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1/04/2021
一間小小餐館,既可以吃到中式的廈門炒米、福建炒飯,亦有機會品嚐到東南亞的星州炒米、泰式金邊粉、肉骨茶,甚至是西式炒飯、瑞士雞翼等加入了香港飲食文化的「西式」美食,最重要的是,可以吃到代表香港飲食文化的「菠蘿油」、「碟頭飯」,以及喝一杯濃滑的「絲襪奶茶」或「鴛鴦」。這間小小的餐館,就是在香港隨處可見、總有一間在左近的「茶記」茶餐廳。
茶餐廳起源自冰室 代表香港飲食文化延續
茶餐廳是香港飲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家或者都聽說過,茶餐廳的前身是上世紀流行的冰室。50年代,香港流行冰室,主要提供冷飲、冰淇淋和沙冰等冰凍食品,當時冰室持有的「小吃牌照」只能售賣三文治、飲品等小吃。當時香港只有西餐廳提供西式食物,但價格昂貴,非平民百姓所能負擔。
加入香港飲食文化的茶餐廳「豉油西餐」
60年代,香港工業發展蓬勃,為迎合工薪階層的需求,部分冰室開始改領餐館牌照,轉型為茶餐廳,以平民價錢,提供模仿高級西餐廳食品,但又加入香港飲食文化的港式西餐,亦即中西合璧的「豉油西餐」。
豉油西餐,就是用香港式或中式方法去烹調西方菜式,加起來變獨一無二的香港飲食文化,例如,意粉本是西餐食材,加入中式豉油去炒,便成為茶餐廳的香港式美食,瑞士雞翼亦如是。
不過,豉油西餐不一定有豉油,餐湯、牛油麵包、鐵板扒餐以及餐飲,便是其中一種典型港式豉油西餐的組合。總之,看似不中不西,但又中西合璧的菜式,就是香港獨有的「豉油西餐」。
至於星州炒米、廈門炒米、福建炒飯、揚州炒飯等各種以地名命名的茶餐廳菜式,亦與豉油西餐同出一轍,全部均是加入了香港飲食文化的茶餐廳菜式,是其他地方難以吃到的香港人情味。
茶餐廳為世界美食注入香港飲食文化
事實上,世界各地的餐廳都會稍為調整一下外來菜式的食譜,讓食物吃起來更符合在地人口味。例如,英國一間有賣熟食的連鎖百貨店,便曾推出「紅椒壽司」,而加拿大、美國亦將日本的壽司「加工」製作成更適合當地人口味的新菜式「加州卷」,甚至傳回了亞洲地區。
不過,能夠在同一間餐廳裏集天下之大成,融合來自中國不同地區、東南亞、歐美國家等多國美食,再創出多款地道的香港飲食文化菜式,卻只有香港的茶餐廳才做得到。
延伸閱讀:當舖與霓虹燈招牌 照亮香港文化歷史
正因為香港茶餐廳的菜式選擇太多、太符合香港人口味,所以許多香港人到外國旅遊、生活一段時間後,最掛念的仍然是代表着香港飲食文化的茶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