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7/11/2021
北京近郊一個市民公園裏,有一座中等消費的酒店,每逢假日,不少市民在這裏度假。灰瓦白牆的酒店,隱沒在連綿起伏的群山,採用蘇州園林風格,園內設有雅致的石迷宮,石峰由雲南石林開採,從飯店窗框往外一瞥,儼如一幅古畫。這是國際建築大師貝聿銘在中國的第一件作品——香山飯店。
貝聿銘北京香山飯店 注入中國文化
改革開放前,貝聿銘曾經三度來到中國,中國政府建議他「在中國留點紀念」,在北京長安街興建一座高樓,但貝聿銘拒絕,取而代之,在京郊興建了香山飯店。
當時北京建築在蘇聯影響下,國際風格氾濫,一些西式建築被強行加上中式屋頂,變得不倫不類,成為貝聿銘口中「穿西服戴斗笠的人」。作為中國貝氏後人,他認為中國即使走現代化路線,中國建築也應該植根於自身的古老文化。
貝聿銘建香山飯店 構思精巧園林布局
為了香山飯店,貝聿銘到了很多中國城市參觀,把蘊藏在生活中的中國文化注入飯店。中國建築講究與自然的關係。在西方,窗就是窗,但對中國人來說,窗戶是鏡框,窗框有時是花瓶形狀,有時是竹子形狀,鑲嵌着美麗的園林。他的設計正是這裏開始。
飯店園林布局精巧,結合中國園林經典的空間序列,貝聿銘用銀杏樹、流水渠和雲南石,構成飯店的花園,遊人由宛如中式四合院的設計,經過蜿蜒的走廊,可通向幾幢不對稱的低矮樓房。
本來,這樣匠心獨運的設計,理應成為傑作;然而,無論是他的設計本身,或他所採取的現代化管理,對於當時剛改革開放的中國,都是「太過超前」。貝聿銘多年後憶述,香山飯店是他經歷過最困難的項目之一,「我們面對的不僅僅是『為什麼要用白牆』這樣的問題,還有人問『為什麼我們在中國建樓都要聽美國人的?』」
改革開放盼見摩登建築 香山飯店被評指樸素
1982年香山飯店開幕,對於當時渴望現代化、嚮往摩天大樓的官員以至遊客,貝聿銘的作品顯然過於樸素。後來酒店交由缺乏經驗的人管理,抱怨聲不絕,很多人住過一晚也不再去。就連貝聿銘精心設計、以洞穴連接室內至室外的游泳池也被拆除,改建成俗套的保齡球場。貝聿銘也再沒再踏足過香山飯店。
延伸閱讀:貝聿銘設計中銀大廈 暗與滙豐較勁
倡限制故宮旁建高樓獲政府接納 貝聿銘感安慰
多年後,貝聿銘千方百計保留中國文化、把傳統建築融入自然的心思,才被人們意識到可貴。可幸的是,他興建飯店前向政府建議,限制在故宮周邊興建高樓,最終獲得接納。貝聿銘一直認為,這才是他對中國最大貢獻。
如今,建成近40年的香山飯店略顯老舊,牆身佈滿裂紋,地磚翹起,流水渠沒有水,盡管如此,這座建於70年代的建築,依然可遊、可居、可觀,依舊劃時代。
延伸閱讀:中銀大廈捲風水漩渦 貝聿銘巧妙化解