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12/11/2022
「維他奶」說得上是香港人生活一部分,但你知道這款豆漿為何稱作「維他奶」嗎?當初維他奶創辦人羅桂祥推介人飲豆漿,更試過被老人家鬧「無陰公」。你猜原因何在?
維他奶創辦人為南洋華僑 為余仁生打工
紮根香港超過80年的維他奶,陪伴過不少香港人成長。「維他奶」這個名,其實盛載品牌創辦人羅桂祥對產品的厚望──希望這款含有豐富維他命的豆漿,成為人人都負擔得起的「窮人牛奶」。有此抱負,主要與時局有關。
維他奶創業理念 源自一位美國人演講?
羅桂祥是廣東梅縣人,自幼隨父親到南洋吉隆坡,跟余仁生藥行老闆余東旋謀生,並獲對方資助到香港大學唸商科。
1936年羅桂祥到上海公幹期間,聽到一位美國人的演講,主題是有關大豆的價值,形容大豆是「中國之牛」,營養媲美牛奶,價錢便宜。羅桂祥對他的講法印象深刻。或許他也沒想過,自己往後的人生軌迹,會因為一粒大豆而改寫。
1940年創立維他奶 老一輩嫌寒涼「飲壞人」
對於經歷過戰爭的中國人,無論是否土生土長,因為親眼目睹西方及日本入侵,對國家抱有特別濃烈的民族情感,羅桂祥亦不例外。
1930年代末,抗日戰爭已全面爆發,很多人死於營養不良。一次偶然機會,羅桂祥看到赤身操練的日本人身型魁悟,與平日在碼頭所見面黃骨瘦的華工有天壤之別,明白到中國要在世界立足,必先改善國民體質。而眼前景象,令他勾起幾年前那場大豆演講的記憶。
羅桂祥決定與朋友集資,購買大豆和煮食器具,教難民自製豆漿,補充營養,效果非常好,令到因營養不良引起的腳氣病問題得到改善。而這段經歷,成為他後來創立「維他奶」、以實業救國的起點。
如今香港人很習慣喝豆漿,但在1940年維他奶誕生時,這款產品卻不太為人接受;最主要原因,是當時的廣東人普遍視豆漿為「寒涼」之物、會「飲壞人」。曾經有老人家向銷售員投訴,喝完維他奶,身體「寒涼」得「吐一啖口水都是白色」;而羅桂祥本人更曾被婆婆勸說不要做這門「無陰公」的生意。
香港重光維他奶復產 參考汽水市場定位銷售
一年後香港淪陷,維他奶生意叫停。羅桂祥帶着家人避難至廣東連縣,在當地開了一所「維他餐卡」。由於戰時不少教會學校如培正、培英、培道及真光都搬到這裏,餐卡得到不少師生光顧,亦為戰後打入學校市場起了一定作用。
香港重光後,維他奶在1945年恢復生產,並根據市場需求,一改戰前定位:由牛奶的替代品,變成汽水般的解渴飲料,並按汽水銷售方式,在士多、攤檔擺賣,不再逐家派送給訂戶,成功擴大銷售。當時維他奶特別受勞動階層歡迎,因為它價錢平,又可充飢。
羅桂祥研維他奶消毒法 險些弄盲眼?
大豆製品本身很易變壞,1953年之前推出的維他奶,同樣有此問題。後來維他奶因為代理綠寶汽水,嘗試以汽水的生產線生產豆奶,並研究以類似「巴氏德消毒法」的方式,延長豆奶壽命。
當時全球只有維他奶以此方法生產,無先例可依,羅桂祥只能與同事自行研究,實驗以不同溫度和時間消毒豆奶,並將其入樽。其中一次,他們未等蒸餾器冷卻,就將機器打開,結果所有玻璃樽爆裂,險些把眼睛弄盲。幸而他們的努力沒白費,1953年維他奶保鮮樽裝面世,一年間銷量就增加5倍。
延伸閱讀:哪間港式快餐店 比麥當勞更早賣漢堡包?
經歷香港水荒 維他奶改良技術以大豆粉生產
60年代香港水荒嚴重,需要大量用水洗樽和浸豆的維他奶,生產大受影響。維他奶加快研究大豆乾粉研磨技術,期望將大豆磨成幼細的乾粉,用來開漿製作維他奶,省下浸豆的程序,最終這項技術在70年代開始應用;後來公司更在1975年推出紙包裝,維他奶能夠衝出香港進軍國際,亦是拜這幾項重要突破所賜。
80多年來,維他奶以一粒大豆改變香港人的生活習慣。隨着社會富裕,維他奶不再以「窮人牛奶」自居,由營養飲料到消暑飲品、樽裝到紙包裝、維他奶到檸檬茶,宣傳口號由「點止汽水咁簡單」到「Stand by Me」,維他奶不單是有益、解喝、時尚、天然的代名詞,更代表着一種香港情懷,一款蘊藏無數記憶的香港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