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聲——比肩袁隆平的農業科學家 要讓中國人家中裝滿糧

編輯︰許可

  說到讓中國人都能吃飽,很多人想起的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其實中國還有一位與袁老齊名、並稱「南袁北李」的農業科學家,他就是「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李振聲。

李振聲為有飯吃報考農校?

圖為年輕時的李振聲。
李振聲打算找一份教書工作,但一張招生廣告,改變了他的一生。圖為年輕時的李振聲。(網上圖片)

  李振聲1931年2月出生在山東淄博一個農家,小時候捱過餓,經歷過戰火。他靠着親戚接濟讀到高中二年級,原本打算到省會濟南謀取一個教職糊口,但街頭一則招生廣告改變了他的命運。

  當時是1948年,濟南剛解放,山東農學院重新招生,「免費食宿」4個字吸引了李振聲。「又有飯吃,又能上大學,這是我從來都不敢想的事。」他決定試一試,結果一試成功,成為了小麥育種與栽培專業的學生。

  那時在中國北方農村,人們主要靠玉米、大豆填飽肚子,小麥產量低,又容易遭受乾旱和病蟲害,可謂來之不易,吃上一頓用小麥磨成的「白麵」,是很多人的盼望。

  一次學校假期,李振聲把培育出的小麥良種帶回家,有鄉親們試種果然收成大增,此後大家紛紛登門換種。看到這情景,他深刻體會到科學對提高糧食產量的重要,也堅定了研究方向。

牧草為李振聲開拓育種新領域

中國小麥產量佔糧食總產量約兩成
中國小麥產量佔糧食總產量約兩成,所以李振聲的研究至關重要。(網上圖片)

  1951年畢業,李振聲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北京遺傳選種實驗館。能進入中國科學最高殿堂,對李振聲是意外驚喜,但也有一絲遺憾,因為他最想做的是小麥遺傳育種研究,卻被分到栽培組研究牧草。那時李振聲當然不會想到,小小的牧草,日後會幫助他開拓出育種新領域。

  5年後,李振聲響應國家支援大西北號召,轉往陝西小城楊陵的西北農業生物研究所。

  那一年,中國爆發了史上最嚴重小麥條銹病。這種病被稱為「小麥癌症」,是公認世界性難題,它的傳染性極強,會導致小麥大幅減產,甚至絕收。

  據報道,當時因病減產的小麥達幾十億公斤,約佔全國糧食總產量二十分之一,影響非常嚴重。

遠緣雜交 李振聲挑戰高難度

李振聲一生致力小麥遺傳育種的研究與教學
李振聲一生致力小麥遺傳育種的研究與教學,圖為上世紀80年代李振聲(左一)和學生在麥田裏。(網上圖片)

  看到許多農民對着染病麥苗失聲慟哭,農家出身的李振聲感同身受。他下決心要戰勝小麥病害、要讓中國人家中裝滿糧。

  從何處着手呢?李振聲想到在北京研究了5年的牧草:「小麥有5,000年的歷史,一直是人工栽培,抗病能力弱。而牧草則是在自然環境下生存繁衍,自身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和抗體基因,對條銹病有很好的抗性。如果把它的抗病能力轉移到小麥上,不就能大大提高小麥的抗病性嗎?」

  要把牧草抗病能力轉移到小麥,就要讓兩種不同的植物雜交,學術上稱之為「遠緣雜交」,難度極大。

  為了得到最優質品種,李振聲挑選最好的小麥雜交繁育,再篩選,再雜交,又再篩選……​​8年過去,可是抗病小麥還沒有培育出來。

耗23年 李振聲育成高產抗病新種

李振聲除了是農業科學家,也是農業發展戰略專家。
李振聲除了是農業科學家,也是農業發展戰略專家,他曾率領專家組,就中國農業發展問題進行調查和撰寫報告。(網上圖片)

     非議接踵而來,李振聲甚至受到「研究工作脫離實際」的批評。「那段日子,我的壓力最大。」但他選擇了堅持。

  1964年,小麥收成期前接連下了40多天雨,等到天氣放晴,1,000多份雜交品種小麥幾乎悉數乾枯了,只有一份舒展着葉片,保持着金黃顏色。李振聲興奮不已,帶着這棵小麥又投入了新的研究,這一做又是十多年......

  1979年,也就是李振聲研究小麥遠緣雜交的23年後,轉移了牧草基因,抗病性強、產量高、品質好的小麥品種「小偃6號」育成,開始在黃淮流域冬麥區廣泛種植。陝西農村一句民謠漸漸流傳開:「要吃麵,種小偃。」

  到21世紀之初,「小偃6號」系列及其衍生品種多達50多個,在全國累計推廣3億畝以上,增產超過150億公斤。國際公認的糧食安全線是每年人均400公斤,只要簡單計算,就能理解150億公斤是甚麼概念。

獲共和國勳章 李振聲受肯定

李振聲(左)在2006年獲國家最高科技獎,由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的胡錦濤頒獎。
李振聲(左)在2006年獲國家最高科技獎,由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的胡錦濤頒獎。(網上圖片)

  此後中國的農學界把李振聲和袁隆平合稱「南袁北李」;李振聲也被譽為「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

  當然,李振聲對解決中國糧食問題的貢獻絕不止是培育「小偃6號」,上世紀80、90年代中國糧食產量兩度徘徊不前,他還受當局指派,帶領農業專家就此展開調查,並提出至關重要的戰略性對策和建議。

  李振聲亦一直堅持科研和教學,90歲後他不能親自到田間地頭去了,但仍用微信了解着第一線工作進展。

  李振聲1991年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曾出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協副主席。2024年,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李振聲被授予「共和國勳章」,成為繼袁隆平之後第二位獲得該獎項的農業學家。

  延伸閱讀:為中國人吃上飽飯奮鬥一生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時代英雄

國產戰機一戰成名 懷緬「殲-10之父」宋文驄

傑出名人

沈靖韜

港產鋼琴家|沈靖韜國際大賽奪冠創歷史 「鋼琴神童」怎樣煉成?

創新先鋒

Labubu龍家昇

潮流新寵Labubu之父 香港藝術家龍家昇中西合璧無限創新

小城大事

IShowSpeed

IShowSpeed|直播遊歷內地香港掀熱潮 「甲亢哥」到底是誰?

運動健兒

桌球世界冠軍趙心童

桌球|世界冠軍趙心童創歷史 年少成名曾迷失毀前途

影視巨星

周驄《新紮師妹》、曾江+周驄+胡楓

周驄由粵語片男一到御用爺爺 《新紮師妹》問「Sir字點寫」最經典

編輯推薦

電磁彈射航母命名「福建艦」有玄機?

第一艘國產航母「山東艦」 重要戰略威懾力量

中國海洋戰略設計師 航母之父劉華清

遼寧艦交付海軍

2012年9月25日

遼寧艦航母交付海軍

福建艦

福建艦|出海首次航行試驗 海試試甚麼?電磁彈射有多強?

中國航母|「福建艦」下水 004是核動力航母嗎?

戰機降落航母有多難?夜間著艦是「蒙眼走鋼絲」!

1:40
團結香港基金呈獻節目《物暢其流》

香港智慧物流新篇章 盡在《物暢其流》

2:52

世界最大黃金生產國!中國哪一省最多金?|神州冷知識

2:30

國安通通識|國家安全知多少?3條影片帶你了解

1:59
海洋公園港產大熊貓

港產大熊貓|即睇命名比賽懶人包 可唔可以沿用「家姐」「細佬」?

2:32

港產大熊貓|家姐細佬登場 一文看清追訪全攻略

3:15
啟德體育園

10個數字|一文看清啟德體育園亮點

2:09
港產大熊貓小姐弟

港產大熊貓|半歲生日將與公眾見面 兩招分辨家姐細佬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李焯芬
李焯芬

李焯芬人生導航「心在地獄緣惡念」眼中映照內心成見

美經濟學家薩克斯:美國不在乎別人獨裁或民主 只關心權力和軍事基地

今天不養生 明天養醫生

  現代人都注意養生,因為養生能預防疾病,所謂「預防勝於治療」。若不作出預防,到生病需要治療的時候可能非常麻煩了,因此就有「今天不養生,明天養醫生」這個說法,也有人說「今天不保健,明天養醫院」。

  要養生,可以從飲食、運動、睡眠、情緒各方面入手。東方醫學有一名句:「有諸內而形於外」,內在情緒問題不去處理,必然反映在外。西方有一句說話:You are what you eat,即是說你吃甚麼,你的身體狀況就會反映甚麼。運動及睡眠這二方面,其重要性已毋庸置疑。

  不好好去養生,老來便需要養醫生...

9種潮型

     浙江錢塘江潮,有「天下第一潮」之譽,古人所謂「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錢塘江潮不僅氣勢磅礴,而且形態多變,共9種花款,大家都見過嗎?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