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04/03/2021
自從改革開放後,中國開始意識到科技發展的重要性,中國科技必須急起直追。南極是珍貴的自然資源寶庫,有見不少國家紛紛建立科學考察站,中國亦不甘後人,顯示中國科技發展的力量,繼1985年首個南極科考站「長城站」落成後,便立即籌建第二個考察站「中山站」,但想不到竟然險阻重重,考察隊甚至經歷生死一綫間。
改革開放後建南極科考站 中國科技跟各國抗衡
南極自然資源豐富,包括鐵礦、煤田、石油、天然氣、貴金屬、稀有金屬及大量海洋資源,難怪不少國家都在南極建立科學考察站,力爭一杯羹,而在改革開放後,中國科技正積極發展,中國也先後建成南極科考站「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泰山站」和預計明年會落成第五個羅斯海新站,標誌着在南極考察的版圖不斷擴張,勢可跟世界各國抗衡。
延伸閱讀:南極插上國旗 長城站26天建成
32年前2月底建成、位於拉斯曼丘陵的南極科考站「中山站」,是中國繼1985年的長城站後第二個科考站,揭示考察重心由西南極轉向東南極。事實上,中山站所處的地理環境方便考察船登陸,加上淡水資源豐富,地方廣闊,有利中國作為向南極內陸作科學考察的重要基地。
“從奠基到落成,僅僅用了32天的時間。中山站在茫茫一片的冰雪荒原的南極大陸上,神奇般地倔強昂揚地樹立起來了。” ——考察隊隊長郭琨
當1985年中國首個南極科考站「長城站」落成後,便立即籌建第二個考察站「中山站」,大家都以為成功的經驗一定有助快速達成目標,但事實卻正好相反,1988年中國南極考察隊前往東南極地時,可算是危機四伏,險死還生。
考察隊乘坐首次啟航的科考船「極地」號出發,先後遇上船身受損、冰崩和遭到冰山圍困的險情。
改革開放後南極考察隊屢遇危機 中山站建中國科技基地
首先是船身被大冰塊撞出大洞,幸好船隻是雙層鋼板,所以海水未有灌進艙內。
不久,考察隊發現原定航綫被冰山封鎖,冰海四周皆是白皚皚,不知如何找出路?隊員都不禁感到極度不安、緊張、焦慮和怒憤。
直至船長魏文良突然發現,冰海中出現了裂開的縫隙,便馬上指揮掌舵人員順着縫隙迂迴前進,終於在與冰山周旋20多天後,成功衝出冰海。
當考察隊慶幸度過難關後,想不到迎來更大的危機,遭遇到罕見的特大冰崩,更目睹觸目驚心的一幕。在「極地」號不遠處的幾座冰山突然「翻身」,原本壓在海下的冰塊射向船隻,最近的距離不足3米。
當時身處駕駛室的船長魏文良憶述,情景有如巨形炸彈爆炸,幾十米高的冰崖如高廈倒塌,鋪天蓋地的冰塊向四方八面飛彈衝進大海,激起巨形水柱,最後巨冰蓋滿海面,船隻被圍困了7日7夜,才找到一處冰海裂隙,突圍而出。成功駛離冰縫的一刻,全船人都歡呼拍掌,為大難不死深覺幸運。
延伸閱讀: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大可教授: 「中國在深海和極地的探秘之旅」
南極中山站終於在1989年2月26日建成,初期的建築以集裝箱活動房為主,三十多年間多次擴建,已有逾7,000多平方各類建築物,包括1,710平方米的綜合大樓,還有空間物理觀測樓、污水處理樓、處物處理樓等等,此外,建成氣象台發揮收集資料和增加天氣預報能力,又安裝了臭氧光譜儀作觀測用途,都極具規模性和系統性,現在它已是設備完善、技術先進的現代化中國科技研發基地,為中國繼續深入南極高原考察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