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04/04/2022
中國江南地區有在清明節吃青團的風俗。古時,青團主要用作祭祀,把漿麥草或青艾汁,混合至糯米粉中搓勻,再包裹進豆沙餡或蓮蓉,封口糅至圓形再蒸熟食用。雖然後來祭祀品的功能日益淡化,但是青團糯韌綿軟、餡心甜而不膩、以及草香逼人的特質,使它成為清明常備的小吃。
艾草本來就有平喘、利膽、消火、驅寒、除濕等功效,加上餡料的可塑性高,能夠不斷被創新改良,經過多年演化,青團現今已成為「包羅萬餡」、不分季節的健康小吃。以下就來解構一下青團的魅力。
清明節|青團習俗由何而來
青團的由來,愈清末的一則故事原來有關。相傳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將領李秀成被清兵追捕,獲一位在附近耕田的農民幫忙,讓偽裝成農民拍擋一起耕地。不過清兵未有就此罷休,並在村裏添兵設崗,檢查每個出村人,以防有人為李帶食物。
回家後,那位農民正要為李秀成準備食物時,不慎踩到地上一叢艾草滑了一跤。他爬起來看着染在身上的綠色,心生一計,連忙採摘了些艾草回家,洗淨煮爛擠汁,以及揉進糯米粉內,做成青溜溜的米糰子,再把糰子放在青草裏,順利逃過哨兵法眼,令李秀成終於有食物填肚。最終李秀成在天黑後,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
後來,李秀成下令所有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禦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亦就此流傳開去。
清明節|傳統小吃青團翻紅 老字號互拼刷出火花
有悠久歷史的青團,是不少南方點心舖的必備品類。可是,為青團重新粉飾、注入新活力的應該要數2010年代的上海老字號。
上海老字號「王家沙」,在2011年把馬蘭頭、松仁、白乾全部剁細,加入麻油混合做出一款鹹口青團,吸引無數擁躉。
後來到了2016年,另一家老字號「杏花樓」,將青團傳承上百年的豆沙餡換成「蛋黃肉鬆」,一炮而紅。當年「沈大成」、「功德林」、「老大房」等點心老字號,亦都爭相推出相同口味。蛋黃肉鬆青團自然成為不可錯過的熱門商品,網絡上都有不少食譜,教人仿製這款青團。
自2016年後,新口味青團創作戰周而復始,鹹口、甜口兩者皆有。除了鹹蛋黃肉鬆、豆沙,近幾年還增加了鮑魚味、小龍蝦味、芝麻艾草口味、抹茶牛奶等等,應有盡有。
及後幾年的清明前後,這些有口碑的「網紅青團店」,仍然大排長龍。客人在店外排隊三至八小時也沒買成青團是常態;店舖單日賣出5萬個青團的紀錄,亦不足為奇。
現時,不少上海老字號都已經跟大型食品製造商合作,大批量生產味道百變的青團。今年的清明節將至,你又希望在市面上嚐到甚麼口味的應節青團呢?
延伸閱讀:「雲掃墓」寄哀思 疫情下的清明節新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