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 重新解讀紫禁城深藏密碼

編輯︰言嘉庸
撰文︰謝小明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對外開放後,大家可以在觀賞從北京故宮博物院借出的珍貴文物,其中有166件更屬國寶級文物,包括北京故宮的陶瓷、玉石藏品等。

  若想再深入了解藏於紫禁城的秘密,誠意推介你欣賞一部珍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通過故宮博物院古建部、修繕技藝部、工程處、文保科技部、考古部等故宮人的工作視角,踏上故宮再發現之旅,為大家解開蘊藏在紫禁城600多年的秘密。

《我在故宮六百年》揭開丹宸永固之迷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廣受觀眾們的喜愛,在內地影視網站豆瓣網獲得8.8的超高評分(10分滿分)。影片藉着故宮建成600年之際讓後代和它進行跨越歷史的「對話」,同時思考往後該如何守護、承傳這座有着悠遠歷史的宮殿。(圖片來源:官方海報)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所指的「我」是指故宮內的珍貴古建築物。2020年適逢是紫禁城建成後第600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故宮博物院聯合攝製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從「丹宸永固*」大展說起,藉着453件展品帶領人們穿梭時光,親歷600年前紫禁城初建成的歷史時刻。

  *丹宸永固:丹宸是指金甌沒有殘缺的深邃房屋,比喻國土完整,帝王的居所光輝永續。

故宮的第三代大木匠夏榮祥任職時曾先後參與故宮兩座角樓的修繕,退休後夏榮祥一直專注於給年輕的故宮人講授匠作課程,就如圖中他在指導製作「丹宸永固」大展展品木工工具,希望在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努力下,讓古老的技藝得以延續下去。 (圖片來源:官方劇照)

  再透過「故宮600年」的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聚焦故宮古建修繕保護、記錄宮牆之內悉心呵護故宮的匠人工作日常,展現宮牆之外的天下人與這座宮殿發生的奇妙關聯。影片講述了紫禁城青春永駐,更紀錄了自建國70年以來,老中青的古建保護者們代代相傳的故事。

  延伸閱讀:《我在故宮修文物》: 傳承千年工匠精神

《我在故宮六百年》:從一磚一瓦說起紫禁城的故事

  作為口碑佳作《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播出前已「自帶流量」,成功贏得觀眾的愛戴。據了解,此次創作團隊基本是原班人馬,鏡頭語言、影片風格也一脈相承。該片共有3集,每集約50分鐘,主要闡述紫禁城的歷史、保護和展覽等。

《我在故宮修文物》裏中其中一個聚焦的項目是養心殿的修繕工程,在修繕進行中卻意外發現紫禁城唯一一處以海月貝殼當瓦片的地方是養心殿正殿的後檐。圖為故宮的退休木匠申福只在為「丹宸永固」大展製作養心殿後檐貝殼瓦片的木作模型展品。(圖片來源:官方劇照)

  第一集以解開「丹宸永固的秘密」作為先導,帶領觀眾們探尋紫禁城最初的模樣,透過鏡頭走訪到千里之外的安徽鳳陽,從明朝的中都皇城遺址的土作(地基)工藝秘密,發現紫禁城的土作汲取了中都皇城的經歷並經過進一步改良,所以紫禁城宮殿的厚重堅實結構才能歷經600多個寒暑仍依然青春永駐,也闡釋了故宮——「丹宸」得以「永固」的原因。

  第二集講述的是「養心殿的秘密」,養心殿正殿屋頂上有一根腐爛、需要替換的扶脊木,製作團隊決定將木頭運進紫禁城的過程拍下,意外拍到凌晨時分的故宮依然人來人往,滿是修繕者、貨車司機的工作身影,為觀眾揭開了夜幕低垂下故宮的神秘面紗。

養心殿正殿的屋頂上有一根扶脊木腐爛需要整根替換(劇照3),紀錄片團隊歷盡艱辛才能把木頭從河北運進紫禁城的過程紀錄下來。(《我在故宮六百年》影片截圖)

  第三集講的是「歲修保養」,亦是紫禁城這600年從不間斷的日常「生活」。因為在這座城裏,不論是磚、瓦、木、石等出現任何狀況,修繕者都會及時修理更換。從紅牆瓦壁上每道珍貴的歷史痕迹,見證着歷代匠作學徒從新手到練成熟練的工藝技術,以及一代代的故宮匠人們的妙手、巧思與承傳。

  匠人們在這個漫長的接力賽中付出了畢生時間與心血,他們將延漫着璀璨光輝的紫禁城當成一份珍貴的禮物留給世人。  

觀眾在《我在故宮修文物》可以看到更多故宮工匠們的工作日常,如故宮博物院高級工程師張典在拓印養心殿外牆得磚石上拓印文字。(圖片來源:官方劇照)
紀錄片展示了學員們在故宮博物院修繕技藝部的宮牆抹灰試驗區練習抹灰,這一切都是600年來紫禁城內從不間斷的「歲修保養」日常。(《我在故宮六百年》影片截圖)

  片中有一個關於透風磚內的秘密的有趣情節。透風磚是古代木質建築牆體上,為防木柱子受潮腐爛,加強空氣流通而加裝的。故宮工作人員幾年前意外發現園子裏一塊透風磚內藏了一份戲折,上面所記錄的是當時宮中上演的戲目。他們推測可能是某個太監順手把它放在磚裏,卻沒想到一放便是100年。

  延伸閱讀:央視國家文物局合拍《尋古中國》紀錄片 使用新技術還原歷史現場

故事背後所隱藏的密碼

  不少網民說,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延續了《我在故宮修文物》裏的溫情日常和有趣細節,又增添多幾分特殊節點上傳承的意義。更有網民表示,看完這部紀錄片,下輩子想成為故宮匠人,這正正道出了製作團隊的心思。

  該片導演之一梁君健曾表示,他們拍攝時希望這些知識和技藝可以透過此作品真實地紀錄下來,以生命影響生命,將技藝、歷史一直傳承着、延續着,這也是此作品想表達的深層意思。

養心殿曾有8位清朝皇帝居住,包括雍正、乾隆等,宮殿結構因多次歲修而變得愈來愈複雜,牆壁、瓦面上可能都留下各代記憶。(《我在故宮六百年》影片截圖)
每次修繕要盡可能讀懂這些信息,將其保留下來,並於今次修繕工程中在瓦面上為後人留下修繕的信息。(《我在故宮六百年》影片截圖)

  延伸閱讀:香港故宮懶人包|7月3日公眾開放!盡覽展廳看點及打卡攻略

  延伸閱讀:電影式唯美紀錄片《中國》:穿越時光探索千年歷史

九龍壁與「九五之尊」

  九五之尊象征帝位,這個詞出自《易·幹》:「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而紫禁城內就有不少象徵九五之尊的地標,其中一個就是九龍壁。

  位於紫禁城寧壽宮區的皇極門外,有一座長29.4米、高3.5米、厚0.45米的九龍壁,是一座背倚宮牆而建的單面琉璃影壁。該九龍壁建於乾隆三十七年(772年),壁上有九條大龍,正中央是黃龍,兩側各四條行龍。 

  古人把數字分為「陽」和「陰」,陽數之中,九是極數,五則居中,「九五」之制是為天子之尊的重...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百味中國

藕粉

哪吒2|重塑哪吒肉身為何用藕粉?哪裏的藕粉最好吃?

旅遊風物

港鐵中環站《同萌社區》貓店長攝影展

跟着「貓店長」打卡9間香港老舖 細味舊社區人情味

影視時尚

金像獎2025|古天樂對決伍允龍朱栢康 梁雍婷韋羅莎再爭女配

編輯推薦
1:40

驚艷世界的非遺「獨竹漂」絕技 是古人日常出行必備?

1:40

果核變身萬元藝術品 核雕的秘密是「千刀萬剮」?

1:40

中國風象徵 千年瓷都景德鎮怎樣「復活」?

1:40

烤鴨變「肯德鴨」?百年北京烤鴨怎樣創新傳承?

1:40

世界名毯之一 加牙藏毯怎樣「活」在現代?

1:40

讓燃料變身貢品?神奇「非遺」麥稈剪貼

1:40

從工具到藝術品 油紙傘「撑起」中國風景

2:30

國安通通識|國家安全知多少?3條影片帶你了解

1:59
海洋公園港產大熊貓

港產大熊貓|即睇命名比賽懶人包 可唔可以沿用「家姐」「細佬」?

2:32

港產大熊貓|家姐細佬登場 一文看清追訪全攻略

3:15
啟德體育園

10個數字|一文看清啟德體育園亮點

2:09
港產大熊貓小姐弟

港產大熊貓|半歲生日將與公眾見面 兩招分辨家姐細佬

1:57
當代中國-粵港澳大灣區-樂活灣區-深圳速度-南澳蛋家漁民舞火龍cover

春節|年初二的非遺 探秘深圳南澳蜑民「一天龍」

2:34
新光戲院

新光戲院|告別53年的粵劇殿堂掀集體回憶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李焯芬
李焯芬

李焯芬人生導航 菩薩與女鬼之間

小紅書中美對帳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張維為
張維為

張維為:中美民間大對帳 加速中國文化復興

中國經濟
羅思義
羅思義

羅思義看中國經濟問題根源

2003年4月28日
CBRC

中國銀監會正式掛牌履職

網絡潮語:集美

  「集美」二字,老一輩的人會想到廈門集美區,但是今天的年輕人,則另有所指。

  若大家去過福建省的廈門市,可能會去過集美區,這裏有著名的集美大學,是愛國華僑企業家陳嘉庚出錢出力建設而成,寓意為「集天下之美」,至今已成為了廈門當地一個著名教育及旅遊區。

  由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發布「2020年度十大網絡用語」中,「集美」一詞成為了十大網絡用語之一。這個詞是由網絡主播所創...

9種潮型

     浙江錢塘江潮,有「天下第一潮」之譽,古人所謂「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錢塘江潮不僅氣勢磅礴,而且形態多變,共9種花款,大家都見過嗎?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