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農業研究首次「上太空」 有哪3方面重要意義?

編輯︰紀小廷

  中國航天日新月異,當中不乏香港科研人員的貢獻。近日天舟六號貨運飛船成功升空,龐大的太空包裹中,就有來自香港中大的大豆「根瘤菌」,是香港首個於太空進行的農業研究項目。這個項目有何重要意義呢?

港中大培育大豆「根瘤菌」 隨天舟六號升空

  大豆是一種營養價值高的作物,而「根瘤菌」是一類能與豆類作物根部共生形成根瘤、並把空氣中的氮固定到土壤中供植物使用的細菌。兩者共生,有利於減少化學氮肥的使用,並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此次「上太空」的試驗項目由香港中文大學卓敏生命科學教授林漢明負責,是香港首個於太空進行的農業研究項目。

香港農業項目上太空01
「根瘤菌」是一種與豆類作物根部共生的細菌,它能減少使用氮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大豆產量。圖為「根瘤菌」標本。(網上圖片)

  團隊將進行「根瘤菌」的艙內及艙外實驗,了解共生菌在太空的變化,篩選有應用前景的「根瘤菌」新菌株。

  「根瘤菌」的回程時間應該在6至8個月內,團隊希望可以通過研究,使大豆擁有更強的抗逆能力、固氮能力及更高的單位產量。

航天科技配合糧食安全 貢獻香港科研力量

  林漢明指,現時全球約7成的植物蛋白和近3成的植物油來自大豆,具備高營養及高經濟價值。

  不過,中國正面對較大的大豆生產挑戰,由於優質耕地不足,大豆自給率自上世紀90年代起逐漸下降,近年已跌至不足20%,變成依賴外國進口,有必要創造廣適應、耐逆境和高產的新品種。

  林漢明表示,今次項目是國家最先進的航天科技與最重要的糧食安全研究的結合,期望能藉此為國家農業發展和人民福祉貢獻香港科研力量,並成就香港作為國際創科中心的新里程。

香港農業項目上太空02
林漢明過去25年一直致力大豆研究,曾育成3種耐鹽耐旱的大豆新品種「隴黃1、隴黃2、隴黃3」。(圖片來源:Getty)

  如前文提及,此次實驗有望提高農作物固氮能力,減少氮肥使用及二氧化碳排放,提高大豆產量。

  換句話說,這個實驗項目對於航天科研、糧食安全、碳中和這三個方面都有積極意義。

  林漢明過去逾25年一直醉心大豆研究,曾育成3種耐鹽耐旱的大豆新品種「隴黃1、隴黃2、隴黃3」。他透露,下一步計劃將隴黄系列帶上太空做實驗,觀察大豆在太空環境誘發的變化。

  待實驗項目返航後,林漢明的團隊將對種子進行精密基因組檢測,了解大豆種子在太空環境下的誘變原理,期望為農業技術創新帶來突破。

香港農業研究上太空03
林漢明曾參與培育耐鹽耐旱的大豆新品種,並將科研合作成果無償交予甘肅農民使用,在2016年至2022年累積種植面積超過83萬畝,為當地新增淨收益6,900萬元人民幣。(網上圖片)

盤點「上太空」的香港科研項目

  回顧數十年,中國航天科技捷報頻傳,背後香港科研團隊的貢獻功不可沒。

盤點上太空的香港科研項目
(當代中國製圖)

  最為大家熟悉的,是香港理工大學容啟亮教授所帶領的團隊,先後研發出拍攝月球圖像的相機指向系統、月壤採樣裝置、火星監視相機,至少5次參與到國家航天任務中。

  而在「天問一號」項目中,理工大學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教授吳波,帶領團隊評估火星地貌,幫助「天問一號」選擇適合的登陸地點。

  除了以上的航天項目,也有來自香港的科學實驗「上太空」,而且還是中學生的手筆。2016年,由香港中學生設計的3個實驗「太空養蠶」、「水膜反應」及「雙擺實驗」,曾經隨「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升空。

  不過,這3項學生實驗都屬於較為簡單的科普類實驗。相比之下,此次升空的大豆「根瘤菌」,則會對大豆產量和農業生產產生實際影響。

  延伸閱讀:理大科學團隊 協助中國航天「奔月探火」

  延伸閱讀:國家在香港選拔載荷專家 港產太空人何時能飛天?

C919 中國國產大飛機

首航起飛!國產大飛機C919首次商業載客飛行

中國航空|拉薩機場不在拉薩?盤點中國「名不對地」機場

天舟六號發射 為中國太空站送「快遞」包括70公斤水果

中國航天|駐守天宮 中國太空人能吃到甚麼水果?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相關每周主題

神舟十六號升空創多項第一 航天工程師 載荷專家首登「天宮」

執行神舟十六號任務 景海鵬四度上太空

香港 航天 科研

香港農業研究首次「上太空」 有哪3方面重要意義?

展望2023|中國航天3大任務逐個數 第三批太空人出征成焦點

中國航天|駐守天宮 中國太空人能吃到甚麼水果?

天舟六號發射 為中國太空站送「快遞」包括70公斤水果

中國航天;嫦娥七號;重型火箭;天問二號

一文看清2023中國航天焦點:重型火箭 嫦娥七號 天問二號等全面推進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