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亞是核武「眾帥之帥」 原子彈首爆時他為何不在觀測站?

編輯︰許可

  朱光亞是23位「兩彈一星」元勳科學家之一,但即使聽過這名字的人,也不一定知道他是中國核武器工程的高層決策人,在技術方面起「諸葛亮式的作用」,是「眾帥之帥」。但在中國首顆原子彈爆炸時,這位重要人物為何不在現場的觀測站?

1946年赴美考察原子彈 朱光亞與李政道成莫逆

朱光亞的父親學法語出身,在法國公司工作,所以他自小有機會接受西式教育。圖為少年時的朱光亞。(網上圖片)

  朱光亞1924年12月出生在湖北;因為父親在外資公司工作,他自小在漢口接受西式教育,直至全面抗戰開始才轉移到重慶大後方。

  在重慶南開中學讀書時期,朱光亞開始對物理學產生興趣,隨後他以優異成績考入中央大學物理系,再轉到昆明的西南聯大,畢業後他還留校擔任助教。

  朱光亞人生軌迹與核武的第一次交集非常早。

  1945年,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震撼世界。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的蔣介石提出中國也要做原子彈,當局於是派物理學家吳大猷、化學家曾昭掄、數學家華羅庚三位科學家赴美國考察,並要求每位科學家推薦兩位助手同行。

朱光亞(右)和獲得諾貝爾獎楊振寧(中)、李政道(左)都畢業於西南聯大,是同門師兄弟。圖為三人1947年在美國的合照。(網上圖片)

  物理學家吳大猷推薦的兩人,一位是朱光亞,另一位是後來獲得諾貝爾奬的李政道;因為這次機緣,朱光亞和李政道成為莫逆之交。

  可是1946年9月一行人才抵埗不久,美方便宣布不開放原子彈技術,而此際中國內戰已爆發,當局無暇兼顧,考察團也就地解散,團員各奔前程。

  朱光亞深知國民政府腐敗無能,早已不願為其所用。但他明白原子彈技術關乎的是民族振興,所以一眾團員轉向其他領域發展時,他決定到密歇根大學攻讀核物理,為未來作準備。

回國4天站上北大講台 朱光亞成最年輕副教授

朱光亞取得博士學位,可以留在美國過優渥生活,但他決定國參加建設。圖為朱光在1948年在美國的照片。(網上圖片)

  在美國期間,朱光亞始終關心着祖國局勢。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華民族重燃希望,已取得博士學位的他知道是時候回國效力了。

  踏上歸途之前,朱光亞還牽頭起草了《給留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呼籲中國留學生參加祖國建設:「我們的民族再也不是一個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們已經站起來了,回去吧趕快回去吧!祖國在迫切地等待我們!」

  1950年2月底,朱光亞取道香港回國。4天後,他已站在北京大學物理系的講台上;才滿25歲的朱光亞,是當時北大最年輕的副教授。

錢學森(左)是最著名「兩彈一星」元勳科學家,而朱光亞則被形容為錢學森「背後的人」。這是他們1966年受邀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國慶觀禮時的合照,站在兩人中間的是另一位元勳科學家鄧稼先。(網上圖片)

  此後朱光亞曾到東北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前身)物理系當「開荒牛」,又受命參與籌建中國科學院蘭州物理研究室(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前身);他還參與了反應堆和中子物理的研究......。

  上世紀50年代中,領導人毛澤東明確中國需要原子彈以提升國力,確保國家安全。1959年,時任二機部副部長的錢三強,推薦朱光亞出任核武研究副所長,負責研發原子彈的技術組織和領導工作,這是研發核武最關鍵人物。

  錢三強推薦的理由有絕對說服力,一是朱光亞有較高的業務水平和判斷事物能力;二是有較強的組織觀念和科學組織能力;三是能團結人。

  終於能為國家研發核武,朱光亞激動不已。他接過重擔,開始隱姓埋名工作,他的人生和國家未來也從此緊密相連。

朱光亞看到磨菇雲激流淚  慶功宴平生唯一喝醉

中國1964年成功爆炸原子彈,成為世界第五個擁有核武器國家,但原子彈爆炸時,朱光亞卻未趕到觀測站。(網上圖片)

  那時中央提出原子彈製造的方針是「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但就在朱光亞加入核武研究所之際中蘇已經交惡,不久後蘇聯撤走援華專家,中國核武只能白手興家。

  朱光亞分析僅有資料便定下方向:「我們應當努力研製出爆炸力強、核材料少、體積重量小的原子彈。我們當今的一切努力,均以『響』為目標。只要我們能完整地設計製造出一個來,那麼向高級發展就具備了重要條件。」

  朱光亞確定研究方向、選擇解決問題的技術途徑後制定案,組織國內頂尖科學家,還有成千上萬工程技術人員為原子彈攻關;他又主持編寫了兩個綱領性文件,對盡快實現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起了至關重要作用。

2005年9月25日,朱光亞(左三)帶着夫人許慧君(左二)、女兒朱明燕(右二)、長子朱明遠(左一)、幼子朱明駿(右一),重返馬蘭中國核試驗基地,並在基地留影。 (網上圖片)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整,一聲驚天巨響,黃褐色蘑菇雲在新疆羅布泊騰空而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成功。中國成為繼美、蘇、英 、法之後,第五個擁有核武國家,自此大國地位也得以奠定。

  那一刻朱光亞卻因為所乘的汽車走錯路,沒有如期到達附近山頭的觀測站,幸好他轉過身來,還是看到了正在升騰的蘑菇雲,這久盼了的一幕,讓他潸然淚下。

  當晚慶功宴上,好酒量的朱光亞生平唯一一次喝醉,這是因為他忙得整天沒吃東西,空腹喝酒,也是因為他太太激動了。

「兩彈一星」元勳科學家  朱光亞身份最後一位被公開

朱光亞1999年獲授「兩彈一星」勳章,圖為表彰大會上國家主席江澤民(右)與朱光亞親切握手。(網上圖片)

  原子彈爆炸成功後,朱光亞又組織和領導了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發和中國第一次地下核試,為核武技術持續發展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他對中國研發核武的角色有多重要?後來料逐漸公開後,大家才知道中國核武發展過程中,他在技術方面起「諸葛亮式的作用」;而李政道則認為「(朱光亞)他在「兩彈」的研製中是『科技眾帥之帥』」。

  1999年,23位研發核彈、導彈、人造衛星有傑出貢獻的科學家,獲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朱光亞是其中之一。

「兩彈一星」之後,朱光亞繼續為中國科技發展作貢獻,直至年過八旬才退休。(網上圖片)

  朱光亞曾說:「我這一輩子主要做的就這一件事——搞中國的核武器。」但他始終堅持:「核武器事業是集體的事業,所有的一切榮譽都是集體的,我僅僅是其中的一員,是一個代表。」

  據報道,23位「兩彈一星」元勳科學家中,朱光亞是身份最後被公開的一人。

  「兩彈」之後,朱光亞還參與了籌建核電站、制定「863計劃」等工作,並出任中國工程院首任院長,至2005年年過八旬時才退休;由於他實在太低調,也極少接受採訪,所以知道朱光亞故事的始終人不多。

  2011年2月26日,朱光亞在北京病逝,享年87歲。

  延伸閱讀:百歲「兩彈一星」元勳王希季 他把中國第一顆衛星送上天

  延伸閱讀:懷念!有顆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朱光亞是物理學家,還能把握國家戰略需要,善於組織大規模科研攻關,故也被稱為戰略科學家。(網上圖片)

考察羅布泊神秘失蹤 科學家彭加木發生了甚麼?

歐陽自遠是金庸迷 「嫦娥之父」最欣賞的人物是......

錢文極 中國第一代防空導彈總設計師

周光召 中國試爆原子彈的關鍵之人

最新文章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時代英雄

考察羅布泊神秘失蹤 科學家彭加木發生了甚麼?

傑出名人

「夫妻檔」民兵守孤島32年 王繼才倒在崗位上

創新先鋒

李東生

TCL李東生|「終一生 成一事」 堅守40多年屢創...

潮流人物

 TikTok周受資

冷靜應對美議員5小時刁難 TikTok周受資何許人...

小城大事

大熊貓 仿真公仔

一隻公仔50道工序 成都男生劉滔 製仿真大熊貓 遠...

運動健兒

霹靂舞國家隊;巴黎奧運;街舞;劉清漪

中國成立首支霹靂舞國家隊 17歲劉清漪將閃耀巴黎奧...

影視巨星

廖啟智,2009年香港電影金像獎男配角,《籠民》,《証人》

懷念「配角王」廖啟智 擅演小人物 曽兩奪金像獎男配...

編輯推薦

香港歷史建築雷生春 戰前30年代中西合璧舊騎樓

中環街市舊照片 看香港歷史變遷

當代中國-非凡香港-百年配水庫出土港產羅馬式建築令人讚歎

深水埗配水庫|百年歷史古迹出土 港產羅馬式建築令人...

藍屋屹立99年 灣仔打卡唐樓前身為華佗廟、黃飛鴻徒...

【皇都戲院(上)】屹立69年世界唯一露天「飛拱」 ...

大館

從大館活化變身 看香港刑法百年變遷

當代中國-飛凡香港-百年鐘樓見證尖沙咀火車站的變遷

百年鐘樓見證尖沙咀火車站的變遷

「人間第一香」茉莉花茶 源於這個獨特工藝?

我們的故宮,古代后妃鳳冠

我們的故宮|古代后妃的鳳冠有多美?

我們的故宮|清代皇帝的大婚典禮有幾複雜?

國家形象宣傳片PRC

國家形象宣傳片《PRC》 細數中國成就「高光時刻」

福建龍岩漳平,永福茶園櫻花

春暖花海|福建龍岩漳平 粉櫻襯茶山 邂逅最美春景

十三五規劃

十四五入門篇|回顧過去 「十三五」目標都實現了嗎?

十四五規劃-主要目標-2035年遠景目標

十四五入門篇|盤點「十四五」規劃6大主要目標

中國促成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復交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環球網 社評
環球時報 社評集

中國外交|沙伊在北京對話 這種信任彌足珍貴

中國持續推動高質量發展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新華網
新華網 時評

中國經濟|中國高品質發展助力世界經濟復甦

石頭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李焯芬
李焯芬

李焯芬人生導航 你懂得放下嗎?

1993年3月29日
包產到戶

「包產到戶」寫入中國憲法

事急馬行田

  喜歡下棋的你,一定聽過中國象棋了。   中國象棋易學難精,例如有「馬行日、象行田」的規矩,那麼「事急馬行田」又是甚麼意思?

  《三國志·魏書·李樂傳》就記載了「事急馬行田」的故事。   在魏文帝黃初六年,位處東吳的孫權率兵親征魏國,直逼曹魏轄下的江夏城。   由於駐守江夏的守將文聘被圍困,而曹魏大將軍的侄子厲涼,就受命返京求援。厲涼原計畫3天才能抵達京城,若要縮短行程,必須踩踏田地而不走正常大路,而按照當時規定...

130道暗門

  長城,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工程奇迹之一,綿延萬里的城牆,承載着無數文明密碼,等待發現和解讀。   天津大學一個研究團隊,歷時4年時間,揭秘鮮為人知的長城「暗門」,在10個省區找到130多處暗門遺迹,讓這些隱藏數百年的「秘密通道」從史書中走到世人眼前。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