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5-05
1960年代,屯門被發展為九個新市鎮之一。人口陸續遷入,1981年屯門人口約12萬,但在屯門公路建成前,陸路交通只有一條青山公路,居民出入不便。1974年,港英政府沿着海岸線、大部分路段依山建一條三線雙程行車線、連接屯門和荃灣的公路,4年後,屯門公路第一期通車,方便了屯門居民,但隨之而來卻是飽受塞車之苦。
屯門公路啟用10年 人多車多現塞車問題
1978年5月5日,屯門公路正式啟用,這條快速公路將新界西和九龍市區連接起來,成為新界西北的主要交通要道,為屯門、元朗及天水圍居民的出行帶來很大的便利。
不過,隨着這些地區的人口增長,在1980年代尾,屯門公路的車流量逐漸飽和,經常出現塞車情況,甚至平日晚上七、八點仍然水洩不通。
屯門居民飽受塞車之苦,每日出入交通起碼花上2、3小時,有屯門人自小家訓是搭車前一定要去廁所;有人也表示住了屯門後,塞車30分鐘是等閒事。有屯門街坊甚至形容每日車程時間,有如搭飛機往台灣,又有人形容「一入屯門深似海」,奉勸想搬入屯門居住者要考慮清楚。
延伸閱讀:西隧通車 三隧分流解港人塞車煩惱
直至1998年大欖隧道通車,可以直往元朗,不用再經屯門公路;同年汀九穚啟用,經由屯門公路將新界西部與青嶼幹線連接起來,方便市民從香港島、九龍西及新界西地區經青馬大橋前往機場及大嶼山。到此,屯門公路的路面擠塞情況,才稍見改善。
屯門35年人口增三倍 屯門公路塞車死結難解
2007年,深港西部通道通車及深圳灣口岸啟用,香港市民由市區經屯門公路、元朗公路或青朗公路,往深圳灣公路大橋前往深圳灣口岸,可以一地兩檢過關前往內地,將香港和內地的交通藍圖緊扣在一起。
2020年年底,連接屯門、赤鱲角的「屯赤隧道」通車,屯門、元朗、天水圍、粉嶺和上水的新界西北居民,毋須經過屯門公路,可藉着這條海底隧道直接前往赤鱲角機場或大嶼山其他地方,縮短約20分鐘車程。又或經屯赤隧道從新界西北前往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過關,前往澳門、珠海等地。如此,屯門對外交通已發展得四通八達。
延伸閱讀:由9座到19座 香港小巴半世紀
交通網絡發達,本應值得高興,但深港西部通道通車的便利,加上屯門人口的增長,2016年人口躍升至49萬,35年間增加了三倍,以及大欖隧道多次加價,令屯門公路的車流量回升,再度陷入沒完沒了的塞車問題。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帶來的機遇,香港會加強跟深圳的合作,新界西北元朗、屯門有機會發展成為重要中心地帶。雖然屯門公路連接其他道路網絡的不斷完善,令香港繼續發揮獨特優勢,但塞車情況仍經常發生,苦了的是屯門區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