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4-10-03
有些歷史是不容易遺忘的。1918年的跑馬地馬場大火,奪去逾600人性命,死傷枕藉,即使我們未有親睹慘劇,但種種遺留下來的歷史痕迹,仍令人不禁再三搖頭嘆息。
英國人19世紀引進香港賽馬運動 初時只限舉辦「周年大賽」
在銅鑼灣掃桿埔、即香港大球場上方的山坡之上,有一個「戊午馬棚遇難中西士女公墓」,正是悼念跑馬地馬場這宗慘劇的憑證。
為何在百年前會發生這宗世紀災難?要由英國人在19世紀引進賽馬運動說起。
香港的賽馬運動,由跑馬地開始。昔日的跑馬地原稱為黃泥涌,是一片沼澤地,該處有一條帶有很多黃泥的小涌,因而得名。1846年,港英政府將黃泥涌谷的農地收回,開闢為跑馬賽道,因而稱為「跑馬地」。
初時的跑馬賽事只限於一年一次,稱為「周年大賽」,每次舉行3至5日。當時不論香港人或外國人,都對賽馬比賽大感興趣,同樣會入場看賽事及下注,並在場邊為心水馬兒吶喊助威。
跑馬地馬場看台倒塌壓毀熟食檔 引發火燒木棚死傷枕藉
1918年2月26日,是周年大賽的第二日,跑馬地馬場的馬棚上擠滿了數千名觀眾。當大家邊觀賽邊熱烈叫喊之際,悲劇卻發生了。
早年跑馬地馬場的看台,是以竹和木搭成簡陋的馬棚,當上層的觀眾在觀賞賽事,興奮叫喊,下層就是熟食檔在開爐煮食。
當年的馬場火災,源於馬棚上觀眾人多擠迫,結果不勝負荷,上層突然倒塌,壓倒了下層的熟食檔。由於現場環境擠迫,觀眾都難以逃生。加上煮食爐具等被打翻,火焰燒着了木棚,引發大火,火勢一發不可收拾。很多人都因走避不及而被燒死或遭人群踐踏,登時一片悲鳴呼叫聲不斷,恍如人間煉獄。
這場馬棚大火,造成超過600人死亡,當中不少屍體被嚴重燒毀,面目全非,難以辨認身份。後來,這些屍體都被運到山上一處荒廢的咖啡園埋葬。
跑馬地馬場大火奪命逾600人 興建「馬場先難友紀念碑」紀念死難者
1922年,有份參與救災工作的東華醫院,向華民政務司爭取到將咖啡園設置為「戊午馬棚遇難中西士女公墓」,並興建了「馬場先難友紀念碑」(又稱馬棚先難友紀念碑),以紀念死難者。2010年,紀念碑被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2015年,政府將其列為法定古蹟,由東華三院管理。
這宗馬場大火的慘劇,是香港歷史上死傷最嚴重的火災,儘管經過百年歲月,仍會深刻地留在史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