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人吃上饱饭奋斗一生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编辑︰许可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一生为让中国人都吃上饱饭而奋斗。他研发的杂交水稻如今已种在中国一半的水稻田里,单是所增加的产量就可以养活7,000万人;袁隆平还致力把杂交水稻“覆盖全球”,让全世界远离饥饿。

小一参观园艺场印象深 袁隆平决心学农

  袁隆平祖籍江西,1930年出生在北京,成长在一个知识份子家庭。父亲一直希望袁隆平能和他一样考上名牌大学,走“学而优则仕”的路,但袁隆平却选择了农科。

  说到自己如何和农业结缘,袁隆平曾忆述了在武汉读小学一年级时的一次郊游:老师带着大家到附近一个园艺场,当时正是六月上旬,桃子红红的挂在树上,还有葡萄一串一串的,“那个时候第一次印象最深了,我就觉得学农好!”

  终于袁隆平说服父母,19岁时考入重庆相辉学院(后并入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学习。自此,“让中国人都吃上饱饭”成为他一生的追求。

袁隆平出身知识份子家庭,父亲希望他能“学而优则仕”,但他却选择了农业为终身奋斗的领域。图为读大学时的袁隆平。(网上图片)

  1953年,袁隆平毕业被分配到湖南省黔阳县的安江农业学校当老师。

  那时候,中国的农村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在土地改革中获得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但是,饥饿的魔咒还没有远离,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三年困难时期,艰难日子令经历过者毕生难忘。

  袁隆平此刻深深感受到粮食安全的重要,他思考着如何解决问题;他还坚持“中国人的饭碗要拿到自己手里面,不要靠人家”。

袁隆平“不信邪” 挑战世界学术权威 

  1961年的一天,袁隆平在田边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它穗子很大,很整齐,籽粒很饱满。他高兴坏了,认为这是难得一见的良种,于是将之采走,第二年就以它作种子,开始培育。

  但培育结果却令人失望,播下去的1,000株水稻,高的高,矮的矮,没有一株有它的“爹”那么好。

  看着高矮不齐的稻株,袁隆平突相起:莫非自己找到的是一株天然杂交稻?如果真的如此,就可以通过人工方法利用杂交优势,培养产量更高的杂交水稻。

袁隆平敢于挑战权威,让他在杂交水稻方面有突破性新发现。图为袁隆平用显微镜查看稻苗变化。(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他坐言起行开始研究,惟水稻杂交优势的观点,却与当时国际主流迥异。一个乡村教师挑战世界学术权威,很多人泼冷水,更多人当成笑话。但是袁隆平“不信邪”,他认定这是发展方向,即使再困难也要坚持。

  水稻是“雌雄同花”的,如果想让水稻杂交,必须找到一种自身雄花不能授粉的品种,雌花才能接受来自异株的花粉;找到这种“雄性不育株”作为“母本”,就是培育的起步点。

 袁隆平:中国还能帮助世界解决吃饭问题

   为找到“雄性不育株”,他弯着腰在田里检查了几十万株稻穗,终于在1964年至1965年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并开展连串实验。可是,他还是屡遭挫败。

  袁隆平继续努力,更辗转千里在湖南、云南、广东、海南(当时仍属广东)等地研究。终于在1971年,一名学生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这株被称为“野败”的野生稻,终于为袁隆平打开研究的突破口;“野败”也成为杂交稻的第一个“母本”。

袁隆平是“实战派”,除了在实验室,他也坚持要下田。他曾说过“只有下田最快乐”。(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经过不断努力,袁隆平成功培育了几万株“野败”,并证实其产量能明显提高;他将之无偿分给各地科研协作组单位,更多农业科技人员加入实验。1973年10月,袁隆平一次会议上宣布在杂交水稻研究获得成功。

  此后数十年,袁隆平继续带领团队研究和推广杂交水稻,优选品种的杂交水稻产量不断得到突破,成为中国粮食安全强而有力的保障;这些水稻并被推广到世界各地,协助很多非洲和亚洲国家解决粮食问题。

  上世纪90年代,有美国经济学家向世界发出“谁来养活中国” 的疑问,那时袁隆平已底气十足地指出,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不仅如此,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问题。

  延伸阅读:两弹元勋郭永怀遇空难 生命最后一刻用身体保护机密

 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 二靠袁隆平

   时至今日,杂交水稻中国的种植面积超过1,700万公顷,占水稻总面积的50%,单是每年增产的粮食就可以养活7,000万人。内地曾有此一句顺口溜:“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这足以概括“两平”的贡献。

  因为在粮食安全的贡献,袁隆平获奖无数,包括中国最高荣誉的“共和国勋章”,还有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颁授的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

袁隆平对粮食安全的贡献无人能及,在2019年,他获国家主席习近平颁授共和国勋章。(网上图片)

  晚年的袁隆平尚没有离开研究杂交水稻的第一线,并和团队开发出“海水稻”和试验在沙漠种植水稻。即使到了90岁高龄,他仍为杂交水稻增产目标努力着。

  袁隆平说自己有一个梦:“我梦见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他还有一个梦,就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

  2021年3月,袁隆平在海南基地不慎摔伤入院,身体情况急转直下,之后被转到湖南长沙留医。住院期间,他仍惦记着试验田,天天关心外面的天气如何,太高的温度会否影响作物生长......。

  这一年的5月22日,袁隆平与世长辞,享年91岁。

  延伸阅读:袁隆平: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就能养活中国

袁隆平2021年5月离世,他在海南的试验田成为了的“追思墙”。(网上图片)

李振声——比肩袁隆平的农业科学家 要让中国人家中装满粮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时代英雄

朱光亚是核武“众帅之帅” 原子弹首爆时他为何不在观测站?

杰出名人

吴传玉是谁?他是新中国奥运第一人

创新先锋

黑神话:悟空的制作人冯骥

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如何用好作品讲中国故事?

潮流人物

KOL时代|坚守“生死第一线” 85后医生推广医学科普 救人无数

小城大事

烈士纪念日|科技考古追寻尘封历史 文少卿:让无名烈士变有名

运动健儿

2:22
巴黎残奥WH2级单打亚军陈浩源

轮羽二哥」陈浩源再闯残奥 勇夺银牌突破个人成绩

影视巨星

徐少强、《天蚕变》、《武状元苏乞儿》

徐少强逝世 从《天蚕变》大侠到《武状元苏乞儿》大反派

编辑推荐
中央赠港大熊猫“安安”“可可”

中央赠港大熊猫“安安”“可可”来了!10月全港征名 海洋公园扩建设施

“娃娃博士”设计原子弹 邓稼先壮大中国军事力量

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中国为何必须研制原子弹?

两弹元勋郭永怀遇空难 生命最后一刻用身体保护机密数据

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中国首颗原子弹为什么叫“邱小姐”?

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金庸与原子弹有交集?

研发核武 邓稼先只拿20元奖金

烧毁留美十年研究心血 两弹元勋郭永怀只为回国

1:37
原来在山西省运城市有一个被誉为“中国死海”的盐湖,运城盐湖的湖水会随着气温等及矿物变化,呈现五颜六色的变幻美景,令人叹为观止。

山西旅游|“中国死海”运城盐湖 沉醉迷人七彩幻境

2:11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经济取得巨大发展。

非凡75年·政经篇|书写奇迹 持续超越 中国经济走过怎样历程?

3:09

非凡75年·政经篇|中国的脱贫奇迹

2:56

非凡75年·政经篇|“一国两制”如何保障港澳繁荣稳定?

2:30
中医药发展历程和成果

非凡75年·文体篇|中医药传承与创新 惠及全球人类 贡献中国智慧

2:47
近年,网剧、网文、网游已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新三样”。

非凡75年·文体篇|中国文化出海“新三样”:网剧 网文 网游

2:27

非凡75年·文体篇|传统文化怎样创意传承?

玫瑰园
李焯芬

李焯芬人生导航 超越仇恨的玫瑰花圃

天安门广场、白宫
马凯硕

马凯硕:是时候与非西方开展对话了

台海
编辑之选

高志凯:美国妄想改变一个中国

2016年11月1日
歼-20

歼-20战机首次公开亮相

白鼻哥是何许人?

  白鼻哥是何许人?  

  白鼻哥,也叫白鼻。原指传统戏曲的丑角(三花脸),因用白粉涂鼻,俗称白鼻哥或白鼻。

  在传统粤剧中,白鼻哥的角色多为反派,例如作为才子的反衬,上京考试而榜上无名,下场时说:“今科不中,明科再来。”

  后来,“白鼻哥陪考”就用来比喻考试失败之人。

  其后,白鼻哥又泛指无能之辈瞎凑热闹,永远是陪衬角色...

9种潮型

    浙江钱塘江潮,有「天下第一潮」之誉,古人所谓「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钱塘江潮不仅气势磅礴,而且形态多变,共9种花款,大家都见过吗?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