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 重新解读紫禁城深藏密码

编辑︰言嘉庸
撰文︰谢小明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对外开放后,大家可以在观赏从北京故宫博物院借出的珍贵文物,其中有166件更属国宝级文物,包括北京故宫的陶瓷、玉石藏品等。

  若想再深入了解藏于紫禁城的秘密,诚意推介你欣赏一部珍贵的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通过故宫博物院古建部、修缮技艺部、工程处、文保科技部、考古部等故宫人的工作视角,踏上故宫再发现之旅,为大家解开蕴藏在紫禁城600多年的秘密。

《我在故宫六百年》揭开丹宸永固之迷

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广受观众们的喜爱,在内地影视网站豆瓣网获得8.8的超高评分(10分满分)。影片借着故宫建成600年之际让后代和它进行跨越历史的“对话”,同时思考往后该如何守护、承传这座有着悠远历史的宫殿。(图片来源:官方海报)

  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所指的“我”是指故宫内的珍贵古建筑物。2020年适逢是紫禁城建成后第600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故宫博物院联合摄制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从“丹宸永固*”大展说起,借着453件展品带领人们穿梭时光,亲历600年前紫禁城初建成的历史时刻。

  *丹宸永固:丹宸是指金瓯没有残缺的深邃房屋,比喻国土完整,帝王的居所光辉永续。

故宫的第三代大木匠夏荣祥任职时曾先后参与故宫两座角楼的修缮,退休后夏荣祥一直专注于给年轻的故宫人讲授匠作课程,就如图中他在指导制作“丹宸永固”大展展品木工工具,希望在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努力下,让古老的技艺得以延续下去。 (图片来源:官方剧照)

  再透过“故宫600年”的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聚焦故宫古建修缮保护、记录宫墙之内悉心呵护故宫的匠人工作日常,展现宫墙之外的天下人与这座宫殿发生的奇妙关联。影片讲述了紫禁城青春永驻,更纪录了自建国70年以来,老中青的古建保护者们代代相传的故事。

  延伸阅读:《我在故宫修文物》: 传承千年工匠精神

《我在故宫六百年》:从一砖一瓦说起紫禁城的故事

  作为口碑佳作《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姊妹篇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播出前已“自带流量”,成功赢得观众的爱戴。据了解,此次创作团队基本是原班人马,镜头语言、影片风格也一脉相承。该片共有3集,每集约50分钟,主要阐述紫禁城的历史、保护和展览等。

《我在故宫修文物》里中其中一个聚焦的项目是养心殿的修缮工程,在修缮进行中却意外发现紫禁城唯一一处以海月贝壳当瓦片的地方是养心殿正殿的后檐。图为故宫的退休木匠申福只在为“丹宸永固”大展制作养心殿后檐贝壳瓦片的木作模型展品。(图片来源:官方剧照)

  第一集以解开“丹宸永固的秘密”作为先导,带领观众们探寻紫禁城最初的模样,透过镜头走访到千里之外的安徽凤阳,从明朝的中都皇城遗址的土作(地基)工艺秘密,发现紫禁城的土作汲取了中都皇城的经历并经过进一步改良,所以紫禁城宫殿的厚重坚实结构才能历经600多个寒暑仍依然青春永驻,也阐释了故宫——“丹宸”得以“永固”的原因。

  第二集讲述的是“养心殿的秘密”,养心殿正殿屋顶上有一根腐烂、需要替换的扶脊木,制作团队决定将木头运进紫禁城的过程拍下,意外拍到凌晨时分的故宫依然人来人往,满是修缮者、货车司机的工作身影,为观众揭开了夜幕低垂下故宫的神秘面纱。

养心殿正殿的屋顶上有一根扶脊木腐烂需要整根替换(剧照3),纪录片团队历尽艰辛才能把木头从河北运进紫禁城的过程纪录下来。(《我在故宫六百年》影片截图)

  第三集讲的是“岁修保养”,亦是紫禁城这600年从不间断的日常“生活”。因为在这座城里,不论是砖、瓦、木、石等出现任何状况,修缮者都会及时修理更换。从红墙瓦壁上每道珍贵的历史痕迹,见证着历代匠作学徒从新手到练成熟练的工艺技术,以及一代代的故宫匠人们的妙手、巧思与承传。

  匠人们在这个漫长的接力赛中付出了毕生时间与心血,他们将延漫着璀璨光辉的紫禁城当成一份珍贵的礼物留给世人。  

观众在《我在故宫修文物》可以看到更多故宫工匠们的工作日常,如故宫博物院高级工程师张典在拓印养心殿外墙得砖石上拓印文字。(图片来源:官方剧照)
纪录片展示了学员们在故宫博物院修缮技艺部的宫墙抹灰试验区练习抹灰,这一切都是600年来紫禁城内从不间断的“岁修保养”日常。(《我在故宫六百年》影片截图)

  片中有一个关于透风砖内的秘密的有趣情节。透风砖是古代木质建筑墙体上,为防木柱子受潮腐烂,加强空气流通而加装的。故宫工作人员几年前意外发现园子里一块透风砖内藏了一份戏折,上面所记录的是当时宫中上演的戏目。他们推测可能是某个太监顺手把它放在砖里,却没想到一放便是100年。

  延伸阅读:央视国家文物局合拍《寻古中国》纪录片 使用新技术还原历史现场

故事背后所隐藏的密码

  不少网民说,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延续了《我在故宫修文物》里的温情日常和有趣细节,又增添多几分特殊节点上传承的意义。更有网民表示,看完这部纪录片,下辈子想成为故宫匠人,这正正道出了制作团队的心思。

  该片导演之一梁君健曾表示,他们拍摄时希望这些知识和技艺可以透过此作品真实地纪录下来,以生命影响生命,将技艺、历史一直传承着、延续着,这也是此作品想表达的深层意思。

养心殿曾有8位清朝皇帝居住,包括雍正、乾隆等,宫殿结构因多次岁修而变得愈来愈复杂,墙壁、瓦面上可能都留下各代记忆。(《我在故宫六百年》影片截图)
每次修缮要尽可能读懂这些信息,将其保留下来,并于今次修缮工程中在瓦面上为后人留下修缮的信息。(《我在故宫六百年》影片截图)

  延伸阅读:香港故宫懒人包|7月3日公众开放!尽览展厅看点及打卡攻略

  延伸阅读:电影式唯美纪录片《中国》:穿越时光探索千年历史

网络电影-目中无人-武侠片

电影《目中无人》:硬功夫打出武侠片新浪潮

难兄难弟-罗嘉良-吴镇宇-李奇-陈宝珠-TVB

电视剧《难兄难弟》百看不厌 红遍粤港两地有何魔力

当代中国-影视时尚-一次远行

纪录片《一次远行》:中国留学生疫情下的逆光人生

当代中国-影视时尚-天书奇谭

国产经典动画《天书奇谭》 刻画光怪陆离的众生相

最新文章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百味中国

北上美食|深圳热门重庆火锅盘点 哪些必打卡?

旅游风物

昆明蓝花楹

春暖花海|昆明蓝花楹观赏地图 沉醉梦幻紫色世界

影视时尚

《大江大河》三部曲:改革开放浪潮的集体回忆

编辑推荐

垃圾征费|4‧22齐“走塑” 禁胶餐具外卖点算?网购棉花棒会否犯法?

广州海珠区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区

AI新地标 |广州海珠区建全国首个 AI大模型应用示范区

深圳京东电器城市旗舰店

华强北新地标!京东电器城市旗舰店登场 连电竞赛场都有?

深圳最北面的光明区,近年亦出现了一座美仑美奂的文化建筑,名为“光明文化艺术中心”。因为门前那“水汪汪”的大眼睛,中心被冠以“光明之眼”的美誉。它不单貌美,亦是“智慧”兼备。它集聚了图书馆等五大文艺功能,优雅的文化气质令它火速成为打卡热点,是深圳北新的文化聚脚点。

深圳新地标“光明之眼” 光明文化艺术中心大玩线条旋转刺激视觉官能

1:54
广州海心桥-何镜堂-宁平华-横跨珠江

广州新晋地标“海心桥” 设计上如何“才貌”双全?

东莞虎门站扩容

东莞新地标|虎门站大变身 三铁超级转车站 15分钟融入大湾区

2:30

总体国家安全观10周年 一文认识“国家安全”

1:48

极地科考船人性化设计 “雪龙2”Wi-Fi全覆盖 菜式不重复

2:49
我们的故宫-榫卯

我们的故宫|榫卯和斗拱的关系密不可分?

2:05
一带一路-健康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科普篇|让中国医疗“走出去” 健康丝绸之路如何惠及世界?

1:58
一带一路科普篇-绿色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科普篇|绿色丝绸之路是什么?一文看清重点成果

1:54

一带一路科普篇|如何以“中国方案”打造“数字丝绸之路”?

2:25

一带一路科普篇|RCEP是什么?它与一带一路如何1+1>2

敦煌保育80年|“敦煌痴人”常书鸿 放弃留法回大漠 “为它死也值!”

坐在轮椅的人
李焯芬

李焯芬人生导航 欣赏别人的幸福

道济会堂
丁新豹

丁新豹忆基督教跟革命的关系密切?

当代中国 时评

人均寿命不断延长 中国人的“长寿密码”有哪些?

2017年5月3日
当代中国-当年今日-中国研制出世界第一部光量子电脑原型机

中国研制出世界第一部光量子电脑原型机

王羲之的“墨池”

    我们日常工作常常会遇到困难,如果抱着“将勤补拙”的心态,必定事半功倍。《礼记 · 中庸》就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这句话就是说:别人做1次能做到的,我做100次去完成它;别人做10次便做到的,我做1,000次去完成它。如果真的能够跟这个方法去做,即使天性愚笨的,也必定可以聪明起来;即使本质柔弱的,也必定可以刚强起来的。

  书法家王羲之,成名之前一直都好学不倦,甚至因为疯狂写书法,令到家中池塘变成一池墨水。

 ...

28年1次

  今年能“穿越”回1996年?大家都买起了1996年日历?因为今年的公历日历,跟1996年完全一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巧合”呢?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