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工業找石油 為「兩彈」尋鈾礦 中國地質力學奠基人李四光

編輯︰許可

  李四光是中國地質力學奠基人,但其貢獻絕對不止於學術層面:李四光提出的理論助力新中國找到石油,為工業發展注入源源動力;他指導地質勘探隊尋獲鈾礦,替「兩彈」研發奠定堅實基礎,成就中國的大國地位。

清朝最後「工科進士」 李四光一生傳奇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出生在湖北省黃岡,是蒙古族人。他自幼在父親執教的私塾讀書,14歲來到武昌報考高等小學堂。填寫報名表時,他誤將姓名欄當成年齡欄,錯寫了「十四」兩個字,隨即靈機一動將「十」改成「李」,後面又加了個「光」字,從此便以「李四光」傳名於世。

  1904年,成績優異的李四光被選派到日本留學,學習船舶機械。在東瀛,他接受了革命思想,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成為年齡最小的會員,孫中山還贊賞李四光有志氣,送給他八個字:「努力向學,蔚為國用」。

李四光自小成績優異,15歲時被學校保送到日本讀書,那時已地質學發生興趣。後來他再到英國留學,即轉學地質學。圖為李四光少年時的照片。(網上圖片)

  1910年,李四光畢業回國,翌年接日到清政府通知到北京考試,並獲授予「工科進士」,成為清朝最後一批進士。辛亥革命後,他曾在湖北軍政府任職,又兩度到英國進修地質學,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期間他曾擔任北京大學地質系主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等職務。

  1949年新中國成立,領導人希望享譽國際的李四光主持地質工作。當時正在英國考察研究的李四光當然願意報效國家,也歸心似箭;為避過國民黨當局的阻撓,他秘密離開英國,輾轉法國、瑞士和意大利多地,歷經周折,終於用了半年時間,才在1950年4月回到中國。

李四光指導石油普查 打破中國貧油論

   回國後李四光被委以重任,1952年起擔任地質部部長,又成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當然,李四光對新中國的貢獻,不在於他的官做得多大,而是他奠基了中國的地質力學,並以學術理論協助中國找到珍貴的石油。

  石油是最重要的動力燃料,被形容為「工業的血液」,新中國要建設,石油當然是不可缺少的。可是,西方學者一直認為中國因為地質結構,是沒希望找到大規模油田,所以那時中國除了在甘肅玉門能開採到少量石油外,其他石油必須用非常緊絀的外匯來進口。

根據李四光的意見,中國包括東北松遼平原等多個目標地區,進行大規模石油普查,後來的大慶油田就是在松遼平原找到。大慶油田至今已累計生產原油23.7億噸,天然氣1,320億立方米。(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不過李四光一直不認同「中國貧油論」,並堅信中國幅員遼闊,不可能沒有石油。他根據長期研究,並總結世界找油的經驗,分析中國的地質條件,在中國最急需石油之際,提出「先找生油區,後找油田」。

  依照李四光的意見,中國1955年開始在西北、西南、華北某些地區,以及東北的松遼平原進行大規模普查,得到大批重要數據。後來中國的幾大產油區,就是在這些地區找到的,包括1959年國慶前夕發現、後來成為中國第一大油田的大慶油田;這些石油資源不單為中國摘下貧油帽子,更為那個階段中國工業發展,注入源源不絕的血液。

  延伸閱讀:李四光紀念館

「兩彈」確立中國大國地位 李四光有功勞

   另外,李四光還為中國的國防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上世紀50年代,剛成立的新中國為了保障國家安全,決定研發「兩彈」(導彈和核彈)。但要發展核彈,除了要解決理論、設計等問題外,更必須找到用作核源料的鈾。而尋找鈾礦的重任,自然又落在擔任地質部長,同時也是頂尖地質學家李四光身上。

李四光的分析協助中國找到核武所需要的鈾。圖為中國在1964年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李四光堅持認為,中國不但有鈾礦,還有易於開採和儲量豐富的鈾礦,一旦開採足以支持新中國核武器製造。此後他根據分析,劃出了中國存在鈾礦大致區域範圍,協助地質隊伍在廣東找到大型「201鈾礦」,打破中國無鈾可用的歷史。後來工作人員根據李四光的指導,又陸續找到一系列鈾礦,鈾產量能保證中國核工業發展需要。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確立中國大國地位。有資料顯示,該彈三分之二重鈾酸銨材料來自於廣東,其中就包括201鈾礦。

  患病的李四光直到1970年6月才卸下地質部部長職務,改任國務院科教組組長。翌年4月,他在北京病逝,享年82歲。

  延伸閱讀:「娃娃博士」設計原子彈 鄧稼先壯大中國軍事力量

李四光是中國地質力量奠基人,她的女兒李林則是核物理專家,曾為中國研發「兩彈」作出重要貢獻。圖為李四光和夫人許淑彬(右)、女兒李林(左)在英國生活時的合照。(網上圖片)

為中國人吃上飽飯奮鬥一生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當代中國-時代英雄-中國十大元帥葉劍英與港結緣鼓勵同胞為國家建設出力

中國十大元帥葉劍英與港結緣 鼓勵同胞為國家建設出力

七一勳章|全球首位慣性導航博士 陸元九一生貢獻中國航天事業

捨西方優渥生活回國效力 華羅庚:為了國家民族

最新文章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時代英雄

打破珠峰北坡不可征服的神話 「攀登者」王富洲

傑出名人

「電器大王」蒙民偉:賣不了1萬部收音機不結婚!1年達標抱美人歸

創新先鋒

科大訊飛劉慶峰

科大訊飛劉慶峰|中國首間在校大學生創辦企業 強勢挑戰ChatGPT?

潮流人物

讀書 KOL;名著解讀

讀書類KOL盤點|10分鐘讀1本名著?他們讓「文化窮人」變富有

小城大事

疑難病例「活字典」!王愛霞報告內地第一例愛滋病 制定首個診治方案

運動健兒

杭州亞運人物篇|首位田徑歸化選手 混血美女鄭妮娜力為何決意代表中國?

影視巨星

陳慧嫻

80年代樂壇天后陳慧嫻 曾為一個承諾放棄火紅事業

編輯推薦

杭州亞運戰報|中國乒乓球女子團體實現「五連冠」 港隊七欖挫韓國衛冕金牌

香港歷史最悠久公園|兵頭花園在哪兒? 這些「明星動物」你認識嗎?

杭州亞運

杭州亞運專頁|亞洲體育盛事正式開鑼 共同見證強者封王

杭州亞運會

杭州亞運不止有體育 還有這些「中國風」元素展現文化

誰是中國亞運第一金?被遺忘了的蘇之勃

杭州亞運

杭州亞運科技篇|5G時代的亞運 360度VR觀賽如親臨現場

杭州亞運;首個碳中和亞運會

杭州亞運環保篇|全部設施都用綠色電力 亞運場館怎樣發電?

杭州亞運選手村

杭州亞運前瞻篇|揭秘五星級選手村 最細兩房 餐廳健身室媲美私人會所

杭州亞運人物篇|世界「新蛙王」 覃海洋有多強?

3:39
一帶一路 港企機遇

一帶一路香港篇|港企參與大有可為 盤點4領域成功案例

2:21
北京亞運、廣州亞運、杭州亞運

杭州亞運前瞻篇|回顧亞運會歷史 中國兩度主辦稱霸獎牌榜

5:58
裱糊作-八大作-我們的故宮

我們的故宮|八大作的裱糊作是什麽?

1:39

從日用品到工藝品 「一壺一世界」的內畫絕技

5:59
故宮八大作彩畫作

我們的故宮|八大作的彩畫作是什麽?

1:40

從河泥到千古名硯 澄泥硯工藝是怎樣復活的?

1:40

《科技前沿 共建一帶一路》 中國創新工程惠及全球

電動車電池;寧德時代
當代中國 時評

從無名之輩到全球霸主 中國建立電動車電池王國

2022年歐洲籃球錦標賽,保加利亞隊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李焯芬
李焯芬

李焯芬人生導航 一念之間的啟示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潮遊三國
羅倫斯將軍 潮遊三國

三國景點|劉備洞中藏勝景 岳陽追尋金戈鐵馬歷史

1980年9月26日
運-10

國產大飛機「運-10」首飛成功

「地頭蛇」與「地頭蟲」

   形容某人對某地很熟悉,甚至在當地「稱王稱霸」時,會說他是某地的「地頭蟲」或「地頭蛇」,這個講法怎麼來的呢?

  「地頭蛇」出自明朝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七卷:「大官人休說滿說!常言道『惡龍不鬥地頭蛇』。」   《西遊記》第45回則說:「你也忒自重了,更不讓我遠鄉之道—也罷,這正是『強龍不壓地頭蛇』。」   兩句的意思都是說,外來者儘管很厲害,但也鬥不過本地勢力,提醒外來者不要輕易自大。   廣東人...

8種潮景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浙江錢塘江潮,自古以來就被譽為「天下奇觀」,不僅氣勢磅礴,而且形態多變,共8種花款,大家都見過嗎?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