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05/10/2021
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謂之夏。唐文宗時期仕女裝束、中唐時期敦煌供養人裝束、晚唐風格衫裙、南唐宮廷女子裝束、宋初時期仕女盛裝、宋初時期貴族女子裝束、南北朝時期男裝……如今在內地,有一個專業復原古代服飾的民間團隊——中國裝束復原小組,自2007年成立以來,這個團體精雕細琢還原了400餘套先秦至清代的裝束和百餘款髮型、粧面。
40人「裝束復原」小組 獨家專業復原漢服
伴隨着傳統文化的復興,漢服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服飾愈來愈受到追捧和喜愛,展現出中華文化的絢麗多彩與博大精深。2019年,古裝劇《長安十二時辰》因「服化道」(即服裝設計、化妝、道具佈景)高度還原大熱,中國裝束復原小組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個團隊的定位是——中國獨家專業復原古代服飾與傳統樂舞、研究歷代輿服制度的團體。
裝束復原小組創始人劉帥說,團隊從只有他一個人發展到今天共40多人,通過網絡聚集漢服愛好者,再從愛好者當中凝聚出專業的人,一步步組成了現在的陣容。團友有不同的擅長領域,劉帥擅長女裝,製衣組組長、設計師琥璟明擅長男裝,史籍組組長池文匯擅長禮儀研究。2010年加入團隊的胡曉是元老之一,更擅長首飾製作。
胡曉介紹,裝束復原小組不同的隊伍有各自的分工,目前每年會保證有20個以上完整的作品呈現出來。自己所在的美術組主要工作任務是考證陶俑、壁畫等作品中的美術形象,將其提取出來進行資料比對。
復原工作除了讓妝容、服飾等看起來像,還要考慮當時流行的文化思潮對整體裝束的影響。在五代女子衣裙的作品中,團隊認為,由於當時政治格局的分裂、政權交替的頻繁和社會形勢的動蕩,服飾藝術所受到的限制和束縛變少,因此開始了更為大膽的藝術探索。
「裝束復原」小組充當禮儀顧問 作品被博物館收藏
成立14年,裝束復原小組從漢服愛好興趣組成長為專家級團隊,在多部影視劇、話劇中充當禮儀顧問及史料考證,參與服化道的設計與製作,其作品亦多次被中國絲綢博物館、東華大學、南京絲綢藝術博物館等機構收藏,並出版了《漢晉衣裳》《中國妝束》兩本書,成為研究漢服繞不開的權威著作。
裝束復原小組所做的,是窮盡心力留住漢服之美。不讓千年前的華服在後人的想象中,演變成影樓服、戲服。胡曉說,這是一份很枯燥的工作。一件全手工絞纈的魏晉襦裙,手工縫製、草木染色,需要兩名組員花半年時間慢慢打磨。十幾年來,數十位組員通力合作,才復原了百多件精品。「別人看來很華貴、很絢爛的作品,實際上是經過我們很久重覆性的工作所得的」。
不過,從著手研究古代裝束,到真正出第一個作品,胡曉的內心被自豪感填滿:「我當時就覺得,我們的民族真的太厲害了」。據悉,裝束復原小組下一步計劃將中國古代服飾和相關文化,通過復原的方式讓更多的人看到。此外,他們目前已成立了自己的成衣品牌「桑纈」,讓更多喜愛漢服的人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