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國人吃上飽飯奮鬥一生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編輯︰許可

  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一生為讓中國人都吃上飽飯而奮鬥。他研發的雜交水稻如今已種在中國一半的水稻田裏,單是所增加的產量就可以養活7,000萬人;袁隆平還致力把雜交水稻「覆蓋全球」,讓全世界遠離饑餓。

小一參觀園藝場印象深 袁隆平決心學農

  袁隆平祖籍江西,1930年出生在北京,成長在一個知識份子家庭。父親一直希望袁隆平能和他一樣考上名牌大學,走「學而優則仕」的路,但袁隆平卻選擇了農科。

  說到自己如何和農業結緣,袁隆平曾憶述了在武漢讀小學一年級時的一次郊遊:老師帶着大家到附近一個園藝場,當時正是六月上旬,桃子紅紅的掛在樹上,還有葡萄一串一串的,「那個時候第一次印象最深了,我就覺得學農好!」

  終於袁隆平說服父母,19歲時考入重慶相輝學院(後併入西南農學院)農學系學習。自此,「讓中國人都吃上飽飯」成為他一生的追求。

袁隆平出身知識份子家庭,父親希望他能「學而優則仕」,但他卻選擇了農業為終身奮鬥的領域。圖為讀大學時的袁隆平。(網上圖片)

  1953年,袁隆平畢業被分配到湖南省黔陽縣的安江農業學校當老師。

  那時候,中國的農村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在土地改革中獲得土地,實現了「耕者有其田」。但是,飢餓的魔咒還沒有遠離,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的三年困難時期,艱難日子令經歷過者畢生難忘。

  袁隆平此刻深深感受到糧食安全的重要,他思考着如何解決問題;他還堅持「中國人的飯碗要拿到自己手裏面,不要靠人家」。

袁隆平「不信邪」 挑戰世界學術權威 

  1961年的一天,袁隆平在田邊發現一株「鶴立雞群」的水稻,它穗子很大,很整齊,籽粒很飽滿。他高興壞了,認為這是難得一見的良種,於是將之採走,第二年就以它作種子,開始培育。

  但培育結果卻令人失望,播下去的1,000株水稻,高的高,矮的矮,沒有一株有它的「爹」那麼好。

  看着高矮不齊的稻株,袁隆平突相起:莫非自己找到的是一株天然雜交稻?如果真的如此,就可以通過人工方法利用雜交優勢,培養產量更高的雜交水稻。

袁隆平敢於挑戰權威,讓他在雜交水稻方面有突破性新發現。圖為袁隆平用顯微鏡查看稻苗變化。(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他坐言起行開始研究,惟水稻雜交優勢的觀點,卻與當時國際主流迥異。一個鄉村教師挑戰世界學術權威,很多人潑冷水,更多人當成笑話。但是袁隆平「不信邪」,他認定這是發展方向,即使再困難也要堅持。

  水稻是「雌雄同花」的,如果想讓水稻雜交,必須找到一種自身雄花不能授粉的品種,雌花才能接受來自異株的花粉;找到這種「雄性不育株」作為「母本」,就是培育的起步點。

 袁隆平:中國還能幫助世界解決吃飯問題

   為找到「雄性不育株」,他彎着腰在田裏檢查了幾十萬株稻穗,終於在1964年至1965年間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並開展連串實驗。可是,他還是屢遭挫敗。

  袁隆平繼續努力,更輾轉千里在湖南、雲南、廣東、海南(當時仍屬廣東)等地研究。終於在1971年,一名學生在海南發現一株花粉敗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這株被稱為「野敗」的野生稻,終於為袁隆平打開研究的突破口;「野敗」也成為雜交稻的第一個「母本」。

袁隆平是「實戰派」,除了在實驗室,他也堅持要下田。他曾說過「只有下田最快樂」。(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經過不斷努力,袁隆平成功培育了幾萬株「野敗」,並證實其產量能明顯提高;他將之無償分給各地科研協作組單位,更多農業科技人員加入實驗。1973年10月,袁隆平一次會議上宣布在雜交水稻研究獲得成功。

  此後數十年,袁隆平繼續帶領團隊研究和推廣雜交水稻,優選品種的雜交水稻產量不斷得到突破,成為中國糧食安全強而有力的保障;這些水稻並被推廣到世界各地,協助很多非洲和亞洲國家解決糧食問題。

  上世紀90年代,有美國經濟學家向世界發出「誰來養活中國」 的疑問,那時袁隆平已底氣十足地指出,中國完全能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不僅如此,中國還能幫助世界人民解決問題。

  延伸閱讀:兩彈元勳郭永懷遇空難 生命最後一刻用身體保護機密

 吃飯靠「兩平」:一靠鄧小平 二靠袁隆平

   時至今日,雜交水稻中國的種植面積超過1,700萬公頃,佔水稻總面積的50%,單是每年增產的糧食就可以養活7,000萬人。內地曾有此一句順口溜:「吃飯靠兩平,一靠鄧小平,二靠袁隆平」,這足以概括「兩平」的貢獻。

  因為在糧食安全的貢獻,袁隆平獲獎無數,包括中國最高榮譽的「共和國勳章」,還有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頒授的糧食安全保障榮譽獎等。

袁隆平對糧食安全的貢獻無人能及,在2019年,他獲國家主席習近平頒授共和國勳章。(網上圖片)

  晚年的袁隆平尚沒有離開研究雜交水稻的第一線,並和團隊開發出「海水稻」和試驗在沙漠種植水稻。即使到了90歲高齡,他仍為雜交水稻增產目標努力着。

  袁隆平說自己有一個夢:「我夢見種的水稻,長得跟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把那麼長,顆粒像花生米那麼大,我們就坐在稻穗下面乘涼……。」他還有一個夢,就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

  2021年3月,袁隆平在海南基地不慎摔傷入院,身體情況急轉直下,之後被轉到湖南長沙留醫。住院期間,他仍惦記着試驗田,天天關心外面的天氣如何,太高的溫度會否影響作物生長......。

  這一年的5月22日,袁隆平與世長辭,享年91歲。

  延伸閱讀:袁隆平: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就能養活中國

袁隆平2021年5月離世,他在海南的試驗田成為了的「追思牆」。(網上圖片)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差點做了戰鬥機機師?

國家最高科技獎|「核能大神」王大中 讓中國核技術領跑世界

當代中國-時代英雄-中國十大元帥葉劍英與港結緣鼓勵同胞為國家建設出力

中國十大元帥葉劍英與港結緣 鼓勵同胞為國家建設出力

為工業找石油 為「兩彈」尋鈾礦 中國地質力學奠基人李四光

最新文章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時代英雄

打破珠峰北坡不可征服的神話 「攀登者」王富洲

傑出名人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水稻專家楊華德 用中國技術解決非洲吃飯問題

創新先鋒

小米造車

小米造車|從無到有只需3年 雷軍:小米正式成為一家車廠

潮流人物

KOL時代|堅守「生死第一線」 85後醫生推廣醫學科普 救人無數

小城大事

女性第一人!董紅娟登頂全部14座8000米級高峰

運動健兒

2:58

港隊單車造王者 沈金康的傳奇故事

影視巨星

姜大衛,《新獨臂刀》、《大內群英》、《再見亦是老婆》、《白日之下》

金像獎2024|香港首位亞太影帝 姜大衛為一個原因堅持演武俠片

編輯推薦

垃圾徵費|4‧22齊「走塑」 禁膠餐具外賣點算?網購棉花棒會否犯法?

金像獎2024|《白日之下》:改編真實案件 揭露殘疾院舍黑幕

毒舌大狀-黃子華-香港電影1億票房

金像獎2024|毒舌大狀奪最佳電影 如何煉成「史上最強港產片」

金像獎2024|港產片《金手指》 重現香港「全民皆股」黃金年代

姜大衛,《新獨臂刀》、《大內群英》、《再見亦是老婆》、《白日之下》

金像獎2024|香港首位亞太影帝 姜大衛為一個原因堅持演武俠片

金手指|20年後再交手!華仔偉仔鬥戲經典作品盤點

《神鵰俠侶》 、《大隻佬》、《金手指》發布會

《金手指》與梁朝偉重逢鬥戲 劉德華怎樣從偶像變影帝?

黃子華影視作品-男親女愛-飯戲攻心-絕代商驕

黃子華影視作品盤點 攀上影藝事業高峰全靠這套劇?

2:49
我們的故宮-榫卯

我們的故宮|榫卯和斗拱的關係密不可分?

2:05
一帶一路-健康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科普篇|讓中國醫療「走出去」 健康絲綢之路如何惠及世界?

1:58
一帶一路科普篇-綠色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科普篇|綠色絲綢之路是甚麼?一文看清重點成果

1:54

一帶一路科普篇|如何以「中國方案」打造「數字絲綢之路」?

2:25

一帶一路科普篇|RCEP是甚麼?它與一帶一路如何1+1>2

2:46

一帶一路科普篇|「鋼鐵駝隊」是甚麼?解密中歐班列

2:52
一帶一路科普篇

一帶一路科普篇|亞投行與絲路基金扮演甚麼角色?

坐在輪椅的人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李焯芬
李焯芬

李焯芬人生導航 欣賞別人的幸福

道濟會堂
丁新豹
丁新豹

丁新豹憶基督教跟革命的關係密切?

當代中國 時評

人均壽命不斷延長 中國人的「長壽密碼」有哪些?

2017年4月20日
當代中國-當年今日-天舟一號

「天舟一號」成功發射

知恥近乎勇

  中國有不少自古流行的金句,當中都有大智慧,其中儒家學說對於「修身」之道,就有一句名句:「知恥近乎勇」。

  這句話出於《禮記 · 中庸》,意思是指知道羞恥,就接近成為一個勇敢的人了。一個人有了羞恥的心,即是懂得自省,如能進而自勉自勵,勇於改過,就是真正的勇敢,達到「修身」之道。

  中國古代有不少偉大人物都有知恥之心,成就崇高品格,例如孟子「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莊子「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以及...

4個龍

     2024年是龍年,除了年份之外,原來月份、日期、時間都可以生肖來排序。那麼龍月、龍日是怎樣來定義?龍年、龍月、龍日、龍時這樣「四龍合一」的日子,今年會出現幾次呢?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