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30/03/2022
上世紀70、80年代中國,人們溝通交流都是靠寫信和電報,也不是每個家庭都有家居固網電話。改革開放後,中國的流動通訊開始出現變化,引入「大哥大」的手提電話,自此有助商業發展,增進人際交往。
改革開放全國第一批手機 配合1987年廣州全運會開通
1987年,發明大哥大的摩托羅拉(Motorola)在北京設立辦事處,將手提電話服務帶入中國。同年,廣東省成為全國第一個開通移動通訊網的地區,而廣州第一批手機是配合1987年11月舉行第六屆全運會開通的。
當時第六屆廣州全運會試行使用100部手機,之後這批手機會投入市場。當時不少聽聞消息的人,都對這些新一代通訊工具躍躍欲試。全國第一個擁有的人是商人徐峰,他面對每天銷售價格的變動,跟賣家直接溝通採購價錢,是分秒必爭的事,因此購買手機跟商業拍檔溝通自然最為理想。
有如黑色磚頭、頭插天線的大哥大,由一塊大電池充滿電後使用,每次只能維持30分鐘通話,售價約20,000至25,000人民幣,初次上台費6,000人民幣,月費150人民幣,連每分鐘0.6人民幣通話費,每個月要花上2,000、3,000人民幣;在改革開放的中國,用大哥大手提電話就是代表了奢華和時尚的象徵。
延伸閱讀:大哥大 一個時代的象徵
千鿋年代小靈通 平民價錢大受歡迎
大哥大是貴價手提電話的象徵,而1998年1月開通的小靈通,則是惠及普羅大眾的選擇。首先在浙江餘杭電信局開通的小靈通,機價幾百元,月費僅20人民幣,通話費每分鐘0.2人民幣,於1999年正式營運後,大受市民歡迎。
2002年,小靈通已中國約200多個城市開通,用戶超過600萬;到了2006年,小靈通用戶更高達9,341萬。然而,隨着社會發展需要,小靈通功能少、網絡覆蓋不佳和不能漫遊通話等缺點,在功能上跟不上時代步伐;2011年退出流動通訊市場。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的移動通訊從零開始,2003年流動電話用戶超過2.5億,超逾固網電話用戶,手機正式成為中國最重要的通訊工具。2019年,手機用戶更達到15.9億,等於每一個中國人都擁有一部手機。從一部小小的手機,見證了改革開放的社會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