓦煲,裝米注水,再放入豬肉、牛肉、滑雞、臘味等不同配料,慢火燒出帶有飯焦、香味濃郁的煲仔飯。

  但後來又因為瓦煲容易受熱過度而裂開,廚師們都紛紛改回用陶泥和砂漿混合製成的砂煲。剛買回來的砂煲,氣孔較多、較大也較疏,行內人稱之為「眼」,故在拿去煮煲仔飯之前,砂煲都要先用水浸兩天,或是先用來煲粥,令水和粥漿將「眼」填充,使它的傳熱效果更快、更保溫,有助鎖住食物原汁原味。

百味中國-煲仔飯2
製作煲仔飯的時間一般為20分鐘,師傅需要耐心地在不同時間點放入不同的材料、轉火、轉動砂煲方向,確保能煮出一煲帶有飯焦的煲仔飯。(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雖說煲仔飯很百搭,任誰做,流程都差不多,但是要煲出一鍋好飯,不在於時間控制,而是火候。顧爐的人,可說就是烹調煲仔飯的關鍵人物。他需要精準地按下鍋的配料和米的質量,判斷需要燒製的水量及火候。除了不同肉類受熱限度不一,一般製作用的絲苗米產地、新舊程度,又會影響其吸水量。這些都很視乎師傅對食材的熟悉程度和經驗。

  合格、味美的煲仔飯,鍋內米飯應是粒粒分明、晶瑩剔透的,而底部被油浸過的米飯,則會形成一片色澤金黃的鍋巴,自帶三分香脆,七分嚼勁。 煲好的飯,還未算完成,最後還需澆上豉油,隨着嗞嗞的響聲,讓鹹香味滲進米飯中。這個動作,彷彿就像禮成的儀式,做過了,才叫完滿。為了提升整個飯的味道,不少店家都是親自調配鼓油的味道,讓自家的煲仔飯成為獨一無二的招牌菜。

百味中國-煲仔飯3
在煲仔飯上澆上豉油,有畫龍點睛的作用,昇華米飯味道,可說是煲仔飯精髓之一。(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秋天飄來臘味香 「送飯神器」臘腸的魅力何在?

冬季飲食|平平淡淡才是真 清湯火鍋原來這樣講究?

冬季飲食|不止麻辣 中國還有哪些特色火鍋?

一場考試引發的滷鵝風潮 看鮮美鵝肉如何俘虜人心

冬季飲食|暖身佳品 細數風味各異的羊肉料理

最新文章
澳門、中山、珠海

大灣區歷史|丁新豹憶澳門最早接觸西方文化 中山原名香山 珠海唐家灣人才輩出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相關每周主題

冬季飲食|平平淡淡才是真 清湯火鍋原來這樣講究?

冬季飲食|禾稈冚珍珠 連古代王室都鍾愛的煲仔飯

冬季飲食|中國人自古愛羊肉 冬天溫補健脾暖身

冬季飲食|不止麻辣 中國還有哪些特色火鍋?

冬季飲食|暖身佳品 細數風味各異的羊肉料理

百味中國

深圳南山美食

北上消費|盤點深圳南山必打卡餐廳 這間「排隊王」你試過未?

旅遊風物

河西走廊人文景觀

沿河西走廊看風景|4個必去人文景觀 跨越時空探尋千年印記

影視時尚

金手指|20年後再交手!華仔偉仔鬥戲經典作品盤點

編輯推薦

中國航天|停留太空時間最長中國人 王亞平和世界紀錄還差多遠?

神七任務曾遇險 劉伯明:回不去也要讓國旗在太空飄揚

張陸 曾夢想當歌手的太空人

乘神舟十四號再征穹蒼 陳冬:要為祖國飛出新高度

王亞平長駐中國太空站半年 女太空人遇「例假」影響大?

準備25年 鄧清明終圓飛天夢

神舟十七號|進駐天宮最年輕太空人 唐勝傑是黃土高原走出來的窮孩子

2:24

彩虹邨擬清拆|尼克遜來過打羽毛球 網紅打卡點 曾獲建築獎

1:40

《科技前沿 共享數字經濟》 盡覽中國發展新機遇

2:13
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合作篇|一文看清「一帶一路」10年成績單

3:15

一帶一路合作篇|一帶一路10周年 哪些基建項目最矚目?

2:21

一帶一路合作篇|為何要舉行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1:51

「太空艙」裏挖文物?三星堆考古「黑科技」開創先河

2:21

杭州亞運|18屆亞運奪38金 香港金牌運動員逐個睇 哪位贏最多金牌?

重慶、蘭渝鐵路、銀川煉油廠
當代中國-名家-溫鐵軍
溫鐵軍

溫鐵軍看國家地緣戰略 帶起西部3次工業化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潮遊三國
羅倫斯將軍 潮遊三國

三國文化深度遊2023前瞻 走進歷史現場

彎路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李焯芬
李焯芬

李焯芬人生導航 彎彎曲曲的成功路

2016年11月30日
當代中國-當年今日-二十四節氣

中國「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非遺名錄

「生保」同戶籍有關?

  現今社會進步,不少大樓屋苑都有保安,甚至公共屋邨有看更幫大家巡樓兼看門口。當保安人員遇到一些「生保」人及陌生面孔,通常也會多問幾句探明來意,並要求他們先登記再上樓,以策安全。

  在廣東話俗語當中,「生保」有陌生、生疏的意思,而這個俗語的由來是與中國古代一種制度有關的。   「保甲制度」是自宋代開始一種帶有軍事管理的戶籍管理制度,所謂「什伍其民」、「變募兵而行保甲」,就是這個意思。   到了明清兩代仍有類似設置,是管理鄉村地區的重要制度。保甲制度以戶、甲、保等為基...

735個洞窟

     歷經千年營建而成的敦煌莫高窟,是世界現存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被譽為全人類的文明瑰寶。俗稱「千佛洞」的莫高窟,現存洞窟735個,在規格、形狀、主題上各具特色,被學者分為9大類,各有甚麼特別之處呢?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