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宮修文物》: 傳承千年工匠精神

編輯︰言嘉庸
撰文︰謝小明

  北京故宮是世界最大的宮殿建築群,是明清兩個朝代共24位皇帝的居所和處理朝政的地方,又被稱為紫禁城,收藏了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獻和藝術珍品。這個充滿故事的古迹,現時成為了珍貴文物最多的故宮博物院,內裏還深藏了一所「文物醫院」。

  央視曾推出一部文物修復類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講述故宮的稀世珍奇文物修復過程,揭開深宮裏修復專家的工作鮮為人知一面。如果閒時喜歡遊覽博物館的你,一定不能錯過。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通過展現文物修復師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點滴,引起觀眾極大的興趣。從央視首播後,此片便在網上迅速走紅,得到很多年輕觀眾喜愛,在電影評論網站豆瓣網評分為9.4分(滿分10分)。(圖片來源:《我在故宮修文物》官方劇照)

深入故宮 揭秘世界頂級文物「復活」技術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故宮90周年的獻禮紀錄片,歷經5年時間的項目調研,攝製組更得到故宮博物院的全力支持,破例走進神秘、保密的「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進行約4個月不間斷的紀實拍攝。內容主要圍繞修復師們為準備故宮90周年慶典的文物修復過程,以及修復師的工作生活。

  此紀錄片篇幅精簡握要,一共有3集,每集片長52分鐘,第1集講述青銅器、乾隆皇帝的銅鍍金鄉村音樂水法鐘等宮廷鐘錶、唐代三彩馬等陶瓷的修復故事;第2集是木器如遼金木雕佛像、漆器、乾隆皇帝用過的黃花梨百寶嵌頂箱櫃、康熙皇帝60大壽的32扇屏風、紡織品等修復故事;第3集則為乾隆皇帝母親80大壽畫像修復、《游春圖》等書畫的修復及步驟、臨摹和摹印的故事。

  延伸閱讀:《蔚藍之境》紀錄片:展示中國海洋生態 鏡頭之美不遜BBC

王津自1977年起在故宮從事文物鐘錶修復,修復和檢修了300餘件鐘錶。王老師表示,這個工作不可能急,寧可修慢一點,也不想造成文物損傷。在深宮工作40多年的王津,那份「擇一事,終一生」的敬業態度,令不少年輕人成為王老師的「鐵粉」,更被網友封為「故宮男神」。(圖片來源:《我在故宮修文物》截圖)

「貼地」記錄故宮文物修復師日常 打動年輕觀眾

  《我在故宮修文物》自2016年初播出後便火速爆紅,更受到90後年輕人追捧,相信有以下4個因素。第一,攝製組與故宮的修復師在長時間相處中拍攝,讓修復師可以在鏡頭前展現自然真實的日常工作情況,樸實直率的風格更易得到年輕人接納。第二,從近距離看到修復稀世珍寶的技術,文物修復技術薪火相傳,讓很多年輕觀眾被修復師們的修身哲學和「擇一事,終一生」的工匠精神所感動。

  延伸閱讀:《功勳》記錄8位英雄人生故事 細節真實打動觀眾

陶瓷修復技藝是要求極高的工作,除了需熟知各朝代陶瓷的特徵、各類修復材料的運用外,對美學審美觀要求甚高。陶瓷組的修復師王武勝在修復圖中的三彩馬時,特意走到故宮博物院內的陶瓷館參考其他三彩馬的系帶式樣和尾巴的形式,希望能將三彩馬修復得與原貌更接近。(圖片來源:《我在故宮修文物》截圖)

  第三,與以往的故宮題材紀錄片相比,《我在故宮修文物》採用年輕平實的視角,將具有活力和現代感的故宮展現觀眾眼前。大家可以看到文物修復師朝八晚五的工作外,還有他們工餘時有趣的一面。他們不加班,閒時會餵養宮中的貓、養鳥種花、彈吉他,或會趁着休館日在四下無人的太和殿廣場上騎自行車放鬆一下。一幕幕可愛的鏡頭與他們平時嚴謹、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形成反差萌,深得年輕觀眾的喜愛。

  第四,此影片非以歷史題材出發,而是紀錄故宮現時的故事,更為貼近民眾生活。加上主創團隊以80、90後居多,在剪輯節奏和敘事手法上,融合多種學科知識、技術和具有當下時代感的流行元素。

紀錄片記錄了修復師有趣可愛的一面,最令人深刻的是陶瓷組的年輕女修復師紀東歌,她喜歡在周一故宮博物院閉館時在太和殿廣場上踩單車。(圖片來源:《我在故宮修文物》截圖)

  《我在故宮修文物》沒有像老師說教般的旁白,也沒有像歷史古書一樣呆板地介紹文物修復的專業知識,而是採用年輕的視角走進古老的故宮,有系統地梳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從一個個讓觀眾心感敬佩與感動的文物修復故事中,貫穿着文物修復的傳承脈絡,更像是連接着過去、現在與未來,將故宮裏這門「工匠精神」的修復手藝傳承下去。

《我在故宮修文物》近距離展示了鑲嵌組修復師的修復技藝,由清理、修補、塗裝、重新鑲嵌等工序都一絲不苟,從修復師嚴謹的態度體會到真正的「工匠精神」。(圖片來源:《我在故宮修文物》截圖)

  延伸閱讀:《唐人街探案》系列 中國式偵探喜劇品牌

國家隊訪港|一睹馬龍許昕風采 重溫《乒乓球在中國》

國產科幻先河 《流浪地球》的啟示與反思

《唐人街探案》系列 中國式偵探喜劇品牌

《功勳》記錄8位英雄人生故事 細節真實打動觀眾

最新文章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相關每周主題
當代中國-影視時尚-尚食

舌尖上的大明 從《尚食》看中國飲食文化和習俗

1:47

古裝劇裏的中國文化遺產 《延禧攻略》掀「南京絨花」熱潮

《我在故宮修文物》: 傳承千年工匠精神

當代中國-影視時尚-雄獅少年

熱血動畫《雄獅少年》 醒獅文化與留守少年追夢的故事

電影式唯美紀錄片《中國》:穿越時光探索千年歷史

《敦煌:生而傳奇》:劇情式紀錄片 揭秘敦煌傳奇

《風味原產地》:食物做主角 細訴各地飲食文化

百味中國

坐擁知名杭幫菜 杭州為何卻成了「美食荒漠」?

旅遊風物

杭州亞運會主題旅遊路線

看亞運遊杭州|官方推薦 6大主題路線 解鎖杭州多樣玩法

影視時尚

煲劇精選|2023年度熱門劇作 4套必追陸劇推薦

編輯推薦
杭州亞運

杭州亞運專頁|亞洲體育盛事正式開鑼 共同見證強者封王

杭州亞運會

杭州亞運不止有體育 還有這些「中國風」元素展現文化

誰是中國亞運第一金?被遺忘了的蘇之勃

杭州亞運

杭州亞運科技篇|5G時代的亞運 360度VR觀賽如親臨現場

杭州亞運;首個碳中和亞運會

杭州亞運環保篇|全部設施都用綠色電力 亞運場館怎樣發電?

杭州亞運選手村

杭州亞運前瞻篇|揭秘五星級選手村 最細兩房 餐廳健身室媲美私人會所

杭州亞運人物篇|世界「新蛙王」 覃海洋有多強?

3:39
一帶一路 港企機遇

一帶一路香港篇|港企參與大有可為 盤點4領域成功案例

2:21
北京亞運、廣州亞運、杭州亞運

杭州亞運前瞻篇|回顧亞運會歷史 中國兩度主辦稱霸獎牌榜

5:58
裱糊作-八大作-我們的故宮

我們的故宮|八大作的裱糊作是什麽?

1:39

從日用品到工藝品 「一壺一世界」的內畫絕技

5:59
故宮八大作彩畫作

我們的故宮|八大作的彩畫作是什麽?

1:40

從河泥到千古名硯 澄泥硯工藝是怎樣復活的?

1:40

《科技前沿 共建一帶一路》 中國創新工程惠及全球

杭州亞運人物篇|首位田徑歸化選手 混血美女鄭妮娜力為何決意代表中國?

疑難病例「活字典」!王愛霞報告內地第一例愛滋病 制定首個診治方案

農村,農作物
當代中國-名家-溫鐵軍
溫鐵軍

溫鐵軍看分布式策略保障糧食安全 預防戰爭風險帶來災難後果

電動車電池;寧德時代
當代中國 時評

從無名之輩到全球霸主 中國建立電動車電池王國

2022年歐洲籃球錦標賽,保加利亞隊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李焯芬
李焯芬

李焯芬人生導航 一念之間的啟示

1895年10月2日
天津大學

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成立

十一國慶

  十月一日,對中國人而言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日子,這一天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日,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十一國慶」。

  1949年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大日子,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開國大典」,也在當日舉行。自此,每年的十月一日的國慶紀念日,都會舉行大型慶典活動。   回顧新中國成立74年,國慶的慶祝形式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模式。   例如,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上世紀五十年代,每年...

30個西湖

     說到西湖,大家第一個想起的可能都是杭州西湖。原來中國有至少30個西湖,分別都在哪裏呢?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